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書家魯迅的故事

北京紀事 發佈 2023-12-21T19:58:44.036712+00:00

今年是首都圖書館建館110周年,按例將會舉辦盛大的慶典,這在和平時代是最值得做的事情。人類遺留的所有文物中,紙質文物是最不易保存的,想到歷史上的兵火戰亂、水火之災、焚書之痛,給人類文明的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今年是首都圖書館建館110周年,按例將會舉辦盛大的慶典,這在和平時代是最值得做的事情。人類遺留的所有文物中,紙質文物是最不易保存的,想到歷史上的兵火戰亂、水火之災、焚書之痛,給人類文明的發展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損失。所以圖書的貯藏和閱讀的空間開放,是人類文明延續的重要保障。

魯迅時代的圖書館‍

魯迅從1912年5月到1926年8月工作和生活在北京,我們估且把這稱為魯迅時代。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建元,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成立,蔡元培任教育總長。由當時在教育部工作的好友許壽裳向蔡元培舉薦,2月中旬,魯迅即到南京臨時政府教育部擔任了部員。由於辛亥革命的不徹底,封建勢力乘機掠取勝利果實。3月10日袁世凱篡奪了政權,在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開始了北洋政府統治時期。4月初,孫中山正式解除臨時大總統職務,臨時政府遷至北京,教育部也隨之北遷。5月初,魯迅被任命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二科科員,與許壽裳一起隨教育部北上,5月5日到達北京。6日,到教育部報到。10日,正式上班辦公。直到1926年魯迅離京赴廈門大學教書,魯迅在北洋政府教育部供職14年半。

1912年8月21日,臨時大總統發布任命狀:「任命周樹人為教育部僉事,此狀。中華民國元年八月二十一日,薦字第肆拾玖號。」26日,魯迅被任命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魯迅在社會教育司所司管的主要事務有:

關於博物館、圖書館事項。

關於動植物園等學術事項。

關於美術館、美術展覽會事項。

關於文藝、音樂、演劇等事項。

關於調查及搜集古物事項。

關於通俗教育及講演會事項。

關於通俗圖書館及巡行文章事項。

魯迅是個讀書人,同時又是藏書家。開辦公立圖書館可以庋藏大量文獻,可以方便大眾閱讀,這是魯迅熱衷的事業。魯迅在教育部工作期間,為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認真地履行了他的職責。關於博物館、圖書館的建設,是魯迅在教育部司管的重要事務。京師圖書館、京師圖書館分館、通俗圖書館的創立和變遷,都融入了魯迅大量的心血。

京師圖書館紀念,攝於1917 年,第二排左起第五人為魯迅

京師圖書館

嚴格來說,首都圖書館最初的創立淵源於京師圖書館。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風東漸,一些有識之士倡言仿效外國,建立公共圖書機構。光緒三十一年(1905),清政府興學校,廢科舉,湖南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圖書館。

光緒三十三年(1907),張之洞調任軍機大臣並以內閣大學士身份兼掌管學部,次年為籌建京師圖書館購湖州姚覲元「咫進齋」和揚州徐乃昌「積學齋」私人藏書入京,常熟瞿氏鐵琴銅劍樓僱人把若干種書抄成副本,原本供於京師。宣統元年(1909),學部上《籌建京師圖書館折》,9月9日被奏准興建京師圖書館,任命繆荃孫為監督,設館於什剎海廣化寺。所藏圖書取自國子監南學和內閣大庫,包括明代皇家圖書館文淵閣藏書和南宋輯熙殿珍本,還採進敦煌石室所藏唐人寫經本八千卷以及著名私家藏書,總計藏書不到10萬冊。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蔡元培任教育總長。5月,教育部任命江瀚(叔海)為京師圖書館館長,館址仍為廣化寺。

廣化寺坐落在風景秀麗的什剎海後海的北岸,始建於元代。史書記載,元朝時有一高僧,每日持缽誦經,誦一聲拿一粒米,二十年間積累到48石米,用積累的布施籌建寺廟,後感動四眾弟子,開始建廣化寺。明、清兩代又經數度重修。廣化寺共有五進院落,院內南側有山門殿。山門內有鐘鼓樓、天王殿、五佛寶殿和藏經閣等。整座寺廟建築宏偉絢麗,寺內古柏蒼翠,曲徑通幽。

魯迅從1912年8月被任命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負責管轄包括博物館、圖書館、美術館等事項。20日魯迅隨夏曾佑司長到京師圖書館視察,魯迅日記載:「上午同司長並本部同事四人往圖書館閱敦煌石室所得唐人寫經,又見宋、元刻本不少。」

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正式開館,開始接待讀者。1912年12月19日,魯迅又踏雪訪問京師圖書館,日記載:「大雪終日,午後同夏司長赴圖書館,途中甚冷。」

