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語文下冊《桃花源記》對比閱讀及答案

乘風破浪的老姐 發佈 2023-12-22T00:37:35.824241+00:00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一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共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氏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


1、解釋下列句中畫線的詞語

(1)漁人甚異之:驚異,詫議。這裡是「對……感到驚異」

(2)欲窮其林:盡

(3)屋舍儼然:整齊的樣子

(4)老人引楊氏入山:帶領


2、下列各組句子中畫線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 )

A、忘路之遠近/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蠶/請以軍禮見

C、楊氏謝而從之/河曲智叟笑而止之

D、不可取食於人也/生於憂患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

(1)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香草鮮艷美麗,落花繁多。

(2)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

只是按人口分給土地,用來耕種或者養蠶,不可以從別人那裡取得食物罷了。


4、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行蹤 為線索,甲文段按「發現桃花林—— 進入桃花源 ——離開桃花源—— 再尋桃花源 的順序進行記敘描寫,乙文段是通過 人物對話 來描寫洞內生活情況的。


5、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甲乙兩文所寫的農民生活的共同之處。

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定、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生活。


《桃花源記》VS《雪竇游志》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村,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乙】水益澀①,曳舟不得進,陸行六七里,止藥師寺。寺負紫芝山,僧多讀書,不類城府。

越信宿,遂緣小 溪,益出山左,涉溪水,四山迴環,遙望白蛇②蜿蜒下赴大壑,蓋澗水爾。桑畦麥隴③,高下聯絡,田家隱翳竹樹,樵童牧豎④相徵逐,真行畫圖中!欲問地所歷名,則輿夫樸野,不深解吳語,或強然諾,或不應所問,率十問僅得二三。

越二嶺,首有亭當道,髹書⑤「雪竇山」字。


註:①澀:不通暢。②白蛇:喻指清澈而細長的水流。③隴:通「壟」。④牧豎:牧童。⑤髹(xiū)書:用赤黑色的漆寫。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

(1)便要還家 :要通「邀」,邀請

(2)阡陌交通 : 交錯相通

(3)曳舟不得進 :牽、拉

(4)遂緣小溪 :於是,就


2、將下列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問現在是什麼朝代,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不要)說魏朝和晉朝。

(2)樵童牧豎相徵逐。

打柴和放牧的孩子互相追逐嬉戲。


3、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C )A.異 漁人甚異之 使內外異法也

B.舍 便舍船 屋舍儼然

C.去 停數日,辭去 乃記之而去

D.道 不足為外人道也 策之不以其道


4、【甲】文寄託了作者怎樣的社會理想?

寄託了作者對沒有戰亂、寧靜淳樸、安居樂業,幸福和諧的理想社會的嚮往。


5、根據【甲】【乙】兩文的內容,分條概括雪竇與桃花源的相似之處。

①山阻水隔,很難進入。

②自然環境優美,田同風光如畫。

③人們生活安寧和樂。



《桃花源記》VS《禮記·檀弓下》


【甲】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節選自《禮記·檀弓下》)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裡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解釋下面加點的詞語。

①悉如外人:全,都

②餘人各復延至其家:邀請

③子之哭也:你

④何為不去也?離開


2、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各句。

①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②今吾子又死焉。

(他們)竟然不知道有過漢朝,更不必說魏朝和晉朝了.


3、桃花源人、泰山婦人為什麼都不願意離開他們各自生活 的地方?(用自己的話回答)

桃花源與世隔絕,遠離戰爭,沒有繁重的賦稅和無盡得徭役;環境優美,民風淳樸。人們安居樂業,祥和幸福。雖然一家祖孫三代死於虎口,但是泰山婦人深知山下世間苛政帶來的災難遠比山中的老虎更為慘烈,更令人不堪忍受。


《桃花源記》VS《孔子過泰山側》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乙】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①而聽之,使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②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③死於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問:「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④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注釋】①式:同「軾」,車前的扶手橫木,這裡用作動詞。②壹:真是,實在。③舅:公公。古代以舅姑稱呼公婆。④小子:古時長輩對晚輩或老師對學生的稱呼。


