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第二個星期六,和Ta有個約會

北京文博 發佈 2023-12-21T05:55:01.783351+00:00

6月第二個星期六是什麼日子?沒錯!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6月10日 16:39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科教頻道《中國記憶》特別節目與您共赴文化之約200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正式確立。從這一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法定節日。

6月第二個星期六


是什麼日子?

沒錯!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


6月10日 16:39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央視科教頻道

《中國記憶》特別節目

與您共赴

文化之約



2006年,中國文化遺產日正式確立。從這一年起,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被確定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法定節日。也是在這一年,為提升人民群眾對文化遺產的認知,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文化遺產日特別節目《中國記憶》,在央視科教頻道首次播出。


18年來,它陪伴觀眾度過一個又一個文化遺產日(2017年起調整為「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也跟蹤記錄下我們共享文化遺產保護成果、傳承中華文明的共同記憶。


今年的特別節目,讓我們跟隨《中國記憶》撫今追昔,一起回顧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之路。


2006年《中國記憶》金沙


2006年6月10日,《中國記憶》首次直播,全景展現金沙遺址發掘盛況。主持人陳志峰(左一)在現場報導。


金沙遺址出土的金箔,是一件極富創造力和想像力的文物精品。
「太陽神鳥」其自身承載著古蜀人對於自然的無窮想像及豐富的文化內涵,這與上古神話《山海經》中「金烏負日」的傳說相印證,體現了自由、美好、團結向上的寓意。而整體完美的圓形圖案寓意民族團結、和諧包容,圓形的圍合也體現了保護的概念。


2005年8月16日,「太陽神鳥」金飾圖案從1600餘件候選圖案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誌。


太陽神鳥金箔很可能象徵著以太陽崇拜為中心的宇宙觀






2007年《中國記憶》南越王宮



時為南越王宮博物館籌建處研究員的韓維龍(左)接受主持人於勝春的採訪。


在集中發掘了500多口不同朝代的水井,可謂是一個水井博物館。在宮殿南部的一口排水用的井中,發現了極其珍貴的木簡。


這些木簡是南越國王宮的記事文書,共100多片,內容包括宮室、職官、地理、法律以及風俗等多方面內容,改寫了廣東無簡牘出土的歷史,比《史記》還早,堪稱嶺南第一簡。


水井中發現了極其珍貴的木簡



2007年《中國記憶》北京故宮



主持人張騰岳採訪故宮古建專家周蘇琴(右)。


北京故宮,歷經600年滄桑,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坐落在北京中軸線上。


中軸線北起鐘樓,南到永定門,全長約7.8千米,貫穿北京老城南北。750多年間,它作為城市脊樑的地位從未改變。「中軸線」這一概念最早的提出者是建築學家梁思成先生,他曾寫下過這樣一句話:「北京獨有的壯美秩序,就是由這條中軸線的建立而產生。」


目前,北京中軸線申遺文本文件已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


北京故宮坐落在北京中軸線上,訴說著古老的智慧、悠久的文明。


2009年《中國記憶》瀋陽鐵西


主持人於勝春探訪瀋陽鐵西工業遺址。


瀋陽「鐵西」,是中國的老工業區,瀋陽鑄造廠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曾是亞洲最大的鑄造企業。

21世紀初,鐵西企業開始轉換改造,在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努力下,鐵西部分工業文化遺產得以保存,瀋陽鑄造廠的一車間保留了下來,被改建成集中展現東北老工業區工業文脈的鑄造博物館。2012年,擴建改名為中國工業博物館,完整展現了鐵西乃至東北地區工業發展歷程。


2018年,中國工業博物館的所在地,曾經的瀋陽鑄造廠被確定為國家工業遺產。


中國工業博物館是目前我國規模最大的全面展示工業題材的綜合性博物館。


2009年《中國記憶》大運河


時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專家組專家的張書恆(右)接受主持人撒貝寧的採訪。


中國大運河,一條活著的河流,因河而興,以水為路,得漕運之利,給運河兩岸生活的人們帶來了無限的生機。


杭州拱宸橋,位於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橋上有石椅,稱「美人靠」,又叫「霸王靠」,方便人們在橋上納涼、休息、交友。


與那些巨川大河不同,大運河是勞動人民用靈與肉開鑿出的一條人工水道,蘊含著人們的智慧和生活夢想。


2014年,大運河獲准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


杭州拱宸橋位於京杭大運河的最南端。


2010年《中國記憶》「南澳I號」


《中國記憶》直擊「南澳I號」考古發掘。


「南澳I號」明代古沉船遺址,是首個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水下考古項目,是我國2010年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一號工程」。三年勘察準備,三次搶救式發掘,近三萬件出水文物,揭開了古代海上絲綢之路最為繁盛的一段歷史。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的《水下遺產保護公約》中,強調了保護水下遺產的原真性,鼓勵原址保護。2012年,最後一次文物發掘完成後,一個巨大的框架入水,將「南澳I號」罩在了海底。每年,考古人員都會深潛下海,觀測框架鏽蝕程度和船體保護情況。


