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夏」關鍵期,如何保證顆粒歸倉、儲糧安全?

人民政協網 發佈 2023-12-22T06:08:06.009992+00:00

日前,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糧食產地烘乾能力建設的意見》,指出糧食產地烘乾是保障糧食品質、減少糧食產後災後損失、確保糧食豐收到手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措施,加快提升糧食產地烘乾能力,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日前,農業農村部、國家發改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加快糧食產地烘乾能力建設的意見》,指出糧食產地烘乾是保障糧食品質、減少糧食產後災後損失、確保糧食豐收到手的重要環節和關鍵措施,加快提升糧食產地烘乾能力,對於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意義重大。

眼下正值「三夏」關鍵期,我國部分地區遭遇連日陰雨天氣,對麥收造成不利影響。農業農村部印發緊急通知,要求相關省份科學應對「爛場雨」天氣,搶時抓好小麥搶收和烘乾晾曬工作,烘乾能力建設的重要性緊迫性再度凸顯。

5月30日,在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大林鎮一家烘乾加工合作社,工作人員駕駛車輛將濕麥推入烘乾機入料口。新華社發

倉廩實,天下安。要保障糧食安全進倉,首要的一點,就是糧食的水分要符合質量要求。而只有及時做好糧食烘乾工作,才能保證顆粒歸倉、儲糧安全。

烘糧難,用地、資金難題亟待解決

走進山東省齊河縣劉橋鎮糧食綜合服務中心的糧食烘乾存儲項目控制室,透過操控平台上的幾塊液晶顯示屏,就可以實時監測從卸糧進倉、烘後出料,再到糧倉儲藏的各種關鍵數據。「每個糧倉內都分布著多個傳感器,通過中控平台就能動態監測糧庫內的溫度、濕度等關鍵指標,如果出現高溫預警,可以遠程操控開啟通風閥門降溫,確保儲糧安全。」服務中心站長於軍說。

齊河素有「黃河糧倉」的美譽。近年來,齊河縣不斷提升糧食生產收儲保供能力,在全縣15個鄉鎮建設16處糧食綜合服務中心,應用「物聯網+智能化」儲糧技術,在全國產糧大縣中率先實現了烘乾倉儲設施鄉鎮全覆蓋。同時,通過PLC工業控制系統,每年可節糧減損7000噸。

齊河縣儲糧技術的提升不僅大大降低了糧食損耗,同時也讓當地農民不用再為糧食烘乾發愁。但在山東省一些缺少糧食烘乾設備地方,最近的天氣卻讓人叫苦不迭。

5月26日以來,山東濟南迎來連日陰雨天氣。在濟南市第一個噸糧鄉——寧家埠街道寧一村,山東節點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廷傑這些天一直愁眉不展,「真希望這陰雨天氣趕緊過去,不然沒有烘乾設備,剛打下來的糧食全得發霉,一年的努力就白費了。」劉廷傑流轉了5000畝土地,雖然對烘乾設備嚮往已久,但要想擁有,卻並不是件容易的事。「買烘乾設備需要大筆資金,而上大型烘乾設備必須配建糧倉及附屬設施,咱要放手干,首先得有地方才行啊!」

「用地難,是制約糧食烘乾機械化發展的第一道坎兒。」山東濟寧鄒城市慶豐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張來成對於劉廷傑的苦惱很有同感。張來成的服務對象都是當地的種糧大戶,早在2018年,合作社就購買了5台糧食烘乾機組,這5台機組共需要用地近2000平方米。「本來付款兩個月後烘乾機就能發貨,但因為建設用地指標一直下不來,烘乾機組只能暫時放在生產廠家。而這一拖,就是兩年。」張來成說,直到2020年,在鄒城市農業機械現代化發展促進中心的推動下,才用土地置換方案建起了糧食烘乾中心。

即便解決了土地問題,購買烘乾設備及建設配套設施的資金,也是一道不好過的關。據了解,日烘乾能力100噸以上的烘乾設備,少則幾十萬,多則上百萬,再加上配套晾曬、倉儲等設備,建一座烘乾中心,投資至少200萬元起步,多則上千萬元。而這個投資對一般農業主體而言,大多無法獨立承擔。

