跟隨建築師漫步蘇州河,沿岸老建築都有怎樣的歷史和故事

澎湃新聞 發佈 2023-12-20T11:38:42.121528+00:00

蘇州河和黃浦江是上海的兩條母親河。蘇州河兩岸建築的變化與上海的城市發展緊密相連,也與民族工業的成長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如何閱讀建築,如何理解我們的城市?

蘇州河和黃浦江是上海的兩條母親河。蘇州河兩岸建築的變化與上海的城市發展緊密相連,也與民族工業的成長息息相關。今天我們如何閱讀建築,如何理解我們的城市?

6月10日下午,在2023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之際,由、長寧區圖書館聯合主辦的「《氣象萬千蘇州河》讀書分享會」在長寧區圖書館天山館舉辦。「城市風景線·徒步上海」叢書主編、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王承,蘇州科技大學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研究院副院長徐永利,上海嘉品建築設計事務所有限公司主持建築師呂峰等嘉賓為大家講述蘇州河兩岸建築的歷史和故事,分享閱讀建築的方法,探討如何從建築風格、建築細部來體驗與感知建築遺產。

王承

建築構成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

「百餘年間上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其間留下許多珍貴的歷史建築遺產,正是各式各樣、千姿百態的建築構成了上海這座城市的獨特魅力。閱讀建築能增加對城市的認知,也能讓我們與歷史產生更深厚的聯繫。」王承對蘇州河兩岸不同類型的經典建築進行了全面、深入的講解,包括英國總領事官邸、新天安堂、阜豐麵粉廠辦公樓、怡和打包廠、禮查飯店、中央造幣廠等,從專業建築師的獨特視角為現場讀者帶來一場生動有趣的建築文化科普之旅。

「上海建築的特點就是現代和歷史共存,中式和西式共存,創造和模仿共存,優秀和艷俗共存。」 王承並未一味讚揚這些蘇州河沿岸的歷史建築。在他看來,這些建築誕生於中西交融、歷史激盪的歲月,本身就帶有許多衝突和融合的印跡。其間誕生了許多精彩的建築,也有很多艷俗和不合理的建築,但它們都封存下了值得我們重新回顧、研究的歷史。

《氣象萬千蘇州河》一書中介紹了24棟歷史建築,其分布主要在三個區域。其一是從河口地區到河南路區域,建築最密集,一些外交機構、領館、教堂都位於在這個區域,現在的外灘源就在這片區域。其二是西藏路附近,有許多倉庫在這一區域。閘北工業區、滬西工業區都和蘇州河發生關係,現在保留了大量工業建築遺產,代表了當時上海先進的工業水平,「直到現在來看,很多地方還是可圈可點的。」

「注意這根柱子,柱頭是青色的石頭,柱身是褐色的石頭。整體以『拼接』的方式呈現。」王承以重建於1870年代的英國駐上海總領事館舊址為例分析了當時建築的「中西融合」。褐色石頭是花崗岩,質地較硬,青色石頭產自寧波、大理幾個地區,是浙江傳統意義上經常用的雕刻石材。

「當時,上海這邊的匠人手上的工具可以雕刻質地比較軟的青石石材,但是還沒有辦法雕刻質地比較硬的花崗岩,所以做西方這種柱頭的時候,只能用兩種材料拼接,用比較軟的做柱頭雕刻。」

建築大部分以青磚建造,部分使用了紅磚點綴,這也與當時歷史背景有關。青磚是中國傳統的建築材料,英國本地建築多用紅磚。但中國當時不產紅磚,使用紅磚需要海運,成本極高,只有在使館這樣的場所,才會在重點位置少量使用點綴。

到19世紀末,上海本地已經可以生產紅磚,紅磚建築大量增加。建於1899年的阜豐麵粉廠辦公樓以全青磚建造,顯得頗為獨樹一幟。這棟建築將被包裹在天安千樹二期建築內,成為歷史建築與商業建築融合改造的一部分。

王承形容這棟建築是「中式材料、中式平面、中式屋頂加上西式一層皮」 組合而來。該建築在門頭和入口區域做了很大的由西式柱式三花組合起來的入口,但細究其結構,卻是典型的中式。

「建築中所有屋頂都連在一起,中間不斷開,這是上海本地鄉下地區常見的『狡圈房子』。」 判斷狡圈房子的標準就是看其屋頂是否全部狡圈在一起,相連的房頂可能高度、大小、進深都不相同,但都會設法連接起來。阜豐麵粉廠辦公樓正是這樣一個「中式材料青磚搭建,上海本地民居特色狡圈房子形式,加上西式一張皮貼上去」的建築。「這表明那時候中式和西方建築如何融合還在探索,這是其中一種方式,很有趣。」

「城市風景線·徒步上海」書系

歷史建築成為濱江水岸公共空間一部分

「漫遊城市的過程需要中國傳統的遊園精神,用一種從容悠閒的形態,將多層次複雜的場景轉化成一段往復折返的線性體驗。」 徐永利提到《氣象萬千蘇州河》中的一句話。在他看來,閱讀這本書也可以成為一種「漫遊」的過程,「不必馬上讀完,隨時打開,哪怕只看圖片或者其中的一段文字,都有一些通俗易懂、又有專業味道的信息和你交流。」

呂峰居住於蘇州河沿岸,對他而言,作為一個市民,要感受建築之美,首先要有適合的路徑和環境。七八年前他剛搬家到蘇州河附近時,蘇州河沿岸的歷史建築還無法沿河一個個去觀賞。有些河岸段被包裹於小區、學校、辦公區內,不對市民開放。市民甚至無法在外部看到一些老建築。

「如今,王老師書中寫的這一段蘇州河,基本可以完全走通了。」 呂峰感慨,這個變化是「翻天覆地」的,「一江一河」貫通包括景觀提升越來越好,對整個城市的提升也有很大幫助。

「對上海這座城市來講,城市需要提供高質量、有上海特色的公共空間。作為上海人,我們很幸運,因為上海有『一江一河』,一條黃浦江、一條蘇州河,把上海核心全部串起來了。」 歷史上,這兩條河流主要承擔貨運功能或軍事功能,但呂峰認為,到今天,這兩條水系最主要的功能是公共功能、觀光功能、旅遊功能,「市民可以很好地融入這兩條濱水岸線,這種感受是別的城市或者別的地方很難感受到的。」

王承贊同這種觀點,他認為,人們對於建築遺產的價值的認識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會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認識水平提高不斷深化,這是一個動態的過程。

據悉,《氣象萬千蘇州河》是同濟大學出版社「城市風景線·徒步上海」書系的第三本,該書系是由專業建築師創作的有關上海城市文化遺產的科普讀物,每本書都以精心設計的特定城市徒步線路為線索,串聯起一幢幢被列入重點文物保護、代表著「老上海」風情的優秀近代歷史建築,內容涉及建築風格、藝術鑑賞、背景軼事等方面,通過建築師專業視角下深入淺出的語言講述和圖形描繪,還原日常龐雜景物遮擋中的建築全貌。此前已出版《腔調依舊老洋房》《風月沉香一條街》。

據主辦方介紹,本次活動是同濟大學出版社與長寧區圖書館共同策劃的「上海漫步:歷史與更新」系列閱讀活動的第三場。該系列活動旨在搭建一個學界、行業與廣大市民的交流平台,讓大家有機會從不同側面理解上海城市歷史與文化、城市發展與變遷過程以及當下的城市熱點話題,從而帶來更豐富、更廣闊、更多元的城市閱讀視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