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鎮館之寶」背後的昌江故事

金臺資訊 發佈 2023-12-20T23:56:05.293096+00:00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6月11日,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博物館學會舉辦了「全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推介活動。

來源:人民網-江西頻道

6月11日,江西省文物局、江西省博物館學會舉辦了「全省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評選推介活動。通過各級文物部門推薦、公眾參與、專家評選,綜合陶瓷、青銅、玉器、書畫、革命等江西主要文物門類和重大考古成果,挖掘文物歷史科學藝術等多方面價值,最終推選出「江西博物館十大鎮館之寶」名錄。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瓷穀倉入選。這件國寶與昌江區關係密切,背後有著鮮為人知的故事。

元代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瓷穀倉是罕見發現具有明確紀年(公元1338年)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是江西省唯一入選國家首批64件禁止出境的「國寶」。造型獨特,集紅釉、青花、釉里紅等高溫釉彩於一器,是僅見的重檐廡殿頂樓閣式穀倉,代表元代陶瓷雕塑最高水平,對研究戲劇文化有重要意義。

這件瓷器1974年出土於景德鎮南山,通高29厘米,橫寬20.5cm,為仿元代江南樓閣式戲台建築。它是元代中期景德鎮陶瓷傑出代表作品,具有極高的研究價值。2002年,國家文物局將其與司母戊大方鼎、曾侯乙編鐘、三星堆青銅神樹、「馬踏飛燕」銅奔馬、金縷玉衣等珍貴文物同一批列為禁止出國(境)展出的64件(組)國寶。

這件瓷器上,有青料書寫的159字銘文。揭示了墓主人的身份。

根據銘文記載,穀倉主人凌氏,生於前至元三十年(1293)二月,於後至元四年(1338)五月去世,享年45歲,系「故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凌穎山之孫女。」 據《凌氏宗譜》載,凌穎山世居景德鎮,曾任景德鎮長薌書院山長(院長),凌穎山當生活在1200年至1300年前後。

凌氏的丈夫,系「同鎮揚州路召伯大使劉文史男炳文」。召伯,即揚州邵伯。邵伯船閘位於今揚州市江都區西北的邵伯鎮,是千裏運河線上最大的船閘,也是長江入運河第一閘。召伯大使主管召伯關閘,其權勢與地位不可小覷。

凌氏去世及下葬時,為後至元戊寅(1338)年,正處於元代的社會穩定期。凌氏家族以顯赫身份地位,聚合景德鎮的能工巧匠,精心燒造出福佑逝者的一批祭器,青花釉里紅樓閣式穀倉就是其中一件。

此穀倉造型獨特,前代未見,後世亦無,是目前僅見的重檐廡殿頂樓閣式穀倉,成為元代瓷器雕塑最高水平的代表之一;器物聚青白釉、紅釉、青花、釉里紅四種高溫釉(彩)於一器,為目前發現的兩件帶紀年的元代青花釉里紅瓷器之一;穀倉墓誌文字豐富,是研究地方歷史、民俗文化的寶貴資料。

這件瓷器,還透露出宋元時期景德鎮地區的書院文化信息。器物銘文上所載的「長薌書院」,是景德鎮歷史上最為著名的一所書院,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在江南地區有著較大影響。該書院位於長薌都(今屬昌江區),南宋慶元三年(1197),景德鎮監鎮季齊愈仿白鹿洞書院規制創建。元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歐陽玄來此講學,用「聖朝無地非無教,院在長薌業已專」的詩句盛讚長薌書院。著名戲劇家湯顯祖對長薌書院的影響予以肯定。

這件國寶是目前為止所發現最早記載有「長薌書院」名稱的實物,對考證長薌書院、研究景德鎮書院文化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