山東省平原縣供銷忠峰農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趙中鋒從事農業20多年,2020年,他與省、市、縣三級供銷社共四方共同出資1200萬元組建公司,為周圍村莊及農戶提供糧食烘乾及倉儲服務。「雖然有三級供銷系統注資,但也拿出了我的全部家當,真是一點不敢掉以輕心。」趙中鋒說。

相比較而言,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周營鎮的劉永振則幸運一些。劉永振從2010年開始流轉土地種糧,10年間流轉面積從70畝擴大到2300畝。一直想買一台糧食烘乾設備,但又一下子拿不出那麼多錢。2021年,藉助省級現代產業園小麥優質基地配套設施項目,薛城區對4家種植規模在200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給予農機獎補,獎品是一台日烘乾能力20噸的糧食烘乾塔。在劉永振積極爭取下,當年7月底,烘乾塔最終落戶他的家庭農場。

近年來,為了減輕農業主體的負擔,提高糧食進倉的安全性,各地先後出台了一系列獎補糧食烘乾設備的政策。但對於大多數農業主體來說,這些還遠遠不夠,亟須更加有力的措施落地。

破難題,調研出招緩解烘乾壓力

從南到北,從稻穀到小麥,糧食烘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破解糧食烘乾難題也因此受到各方的關注。

上海松江,水稻面積長期穩定在15萬畝,連續多年保持上海市產糧第一。但當地農民對於糧食烘乾的記憶曾經是這樣的:「因為烘乾設備有限,都要提前預約」「就算約上了,也要通宵排隊」「換個糧庫也沒戲,每個糧庫門口,車輛都排起幾百米的長龍」……

對於普通農民如此,對於家庭農場主李春風來說也不例外。「區域烘乾承載量有限,田頭加緊搶收,導致稻穀囤積問題嚴重。即便烘乾設備連軸運轉,一些收好的稻穀還是會因為等候時間太長而變質。」2008年,李春風辭去合資企業的工作,回到松江泖港鎮腰涇村老家,接過父親承包的百餘畝家庭農場,成為松江區最早一批「棄工從農」的年輕人。雖然憑藉勤勉努力和科學種養很快成為致富的榜樣,但一說到烘乾加工環節,李春風就直呼有勁使不上。「那時候最怕遇到下雨天,一方面影響水稻收割的進度,另一方面因為稻穀本身的水分高,進倉烘乾需要的時間更長、影響更大。」

「不過現在好了,基本實現了從田頭直接入倉的無縫對接。」李春風說,這還要感謝松江區政協委員們多年的努力。

2020年,松江區政協在調研時就發現,當地每天稻穀烘乾能力是2470噸,每小時的稻米加工能力是11噸,遠遠無法滿足需要。「不僅僅是加工需求供給能力不足,各鎮的稻米加工能力也存在區域布局不均衡的問題。」區政協農業界別召集人張慧英委員介紹,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聯合農業界別由此開展了《扛起糧食安全責任,推動松江糧食生產向更高質量發展》的重點調研課題。委員們到村入戶向大米生產經營者了解相關情況,探尋到底是服務問題、設備不足問題抑或是機制問題,找尋癥結、聽取意見。

在松江浦南地區,區政協更是把「協商議事廳」「委員工作站」「委員之家」直接設在農業合作社,委員們在「廳、站、家、點」間互動交流,讓一份份關於稻米烘乾加工的建言獻策變得更專業、更精準。

「我們政協有句話叫作『伸長手臂、拉長板凳』。」區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周留昌介紹,除了上述議事平台,區政協還有一個「農業農村職業經營者創新創業帶頭人共享聯盟」,這個聯盟的成員幾乎都是松江大米產業發展的帶頭人和主力軍,委員們借這一平台讓建言資政變得更精準、更前瞻。

經過不懈努力,在六屆區政協一次會議獻計獻策大會上,農業界別圍繞「打好綠色發展底色,增添農業高質量發展成色」進行了主旨建言,並得到區長回應,明確要求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強化農業科技創新。如今,通過落實委員建議,截至今年年初,松江區每天稻穀烘乾能力已經達到3186噸,稻米加工能力提升到每小時20噸,較為有效地緩解了稻穀加工和烘乾壓力。