「南澳I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明代沉船里艙位最多的船。


2012年《中國記憶》白鶴梁


時任白鶴梁水下博物館副館長的黃德建(右)接受主持人張騰岳的採訪。


被譽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的重慶白鶴梁題刻,位於長江重慶涪陵段江心,全長約1600米,記錄了1200多年來72個枯水年份的長江水文資料。


中國於2003年啟動了白鶴梁題刻保護工程,並於2009年創造性地修建了世界上唯一在水深40米處的白鶴梁水下博物館。遊客可以在水下廊道中近距離觀賞歷代題刻。

白鶴梁題刻清晰地鐫刻著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來的3萬多字真跡,被譽為「水下碑林」。一幅「元符庚辰涪翁來」的題刻,就是900年前,黃庭堅留下的「到此一游」。


900年前,黃庭堅在白鶴樑上寫了一個「到此一游」。


2006年、2011年、2017年
《中國記憶》周口店


橫跨猿人洞之上的遺址保護棚和周圍的山體環境融為一體。


周口店遺址位於北京城西南50多公里的地方。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北京人的發現和研究,是人類進化史一次偉大的見證。


今天,人們還在尋找不知去向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而更多的前沿科技被應用於周口店北京人遺址的保護中。南北跨度 77.5 米,東西跨度54.5米的遺址保護棚,橫跨猿人洞之上,與周圍的山體環境融為一體。交錯的幾百枚葉片逐層排水,保證了通風。


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保護棚被認為是最大膽同時又最謹慎的文物保護工程,獲得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創新獎。


2017年《中國記憶》泰山


泰山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原副主任呂繼祥(右)接受主持人李潘(左)採訪,講述泰山申遺經過。


泰山,在雄渾中兼有明麗,靜穆中透著神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專家在泰山考察期間,目睹泰山山勢巍峨恢宏,文化博大精深,認定泰山是自然遺產,同時也是文化遺產。


這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泰山開的一個先例。自泰山成為世界上第一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之後,截至2023年,全球共有39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中國占有其中的四席。


泰山是首個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遺產。



2019年《中國記憶》圓明園



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講述數位化復原圓明園的經過。


萬園之園圓明園,是中國清代皇家園林,堪稱園林博物館。1860年,英法聯軍縱火燒毀了這座世界藝術瑰寶。157年後,一座通過數位化復原的圓明園景觀展現在世人面前。


由梁思成的得意弟子、清華大學郭黛姮教授領銜的80多人的圓明園數字復原團隊,根據清代文獻、歷史圖片、銅版畫、建築圖紙,結合實地勘測、掃描獲取數據,應用三維動畫技術,歷經15年的潛心研究,在2017年向世人展示了研究成果。


在數位化空間「重現」昔日圓明園盛景。


在網際網路、科技創新、人工智慧、經濟全球化的時代,用先進的數位技術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已經取得豐碩成果。



測試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研究館員樊錦詩提出,用數位化技術記錄莫高窟、用數位化方式展現莫高窟、探索莫高窟保護開放的新模式,實現了文物保護和開發利用雙贏的目的。


樊錦詩介紹莫高窟數位化保護情況。


遵義會議紀念館從2019年開始著力打造數位化保護工程,逐漸創建更加符合當今年輕人觀展方式的數字展陳,讓長征歷史「活」起來。


遵義會議紀念館原館長費侃如(左)介紹數位化博物館理念。


守護文化遺產,就是守護我們的精神家園。


製片人、總導演閆東說,正是秉持這樣的初心和情懷,他們創立了《中國記憶》這一品牌,18年的堅守,是對文化遺產最長情的告白。

「18年來,能一直做這個節目,與眾多的文保專家和志願者們一起,守望互助,在文化遺產的宣傳闡釋及保護傳承方面,履行積極的媒體責任,是我們的驕傲和幸福。今年,我們從《中國記憶》18年積攢的數千分鐘素材里,精選出這些生動的、有代表性的故事,集結成45分鐘節目。希望每一個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都成為感受文化魅力、涵養文化自信的節日。」


今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的主題是

「文物保護利用與文化自信自強」


文物工作實證了中國

百萬年的人類史
一萬年的文化史
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中國記憶
就是不忘過去
認同中華文明
講好中國故事

並把這些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資料來源:文博中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