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式藝術以及建築藝術

李大嘴說 發佈 2023-12-24T03:18:40.754357+00:00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文|李大嘴說編輯|李大嘴說前言公元9世紀中期,靠戰爭起家的查理帝國已分崩離析,外侵內亂此起彼伏。

在閱讀此文之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李大嘴說

編輯|李大嘴說

前言

公元9世紀中期,靠戰爭起家的查理帝國已分崩離析,外侵內亂此起彼伏。

在帝國的外部,占據著北非和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從海上入侵義大利南部和法國東南部,住在日德蘭島上的日爾曼人的一支諾曼人也從海上侵擾著法國和義大利。

羅馬式美術

在帝國內部,封建割據的現象也極為嚴重,各公國、伯國相繼而起,其下又分裂為無數的中小封建主各自為政,四分五裂,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0世紀,10世紀以後,社會生產力逐漸發展起來。

封建莊園的自然經濟開始發生動搖,大量的農奴和被解放了的農奴湧進城市,使得自羅馬時代以來一度衰落的城市作為工商業的中心而重新興盛起來,它標誌著歐洲自此進入了封建社會的發展時期。

在此期,歐洲的文化藝術一般分為兩個發展階段,即羅馬式時期(11、12 世紀)和哥德式時期 (13、14世紀)。

「羅馬式美術」誕生於11世紀下半葉,12 世紀初已基本擺脫了試驗性的階段,同世紀中期它創造出了許多偉大的建築物,達到了羅馬式美術的盛期,晚期由於受到哥德式美術的影響而逐漸消亡。

首先提出「羅馬式美術」這個名稱的是德熱維爾,因為通常人們認為羅馬式美術仍是古羅馬美術、拜占庭美術和初期基督教藝術的混合產物,尤其是對古羅馬美術的模仿和再現,這種看法並不正確,但是它作為一個史學名稱已被後世沿用。

同時,由於創造羅馬式美術的人,主要是從8世紀至11世紀以來就不斷自日德蘭半島向歐洲各國進行掠奪和商業性遠征的諾曼人,所以也有人稱之為「諾曼藝術」。

羅馬式美術幾乎遍及所有未直接受到拜占庭藝術影響的國家,尤其是在法國、西班牙和英國產生了羅馬式美術的典型形式,而義大利和德國卻不同,前者只不過是初期基督教藝術的繼續,後者則是加洛林和奧托藝術的集大成。

在美術史上,對於羅馬式美術歷來就褒貶不一,褒者稱其為西方文化中真正的文藝復興,取義大利的文藝復興而代之;貶低者稱其為古羅馬藝術的「陰影」,其實二者的說法均未免極端。

我們知道,從6世紀到10世紀的蠻族美術不可諱言地出現了藝術史上的低落現象。

他們雖置身於被他們自己所摧毀的古代藝術的基礎之上,並受惠於他們不甚理解的拜占庭藝術,但他們從來沒有完全放棄過長期遊牧生活所留傳下來的藝術的裝飾性,以至在造型藝術上始終未能形成獨特的風格。

然而,到了11 世紀末,羅馬式美術給這樣一種不景氣的狀況帶來了驚人的變化,由於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建築物平地而起,因建築之需引起了雕刻和繪畫的興盛。

他們在為宗教服務的前提下,廣收博取,在他們的作品中留下了古代藝術的影響、對蠻族藝術的借鑑和東方藝術的因素。

然而這一切從未離開過諾曼人豐富的想像力和創造力,並最終形成了一種新的藝術風貌,迎來了中世紀造型藝術的盛期。

所以,產生在封建社會盛期的並帶有時代烙印的羅馬式美術,既不是古羅馬美術的簡單重複,也不能與帶有反封建思想的新興資產階級的文藝復興相提並論。

建築藝術

羅馬式教堂設計主要以古羅馬的巴西利卡式為基礎,同時迎合政治、經濟和信仰的新需要而發展起來,因為當時是宗教思想的泛濫期,所以教堂建築乃是羅馬式建築的代表。

羅馬式教堂按其實用範圍可以分為三種類型:

一是建在教區中心地帶的教堂,面向教區所屬的廣大信徒。

二是建在修道院裡的教堂,屬修道院所有,歸修道士所用。

三是專用作為存放高貴的殉道者和聖人墓棺或遺物的教堂,它不僅面向本教區的信徒,而且大多是為從國外來的巡禮者們所用。

這三種類型的教堂在設計的樣式上大同小異,對古代樣式的借鑑也基本相似,在羅馬式教堂的平面設計中,祭室通常是在建築的東端,但在帶有重要聖遺物的主祭壇的情況下,也有東西祭室相互對稱安排的情況。

在這一點上,修道院的教堂是個例外,它往往沿著祭室的圓壁成放射狀地突出幾個小祭室修道士們常在此活動,教堂的中殿和左右側廊由列柱相隔,在一些特殊構造的教堂和小型教堂里,有時不設側廊,舉行祭典儀式時,教徒們直接步入中殿。

但有的大教堂卻增設雙層側廊,空間範圍大為增加,教堂的圍廊設計起源已久,在羅馬式教堂尤其是巡禮者的教堂特別受重視,它緊緊地環抱著地下聖堂,信徒們來往於圍廊之間,瞻仰著殉道者和聖人們的墓棺。

