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古典主義藝術教條做毀滅性的掃蕩,雨果成為公認的浪漫主義領袖

說似一物即不中 發佈 2023-12-22T04:34:04.539439+00:00

雨果,出身於貝藏松一個木匠的家庭,父親在大革命時期參加過革命軍,後在拿破崙時期又轉戰南歐。在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雨果目睹了一系列圍繞著拿破崙的勝利、失敗、流放、做「百日皇帝」、再流放的經歷所展開的社會政治風波。

雨果(一八口二一一八八五),出身於貝藏松一個木匠的家庭,父親在大革命時期參加過革命軍,後在拿破崙時期又轉戰南歐。小雨果的搖籃掛在大炮車輪上,未來的文豪常在震耳欲聾的炮聲中呼呼入睡。

在逐漸長大成人的過程中,雨果目睹了一系列圍繞著拿破崙的勝利、失敗、流放、做「百日皇帝」、再流放的經歷所展開的社會政治風波。受母親的影響,少年時期的雨果傾向於保王主義,他那首得獎的詩作就有抨擊拿破崙的內容。

但是,復辟後的波旁王朝的反動統治,歐洲民主運動和民族解放運動的普遍高漲,使雨果的思想逐漸發生了變化。

他看到了不少在反動勢力反攻倒算中屈死的無辜者,心裡充滿了同情。過去他認為被法國革命的風暴鎮壓的人是「殉道者」,現在他卻慢慢地反過來認為那些屈死的革命烈士是「殉道者」了。於是,他開始背對宮廷而看到了民眾,並要求權勢者捫捫自己的「良心」。

到了二十四五歲,雨果已成了一名高舉著浪漫主義旗幟的文化改革者。一個重要的標誌,就是一八二七年《〈克倫威爾〉序》的發表。

《克倫威爾》是雨果描寫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家克倫威爾業績的一個劇本,由於編寫不太符合上演要求,影響不大;而為它寫的這篇序,則作為一個浪漫主義的宣言彪炳史冊。

這篇序文繼史達爾夫人等理論家的闡述之後,更明確地提出了浪漫主義的原則和含義,並對古典主義的藝術教條做了毀滅性的掃蕩。

三年之後,雨果的浪漫主義優秀劇作《歐那尼》上演,劇場裡出現了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生死決戰,結果雨果也就成為公認的浪漫主義領袖。

此後的雨果,一直置身於十九世紀法國異常複雜的社會政治鬥爭渦流之中。五十年代初,路易·波拿巴實行反動政變,雨果由于堅決反對這場政變而被流放國外,直到七十年代初波拿巴帝國覆滅,才得返回。流放期間,雨果先住在比利時,後住在一些島嶼上,寫下了小說《悲慘世界》、《笑面人》、‬《海上勞工》等名世之作和理論專著《莎士比亞論》等。

雨果一八八五年五月二十二日在巴黎逝世,全國哀悼,葬禮空前隆重。

(余秋雨《世界戲劇學》)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