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築】 深圳大運智慧公園 入圍方案/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建文知築 發佈 2023-12-29T18:40:55.053897+00:00

全區日景鳥瞰效果圖 Copyright廣東省院+奧冉設計。大運公園作為城市綠地,與周邊地塊形成了有機咬合,與學校、商業、居住等城市功能相互滲透。

△ 全區日景鳥瞰效果圖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本文文字由設計單位提供。


後山,我們的樂玩場。

後山,我們的山林棲息地。

後山,我們的城市發展見證者。

設計緣起

城市作為人類社會的載體,一直以來都承載著高效協作、高速發展的功能。而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們,在日復一日的忙碌生活中逐漸忘卻了童年裡那個可以大口呼吸、可以飛奔跳躍、可以放肆歡笑的「後山」。

大運公園作為城市綠地,與周邊地塊形成了有機咬合,與學校、商業、居住等城市功能相互滲透。以此為契機,我們提出了「後山」的概念,希望能為城市中各類人群開闢出一塊與山林動植物共呼吸,與夥伴共歡笑的精神自留地。

△ 總平面圖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整體規劃示意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後山的聚集場


· 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主峰獨一無二的270度觀景視角,為遠眺大運新城城市天際線提供了絕佳的場所——西靠山體,北望啟迪協信科技城,東觀大運中心,南眺香港中文大學。

· 建築體塊呈雙向扇形展開,配合階梯式座台,呈大鵬展翅之勢。其隱於山間,浮於雲上,提供最大化觀景面的同時也寓意著「扶搖直上」。

· 建築體與後側山巔廣場形成聯動,可舉辦各類小型聚會與活動。

· 利用現存下層平台與新建平台間的高差設置約100平方米的室內餐飲、服務空間,與室外平台一起成為主峰上的休閒場所。


△ 扶搖台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場地東側現狀通過上蓋結構與大運中心連通,未來將通過對後勤服務通道與上蓋結構上草坪空間的改造,無縫連通大運中心與大運智慧公園,使人流自然流動。

· 此東入口草坪空間將代替現狀北入口草坪空間(未來做發展用地),成為大運智慧公園的重要入口及人流聚集及活動地。

· 在此,可以進行各類草坪休閒活動:露營、放風箏、野餐、踢球等。同時,在有大型活動時,此處還可聯動大運中心場地,成為重要賽事、音樂節等活動的看台及分會場。


△ 望霞坪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根據公園北側未來城市開發用地規劃方案中的路網與綠軸,以及現狀山體走勢,我們選擇將北側主入口內移至開發用地與山地之間最平坦的一塊腹地內,並正對規劃綠軸。

· 場地原北入口停車場車位指標以覆土停車庫的形式藏在山體之內。

· 飛虹閣、前方大草坡與棕櫚入口廣場共同形成入口標誌性門戶節點。飛虹閣同時也承擔著遊客中心、輕餐飲、山地自行車租賃及通向02地塊中轉站的作用。


△ 飛虹閣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穿光道位於01地塊北入口主園路通向飛虹閣的步道之上,為進入02地塊必經之路步道之上的標誌性門戶裝置。

· 大塊岩石狀隧道頂與側壁岩壁共同模擬狗獾這一生態靶定動物的洞穴與生境,與從上方穿透而下的光束一起為有人提供獨特的體驗,夜晚結合投影等光電效果,進一步增強體驗感。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穿光道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沐光橋連接著01與02地塊,為公園北入口人群提供了快速到達02地塊步行通道,從而激活了02地塊新各功能組團,使整個道路系統成為環線。上跨鹽龍大道,雙層橋身可成為龍崗區面向東莞的地標建築與門戶形象。

· Z字形的橋身為人群提供不同角度的觀景機會與豐富的純步行通過體驗,下層橋體為騎行競速道,上下兩層空間形成互看的趣味體驗。

· 上層橋板踏面採用太陽能板,可為橋體本身的照明提供能源。


△ 沐光橋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後山的科創林


· 乘風廊位於02地塊與東莞遙遙相望的山峰之上,東南可眺望神仙嶺水庫、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等區域地標,西南可與武深高速遙遙相望,成為龍崗區西大門地標建築。

· 可摺疊的弧線形盒子如手風琴一般,可根據感知的風力大小及功能需求前後伸縮,實現空間大小的變化與建築體量的消隱與顯現,在通過科技手段視覺化「風」這一自然山林現象外,令建築擁有「呼吸感」。

