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探案續集:對一本明代建本寫刻本《書經》的考證

御風而行的半邊文人 發佈 2023-12-24T01:04:48.458560+00:00

又是一本破書。也是殘本,只是《書經》(蔡沈集注)的五、六兩卷合訂一冊。但文人敝帚自珍。因為,在我的眼裡,它不是一般的版本,而是一本寫刻本,頗有文人氣息。而且,它還不是一般的寫刻本,而是明代的寫刻本。再進一步說,它還不是一般的明代寫刻本,而是藏書家們爭先搜集的「建本」。

又是一本破書。也是殘本,只是《書經》(蔡沈集注)的五、六兩卷合訂一冊。但文人敝帚自珍。因為,在我的眼裡,它不是一般的版本,而是一本寫刻本,頗有文人氣息。而且,它還不是一般的寫刻本,而是明代的寫刻本。再進一步說,它還不是一般的明代寫刻本,而是藏書家們爭先搜集的「建本」。還想進一步,那就是它的時間應該比較早,可看到明代中期甚至更早。而且,許是文人孤陋寡聞,至少本人反覆研究,還沒有找到有同樣版本的《書經》(蔡沈集注)存世。

什麼叫「寫刻本」,什麼叫「建本」,大家自己去搜。我只想說,這本書外表很破,刻字也不正規,甚至還有些歪歪扭扭。但是,只要你盯住這本書看上一分鐘,你就會喜歡上這種刻本。寫刻本的妙處就在其是專門聘請文人抄寫後刻印的,所以,刻字充滿變化,沒有那麼大的匠氣。尤其該書使用的是豐腴大氣的顏體,仔細看,多看幾下,你就會發現,該書有一種別樣的美!不信你自己看:



呵呵,文人你就自嗨吧,就一本破書,亂七八糟,看上去也不過幾十百把年。有啥看頭?在你的眼裡,所有破爛均是珍寶。嗯嗯,你批評得對。其實,文人在網上看到第一眼,跟你的想法還真也差不多,甚至比你還更悲觀。沒關係,文人請你就給出五分錢的耐心,陪文人一起走完文人幾天才走完的「發現之旅」。

線索一、幾個鋼筆字

在網上看到這本書,店家說是明代書林余氏所刻的建本。文人不相信,因為文人看到了幾個鋼筆字。

鋼筆,國人普遍使用不過百把年。更何況上面有一個「傅」字還是簡化字。這就證明,字跡留下的年代,不會超過解放後。疑問提給店家,店家的回答就是鋼筆字是後寫的 堅持書是明代的。反覆權衡後,考慮賣家態度如此堅決,再看書的字體與老舊痕跡,我還是傾向於相信到明的。所以,最後,我還是決定買下了。但我一直擔心是嘉道年間甚至更晚的版本。

線索二、四行「道光元年」

書到後,我迫不及待地打開了。粗略一翻 ,印入我眼帘的是四行毛筆字:「道光元年」!

壞了!我倒吸了一口冷氣。難不成這個真是嘉道年間的版本?要不,幾百年的書,誰還在上面塗鴉,寫那麼多的毛筆字!

線索三,版本的避諱情況

仔細研究版本的避諱情況,文人轉驚為喜。因為我發現,該書對「寧」、「琰」、「弘」、「玄」都不避諱,末筆一律不缺。






因為皇帝名字的關係,道光朝避諱「寧」、嘉慶朝避諱「琰」。該書堂而皇之有這些字,所以,肯定不會是嘉道年間的了。可是,該書也不避諱「弘」、「玄」二字,顯然,至少早於康熙十年,這個沒毛病。因為,這些年頭印書,偶爾印錯一兩個字不避諱是有可能的,但整本書全不避諱,可能性就很小了。何況是這樣的科舉用書,只要搞錯了,有人檢舉,在那個年代,就會死啦死啦的!

線索四、半枚「書林」牌記

由此,該書的印製年代,至少不會晚於明末清初。但究竟是哪個年頭?好在書後面還有半枚牌記。

就是這半枚牌記。如意頭下面一個標有「書林」二字的牌牌,讓人想起明代玉器中的「子岡牌」。但是,考究書籍年代,可不能就此簡單推定。好在上面的「書林」二字,本身就讓人有了進一步線索。

所謂牌記,就相當於現在的版權頁。「樹林」這兩個字,在藏書界可是大大有名,前些年上海嘉定的明代墓里,曾經出土了十二本「爛成餅狀」的古籍,經過精心修復,上面就發現有「書林」牌記。通過這個牌記,專家傾向於推定,這些刻本應為福建建陽書坊所刊。那麼,文人這本《書經》,是不是也是傳說中的建本呢?有可能!