教堂地下聖堂設計的關鍵問題是採光和通風設備的處理,羅馬式教堂常把地下聖堂的窗子開在東側祭室的台階下,在這以前,沒有採光設備的地下聖堂,只是一個以古老墓棺為中心的黑暗的空間,在瞻仰者的精神上造成一種強烈的恐怖感和壓抑感。

羅馬式教堂的全部特徵幾乎都覆蓋在圓頂之下,即以一種石造圓頂代替了以往的木造天並。

羅馬式教堂的設計師們為了建築的牢固性和防止火災,尤其是考慮到內部構造的視覺效果和音響學及象徵學的意義,首先在小型教堂上採用了石造圓頂的技法,後來便用於所有的教堂建築上。

石造圓頂的切斷面基本是半圓的,圓頂的全部重量都貫注在左右壁上,為了承受這種壓力,建築師們不得不運用大量的立柱和帶有狹窗的堅實牆體,這幾乎成了羅馬式建築的特點之一。

石造圓頂雖然在義大利的初期基督教時代就已有之,但那時為了解決屋頂的強大壓力,只能用於窄小的空間,如教堂的側廊、地下教堂和小型教堂,到了羅馬式時期它已能完全適用於大型教堂。

另外,當時的建築師們還創造性地設計了一種尖頭拱頂,使牆壁對於整個屋頂的負重程度得到了緩和,這種尖頭拱頂甚至影響了後來的哥德式建築同時,為了解決牆壁的負重問題,他們還設計了一種交叉圓頂,使其成對角線分別著力於4根立柱之上。

這種交叉圓頂通常只用在側廊上。為了減輕石造圓頂的壓力,他們在石材選擇上也經過慎重考慮,比如法國西南部常常選用比較輕的石灰岩,而沉重的花崗岩極少被用到。

羅馬式教堂的立面設計與拜占庭建築追求表面寬度的延長不同,它和希臘神殿一樣,企圖將各個獨立的因素結合起來,創造性地運用了水平面的牆洞和垂直面的層樓。

同時,為了強調建築物的高大莊嚴,成功地在屋頂上設計了一個金字塔似的塔樓,有時兩邊還附有小型塔樓,這種塔樓的運用,一方面給建築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外觀效果,同時它還可以作為防禦外敵侵犯的堡壘。

另外,無論是羅馬的巴西利卡式教堂還是拜占庭的紀念性建築,都比較注重於內部的實用價值,在外觀上卻漫不經心,有時即使搞些外壁裝飾,也只不過是牆面上可有可無的附屬物而已,與整個建築的結構毫無關係。

而羅馬式建築卻把建築的裝飾與結構密切地聯繫起來,使裝飾與實體中的各個部位有機結合,建築師們不但喜歡力的效果與和諧的韻律,而且也不時陶醉在別致、繁複的外觀裝飾之中,有的建築正面甚至帶有過多的裝飾性雕刻。

值得強調的是,由於當時封建割據的現象嚴重,以致羅馬式建築流派眾多,風格的多樣性顯得比較突出,如果不了解因地域性而造成的建築樣式的差異,就很難對羅馬式建築有一個比較全面的認識。

法國是諾曼派的誕生地,它的西南部是帶有連續圓頂式教堂的集中地,12世紀時,在那裡建起了大量的教堂,其中最著名的是處於中心地帶的聖夫羅教堂。

這個教堂雖然在 19 世紀下半葉由建築師阿巴特按原樣式修建過,但原建築的雄偉氣魄仍然可見,和法國諾曼派藝術最為接近的是英國派,在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是一對李生兄弟。

英國的些巨大的諾曼式教堂幾乎和法國的具有同樣的特徵,厚牆粗柱、天窗塔樓無一例外,只是後來才逐漸顯示出一些自己的特徵,如中殿的加長、帶裝飾味的連拱廊和正面的交叉拱形等。著名的達拉姆大教堂就是英國12 世紀上半期羅馬式建築。

它基本上仿造了三廊的長方形的巴西利卡式,但在建築偏東部做了一個橫向的延伸,即袖廊,形成了一個類似十字架形的平面設計。

中殿的立柱是巨大的圓柱和複合柱的間隔並列,複合柱的一部分垂直向上延長構成圓拱,分擔了其間的交叉拱頂的巨大壓力,這種設計在後來的哥德式建築中也具有重要意義。

這個教堂的規模之大是在同類建築中罕見的,僅中殿就長達61米,寬12 米,高22米,內部的巨大空間和外部的宏偉壯觀,完全體現了人們所說的羅馬式建築的那種所謂的「男性美」,而遍及整個建築的極富變化的裝飾紋樣,又使這個龐然大物絕無沉悶壓抑之感。

在整個羅馬式美術期間,義大利建築受古代傳統的影響最大,它幾乎未改變長方形的巴西利卡式,在其木結構的中殿中經常使用交叉的立柱,而不設有圍廊,並喜歡把塔樓設計在祭室的一邊。

結語

羅馬藝術和建築藝術是古羅馬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展示了古羅馬人的智慧、創造力和文化價值觀。

羅馬藝術和建築藝術對歐洲藝術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成為後世藝術家和建築師的靈感和模仿對象,也提供了對古代文明和歷史的重要資料。

參考文獻

  • 1. 論古希臘羅馬藝術對後世的影響 [J] . 陳能泳 . 音樂時空 . 2021,第004期
  • 2. 淺談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藝術的理性精神 [J] . 張宏熙 .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 2015,第001期
  • 3. 淺析古羅馬的建築藝術 [J] . 張小軍 . 美術大觀 . 2012,第003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