魯迅和京師圖書館館長江瀚(叔海)在日記中有幾次記錄:1912年9月30日,「上午致江叔海信,又致蔣抑卮信,為之介紹閱圖書館所藏秘笈也。」1913年1月13日,「午後得江叔海信,即復之。」1913年2月17日,「午後同沈商耆赴圖書館訪江叔海問交代日期。」魯迅與江叔海的往來信件現已佚失,但從日記文字中可以說明魯迅對京師圖書館建設的關心與操勞。

1913年3月7日,「午後同沈商耆赴圖書館交代事務。」

1913年3月19日,「午後同夏司長、戴蘆舲往圖書館。」

1913年4月15日,「午後同夏司長及戴蘆舲往圖書館。」

1913年5月16日,「午後同夏司長赴圖書館,又步什剎海半周而歸。」

1913年6月6日,「午後同關來卿先生往圖書館並還所假書,別借宋本《易林注》二冊。」

1913年10月1日,「午後往圖書館尋王佐昌還《易林》,借《嵇康集》一冊,是明吳匏庵叢書堂寫本。」

1913年11月1日,「午後同夏司長往什剎海京師圖書館。」

1913年6月,因廣化寺地處偏僻,房屋低洼潮濕,不宜保存圖書,經教育部批准,在另覓新館址的同時,租用於宣武門外前青廠民房一座當作分館。1913年4月1日,魯迅日記載:「午後同夏司長、齊壽山、戴蘆舲赴前青廠觀圖書分館新憑房屋,坐少頃出。」23日,「午後同夏司長、戴蘆舲往前青廠圖書分館。」

6月,分館開館。10月26日,「往前青廠圖書館分館訪關來卿先生。」關來卿是京師圖書館分館主任,魯迅此來是洽談圖書館工作。29日,「在部終日造三年度豫算及議改組京師圖書館事,頭腦岑岑然。」30日,「下午前往圖書館分館交撤舊館員回本館函一件。」1913年2月江瀚調任他職,教育部夏曾佑負責管理該館,但實際上是由魯迅負責管理。魯迅為京師圖書館的建設嘔心瀝血,作出了巨大貢獻。同時京師圖書館也為魯迅的學術研究提供了方便,經常到圖書館借閱書籍,還介紹日本友人前往參觀。

1914年1月23日,「教育部欲買石橋別業為圖書館,同夏司長及同事數人往看之。」

1914年7月21日,「午前同沈商耆往看籌邊學校房屋可作圖書館不。」

1915年6月20日,「午後往方家胡同圖書館。」

1916年7月18日,「午後往京師圖書館。」

1917年1月26日,「上午赴京師圖書館開館式。」

1914年分館遷至前青廠西口永光寺街。4月4日,魯迅日記載:「至前青廠圖書分館。」10月,京師圖書館停止閱覽,暫時由廣化寺移至國子監。1915年,確定以安定門內方家胡同國子監南學舊址為京師圖書館。1916年初,分館又遷至宣武門外香爐營四條胡同。1917年1月26日,京師圖書館在方家胡同重新開放,魯迅與教育部部分同仁出席了開館活動並留影紀念。此時的京師圖書館已粗具近代圖書館的規模。

1917年1月,教育部獲准在午門設置京師圖書館,在端門設置歷史博物館,魯迅前往視察數次,後來京師圖書館終未遷至午門。

現在,京師圖書館已經發展演變為中國最大的國家圖書館,魯迅功不可沒。據國家圖書館的資料,京師圖書館開館之初,為充實館藏,魯迅在1912年秋季以教育部名義咨調各省官書局所刻書籍入藏京師圖書館。1913年,將一部銅活字版大型類書《古今圖書集成》撥予京師圖書館。1916年4月,通過政事堂取得內政部同意,明文規定,凡經內務部立案的出版物均須分送京師圖書館一份庋藏,標誌著京師圖書館開始履行國家圖書館的重要職能。同年,魯迅又為京師圖書館征取各省區最新修刊的志書,徵求各種著名碑碣石刻拓本。《永樂大典》(殘本)和文津閣《四庫全書》也是經魯迅據理力爭,於1915年移藏京師圖書館的。

京師圖書館分館第一址 現後青廠胡同25 號(首圖提供)

通俗圖書館

魯迅從1912年8月被任命為教育部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管轄圖書館。繼1912年8月27日京師圖書館開館之後,通俗圖書館也於1913年10月21日開館。地址在北京宣武門內大街路西抄手胡同口外。這是第二座向公眾開放的圖書館,也是我國最早的一個面向大眾的圖書館。主要服務對象是普通群眾和兒童,向大眾進行通俗文化教育。圖書館還設立了新聞閱覽處和兒童閱覽處,提供免費閱覽服務。還附設了一個兒童體育場,供讀者休息時進行鍛鍊,以健身心,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魯迅在10月21日這一天親臨現場參加了開館式。