要有好設備,還要讓農民用得起、願意用

我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生產和消費國家,糧食產量占世界總產量1/4左右。但據中國農業科學院估算,我國每年糧食儲藏、流通和加工環節損失量在700億斤以上。而糧食烘乾作為長期儲藏前的一個必要手段,無論是從「藏糧於技」的角度,還是維護國家糧食安全的角度,都顯得尤為重要。為此,多位全國政協委員也從糧食烘乾的重要性、相關設備的適應性、國家政策支持等方面,積極建言獻策,提出真知灼見。

「近年來,我國耕地流轉面積不斷增加,使得我國糧食生產主體從分散的農戶種植,向集約化、規模化經營轉變。而集中收穫後的糧食如何及時入庫,使之真正變為商品,烘乾設施裝備的建設就成了關鍵環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黨委書記杜志雄認為,近期國家六部委出台相關意見,也正是基於這一背景。「可以說是恰逢其時,也非常必要。」

杜志雄提到,我國糧食主要分為小麥、玉米和水稻三大主糧,但由於其產區不同,生產結構也不一樣,如何布局烘乾設備,並提升其適應性,就成了需要考慮的重點。杜志雄結合過去針對家庭農場的專門研究經驗和結論進一步指出,「相比專門提供糧食烘乾服務的第三方公司,依靠生產主體來建立烘乾設備,可能效果會更好。比如幫助家庭農場配備烘乾設備,可以更好地和其產出相匹配。在完成自己農場烘乾工作的同時,還可以支持和鼓勵這些規模化主體將其剩餘烘乾潛能為周邊小農戶提供服務。」杜志雄說,這樣一方面可以提高烘乾這一生產環節的效率,同時也能節約成本。

近日,中國農科院發布的《中國農業產業發展報告2023》測算顯示,到2035年,如果我國糧食收穫、儲藏、加工和消費環節損失率分別減少1個至3個百分點,三大主糧損失率減少40%,可降低損失約1100億斤。由此可見,節糧減損潛力巨大。而從路徑來看,科技是實現節糧減損的關鍵一招。對此,杜志雄建議,應加強對烘乾技術和設備的研發,特別是針對不同糧食品種,要開發具有兼容性的烘乾設備,使效益達到最大化。

「有了好的設備,還要讓生產主體願意用、用得起。這就需要國家財政資金的扶持和獎勵,以降低生產主體的成本和支出。比如加大對糧食烘乾機具購置的專項補貼力度,與政府的其他惠農補貼政策形成合力。」杜志雄說,只有各方面合理規劃、協同,才能讓好政策真正落地,為節糧減損和糧食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

而說到糧食烘乾設備,早在2020年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北京首農食品集團知聯會會長唐俊傑就提交過《關於大力推廣應用熱泵烘乾技術,促進糧食儲備安全的提案》,建議應用熱泵技術對糧食進行烘乾加工,以提升糧食品質和收儲安全。

「我本身的專業就和製冷、熱泵相關,加之一直在冷鏈流通企業工作,因此2019年有機會參與了由中科院理化所周遠院士團隊領銜的諮詢項目,了解到熱泵技術在糧食烘乾環節的應用。」唐俊傑調研後發現,多級熱泵烘乾技術在烘乾過程中能達到低能耗、無粉塵、無污染排放,且烘乾的糧食品質優良、色澤鮮亮,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傳統烘乾污染重、成本高、質量差等難題。因此,她提交提案,希望能夠推廣這一技術。

不過,由於種種原因,熱泵烘乾技術推進得並不順利。「但這次六部委的意見中,提出『因地制宜採用熱泵、電加熱、生物質燃料、天然氣和太陽能等熱源,推進糧食烘乾燃煤熱源更新改造』,並把熱泵放在首位,說明還是非常重視這項技術的,同時也證明政協委員的建議發揮了作用。」唐俊傑說,希望接下來相關部門能儘快落實政策,因地制宜加快推進對現有糧食烘乾機進行環保節能升級改造。同時,鑑於新型糧食烘乾設備初期投資較大,政府應從政策、資金方面給予傾斜和支持,研究投資運營新機制,讓更多的生產主體能夠儘快用上綠色環保的烘乾設備,助力夯實糧食安全根基。

來源:《人民政協報》(2023年06月05日第05版)

記者:張文敬 雷蕾 顧意亮 奚冬琪

版面編輯:奚冬琪

新媒體編輯:洪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