福建省建陽市書坊鄉自宋至清有多種地名,其中最普遍使用的地名就是書林。宋黛名臣謝枋得避元於建陽崇化時,就曾經寫下書林十景詩,第一首第一句為「巍巍文筆光書林」,說明最遲在南宋末期建陽崇化因書坊林立,書林作為地名已經出現並使用。元大德五年(1301),張光祖重建崇化同文書院,理學家熊禾在為其撰寫的《同文書院上樑文》中,有「熟知千載以來,獨萃一鄉之盛,眷我考亭之闕里,實為過化之書林」句。元代已經有少數刻書家把書林地名刻在書本上,如「建安書林劉錦文」、「建陽書林劉克常」、「書林宗文堂」等。當然,還有名氣極大的「書林余氏」。到元至正十八年(1358),劉齡之為建陽書林刻書世家余氏作《書林余氏族譜序》時,譜名稱書林。到了明朝,書林之名大熾。明前期部分刻書家繼續延續元習,把書林地名刻到書上,如書林三峰劉氏日新書堂、書林魏氏仁實書堂、書林余氏等。明弘治以後,有堂號可考的近200家書坊,大多數都在自己的刻書堂號前題上「書林」二字,如書林余氏雙峰堂、書林熊氏種德堂、書林楊氏清江堂、書林詹氏進賢堂、書林黃正甫、書林陳氏積善堂、書林葉氏廣勤堂等等。我們能見到的明版古籍,題有「書林」牌記的,多數都是從古代建陽書林刊發的。

但是,問題沒有那麼簡單。只是多數,不能絕對。因為,明清刻本號稱「書林」並在牌記上標明的,並不只是福建建陽書林一家。至少,蘇州就有一條書林街,並且也是書坊林立的所在,明清時也出版過不少書籍。更寬泛地看,「書林」一詞,也是書坊的別稱,焉知這個樹林是哪家書林?

線索五、不看廣告,看療效哦

研究似乎陷於停頓。但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經過短暫的迷茫猴,文人忽然茅塞頓開,何必糾纏於「書林」二字呢?我們可以不看廣告看療效哦。找幾本福建建陽「書林」明版書來對照一下,不就結了?

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要對照,先得搞清楚自己這本《書經》殘本的特點哦。文人總結有三,一是字體的顏體特徵很明顯。二是把版框分為上下兩段,也就是俗稱的「兩截樓」印本。而且,最上面的一截批註框,還被分割為三欄。三是板狂李通通不設置「界格」,也就是沒有分行的線條,這個也不多見。

有了這幾點,下手吧。直接搜索明代建本中最有名的印本明代「書林余氏」刻本。一搜,還真不少。大家自己看:


是不是眼熟?這個版本格式、字體,與文人搜集的《書經》殘本,是不是神似?

呵呵,謎底揭開了,這本《書經》殘本,肯定就是明代建陽的刻本。而且大概率還是出自余家的刻本。余家在明代,除了大量刻印戲曲文學書籍外,連續躲代人都印製了不少舉業書籍,攻讀書人使用。雖然世事變遷,余家刻本再製版上越來越精,但他們的版本習慣,總會在不經意間表現出來。沒辦法,這個是遺傳基因。

明代晚期,蔡沈集注《詩經》流行,版本不少。但反覆研究後,我沒有找到明代晚期有寫刻本,更沒有發現有類似自己這樣的寫刻本。我堅信這個刻本的印製年代比明代晚期還要更早,很可能能夠到明朝中期甚至更前一些。因為,顏體這樣的軟體字在刻本中流行,宋版有,元版有,明代早期有,明代中後期之後,基本都是仿宋體等規矩文字一統天下了。還有,許多常用字的寫法,比如「之」字,還有單線板框線,開本大小,都帶有明代中期甚至更早的時代特徵。當然,在斷定版本年代上,要準確斷代,還需要找出更加站住腳的硬證據。文人可不能自說自話,讓人感覺文人總是「自己的兒子」好。

不過,到現在,能夠明確肯定它是一本明代建本中少見的寫刻本《書經》 ,已經足夠讓文人高興好幾天了。也許,就憑這點,這個殘本,就已經有一定的版本學意義。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