關於通俗圖書館的建設,魯迅認為:「於通俗圖書館,則鄙意以為小說大應選擇;而科學書等,實以廣學會所出者為佳,大可購置,而世多以其教會所開而忽之矣。」(1918年8月20日致許壽裳)魯迅對通俗圖書館非常關心,還把自己校閱過的翻譯小說《炭畫》、參與撰稿的《新青年》雜誌等捐獻給圖書館以豐富館藏。

魯迅還經常到那裡檢查工作,借閱圖書,他的小說史研究從通俗圖書館受益頗多。魯迅在《<小說舊聞鈔>再版序言》中說:「《小說舊聞鈔》者,實十餘年前在北京大學講《中國小說史》時,所集史料之一部。時方困瘁,無力買書,則假之中央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教育部圖書室等,廢寢輟食,銳意窮搜,時或得之,瞿然則喜,故凡所采掇,雖無異書,然以得之之難也,頗亦珍惜。」對通俗圖書館非常讚賞。通俗圖書館的藏書以大眾通俗讀物為主,所藏的一千多種戲曲、小說,在當時甚至超過了京師圖書館的收藏。

1925年10月魯迅寫下了小說名篇《傷逝》,其中描寫的主人公涓生在圖書館的情節,「……我終於在通俗圖書館裡覓得了我的天堂。那裡無須買票;閱書室里又裝著兩個鐵火爐。縱使不過是燒著不死不活的煤的火爐,但單是看見裝著它,精神上也就總覺得有些溫暖。書卻無可看:舊的陳腐,新的是幾乎沒有的。」這段描寫顯然是魯迅的生活體驗,他把自己親歷的生活場景融入文學作品中,使人感到真實生動。至少也讓研究者知道那時圖書館的取暖設備是用火爐。

為增加讀者,擴大普及教育,教育部與內政部協商將通俗圖書館遷至中央公園(今中山公園)。1917年8月,通俗圖書館搬進中央公園大殿。由於,圖書館與公園產生矛盾,只好再次搬家。魯迅日記載:1919年9月22日,「同陳仲騫、徐森玉、徐吉軒往市政公所議公園中圖書館事。」就是議遷館之事。1924年,通俗圖書館和京師圖書分館均遷至宣武門內頭髮胡同22號,同屬教育部管轄,合署辦公,分治館務。這裡是宣統年間翰林院講習館舊址,是一個環境幽雅的大四合院,南屋為閱報室,北屋為閱書室,後面是書庫。魯迅和當時的學界名流經常到那裡查閱圖書資料。

魯迅日記載:

1913年10月21日,「通俗圖書館開館,赴之。」

1913年11月13日,「下午赴通俗圖書館。」

1913年12月31日,「下午贈通俗圖書館《紹興教育會月刊》第一至第三期各一冊。」

1914年3月28日,「午後往通俗圖書館。」

1914年4月28日,「上午贈通俗圖書館《炭畫》一冊。」

1914年8月18日,「下午同徐吉軒至通俗圖書館小坐,次長亦至。」

1914年12月22日,「午後同徐吉軒、許季上至通俗圖書館檢閱小說。」

1915年8月8日,「至通俗圖書館訪王仲猷。」

1915年11月24日,「下午往通俗圖書館假《順天通志》二冊。」

1918年2月23日,「午後寄季市《新青年》一冊,贈通俗圖書館一冊。」

1918年3月1日,「下午往通俗圖書館。」

1919年9月22日,「同陳仲騫、徐森玉、徐吉軒往市政公所議公園中圖書館事。」

1920年2月25日,「午後往通俗圖書館借書。」

1920年6月12日,「午往通俗圖書館。」

1923年10月22日,「往通俗圖書館還書、借書。」

1923年12月8日,「往通俗圖書館查書。」

1923年12月15日,「上午往通俗圖書館借書。」

1923年12月26日,「往通俗圖書館還書並借書。」

1923年12月29日,「午後往通俗圖書館換書。」

1924年1月5日,「上午往通俗圖書館借書。」

1924年1月22日,「午後往通俗圖書館還書。」

1925年,教育部令中央公園圖書閱覽所改稱京師第三普通圖書館,1926年又令京師圖書分館改稱京師第一普通圖書館,通俗圖書館改稱京師第二普通圖書館。1927年7月,與京師圖書館分館合併,統稱京師第一普通圖書館。北伐後,三館合併為北京市立第一圖書館。1956年10月改稱首都圖書館。

綜上所述,關於首都圖書館的建館時間,應與京師圖書館建館時間為起點,即1912年8月27日開館日,但與京師圖書館——北京圖書館——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重合。如果定在通俗圖書館為起點,即1913年10月21日開館日,也就是今年的110周年。實際上,以首都圖書館之命名,起點應該是1956年10月,即建館67周年。

【文章來源:《北京紀事》6月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