1、請用兩條「/」給文段乙中畫線的句子斷句。

昔 者 吾 舅 死 於 虎 /吾 夫 又 死 焉 /今 吾 子 又 死 焉


2、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C )

A.乃不知有漢/乃記之而去

B.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神情與蘇、黃不屬

C.漁人甚異之/忽啼求之,父異焉

D.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句子。

(1)阡陌交通, 雞犬相聞。

田間小路交錯相通 ,(村落間)雞鳴狗叫的聲音能相互聽見。

(2)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 皆嘆惋。

漁人把自己知道的事情一一詳細地告訴了他們,(聽罷,)他們都感嘆惋惜起來。


4、下列對兩個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D )

A.甲文段通過表現漁人與桃花源中人的交往,描繪作者心目中的「樂土」,寄託了作者的社會理想。

B.甲文中,桃花源中人對漁人的盛情款待,表明桃花源是個和平富足的社會。

C.乙文段中婦人寧與老虎為伴,死於虎口,也不願去接受暴虐者的統治,是因為社會政治的殘暴專橫,不堪忍受。

D.從表達方式看,甲乙兩文都運用了記敘;從藝術表現手法看,甲文主要運用了虛構的手法寄託作者的理想,乙文主要運用了正面襯托的手法突出主題。


《桃花源記》VS《秦時婦人》


【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乙】唐開元中,代州都督以五台多客僧①,恐妖偽事起②,非有住持者,悉逐之。客僧懼逐,多權③竄山谷。

有法朗④者,深入雁門山。幽澗之中有石洞,容人出入。朗多齎⑤乾糧,欲住此山,遂尋洞入。數百步漸闊,至平地,涉流水,渡一岸,日月甚明。

更行二里,至草屋中,有婦人,並衣草葉,容色端麗。見僧懼愕,問雲:「汝乃何人?」僧曰:「我人也。」婦人笑雲:「寧⑥有人形骸⑦如此?」僧曰:「我事⑧佛。佛須擯落⑨形骸,故爾。」因問:「佛是何者?」僧具言之。相顧笑曰:「語甚有理。」復問:「宗旨如何?」僧為講《金剛經》。稱善數四。僧因問:「此處是何世界?」婦人云:「我自⑩秦人,隨蒙恬築長城。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⑪逃竄至此。初食草根,得以不死。此來亦不知年歲,不復至人間。」遂留僧,以草根哺之,澀不可食。

僧住此四十餘日,暫辭,出人間求食。及至代州,備糧更去,則迷不知其所矣。

【注釋】①客僧:外來和尚。②妖偽事起:興妖作怪,蠱惑人心。③權:權且,暫且。④法朗:和尚法號。⑤齎:攜帶。⑥寧:難道。⑦形骸:形體。⑧事:侍奉,供奉。⑨擯落:剃光頭。⑩自:本是。⑪弊:壓迫。


1、請用「/」為下面句子斷句(標兩處)。

恬 多 使 婦 人 / 我 等 不 勝 其 弊 / 逃 竄 至 此。


2、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含義。

(1)便要還家:通「邀」,邀請。

(2)無論魏晉:不要說,更不必說。

(3)並衣草葉:穿(衣)

(4)僧具言之:詳細


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 D )

A.乃不知有漢/汝乃何人

B.尋病終/遂尋洞入

C.皆出酒食/初食草根

D.悉如外人/悉逐之


4、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

這裡面的人告訴(他)說:「(這裡的情況)不值得向外人說啊。」

(2)相顧笑曰:「語甚有理。」

女人們互相看了看,笑著說:「他的話很有道理。」


5、以下兩題選做一題。

(1)《桃花源記》中人們來到桃源村和《秦時婦人》中人們來到雁盪山的原因各是什麼?

前者是「避秦時亂」,後者是「恬多使婦人,我等不勝其弊」。

(2)說說兩篇文章在內容上的相似之處。

①都描寫了一個美好的世外仙界;

②裡面住著一群為避難而來的人;

③無意間被外人發現;

④結果是再尋而不得,極為神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