· 建築內部廊型空間可以為藝術展、雞尾酒會等提供獨特的空間場地。


△ 乘風廊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臥木塘位於01地塊現有下凹區域的主園路一側。木質平台與金屬網區域模擬枯葉形態,與其上如露珠搬的藝術化坐凳一起為有人提供一個可坐可臥的休憩空間。

· 木質平台上的傘型裝置以紅蓋小皮傘為形態靈感,與枯葉形態的平台一起模擬了這一常見菌類常見的生境。

· 紅蓋小皮傘裝置可探測土壤濕度,並在其降到一定程度時進行噴霧。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臥木塘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懸羽台位於01地塊主峰沿線山脊上,下方山勢陡峭,南望香港中文大學下園。

· 節點模擬叉尾太陽鳥吸食懸鈴花蜜這一動態,在如翅膀般展開的可坐可靠木質平台上,通過鋼索掛著三朵懸鈴花裝置。裝置感應即時日照紫外線強度,並據此進行開合,對日照強度做視覺化呈現的同時,也為下方休憩人群提供幾片陰涼。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懸羽台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後山的樂享處


· 落英彎位於02地塊一處山谷斜坡之上。通過Z字形態的架空步道橋處理高差並保持適宜的坡度。

· 上層架空步道棧橋為步行空間,而下方貼近山地地形的更陡峭道路專為山地自行車而設。上方步道橋可遠眺山林景色,也可成為觀看下方山地自行車競速、比賽的場所。


△ 落英彎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捕夢網位於現狀主園路有護坡一段。我們通過對護坡的改造和利用,形成特色兒童攀爬空間。上方罩以金屬網,在空中形成可躺可臥的遊樂場所。

· 捕夢網以上沿山勢加設三條大滑梯,與上方現存小挑台聯動,形成特色山林遊樂體驗的同時增加豎向流線,連通上層平台與下層主園路。

· 內凹主園路局部改道,加設6米寬架空步道從旁側連通。主園路則改造成擁有沙坑、木樁等遊樂設施的活動與安全緩衝平台。


△ 捕夢網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戴葉亭位於已有平台上,在階梯狀場地最上層增加廊亭一處,與旁邊公廁一起形成服務休憩節點。

· 廊亭形態呼應深圳山林中特色孑遺植物刺桫欏,讓人們體驗到如山林小型哺乳動物一般,生活在刺桫欏葉片組成的傘狀結構下的樂趣。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戴葉亭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攀果塔位於02地塊山脊上的一個高點上。我們通過對青果榕這一深圳自然山林里的骨幹樹種獨特的結果模式的研究,將其轉化為一個以兒童遊樂為主的攀爬及觀景塔。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攀果塔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後山的生態谷


· 居木丘位於01地塊一塊現狀下凹山山地內。我們結合場地內現有微地形島,置入一塊以枯枝、落葉、木屑護根物為主的場地,通過不同形式的堆坡小丘,完成昆蟲和小型爬行動物生境的塑造、科普展示、互動體驗等功能。周邊植物以刺桫欏、各類蕨類和苔蘚陰生植物為主,打造林下陰生生境。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居木丘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鳴蛙塘位於02地塊毗鄰03地塊的山谷水系一側。我們通過成片下凹小水塘的塑造,為以蛙類為主的兩棲動物和幼蟲及產卵期需要穩定小型水體的昆蟲提供棲息地和繁殖地。

· 不同大小的水塘除了滿足生境塑造的需求外,為遊人提供給一個觀察自然的藝術化林下空間。遠處的高架橋底與橋墩也結合這一氛圍進行藝術噴塗,進行美化。


△ 靈感意向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 鳴蛙塘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結語

後山,法自然之靈,融科技之光。我們塑造山林公共空間,點綴城市生態綠谷,以慰心靈,已觸未來。

△ 全區夜景鳥瞰效果圖 ©廣東省院+奧冉設計

項目信息

項目名稱:大運智慧公園

項目類型:建築/規劃/景觀/改造 主要為景觀規劃類

項目地點:深圳市龍崗區大運新城

業主:深圳市龍崗區建築工務署

設計單位: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牽頭單位) 、奧冉(上海)建設工程設計有限公司

項目主持:陳雄

主創景觀設計師:段亮、高露

主創建築設計師:黃俊華、高原、陳坤婷

AURA設計團隊:張禕晨、王澤元、馬滕騰、徐歆雨

廣東省建築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設計團隊:

景觀:陳穎、宋婷婷、牛磊、秦瑩、於晨霞、江遠、蔡建琴

建築:黃俊華、高原、陳坤婷、陳康桃、徐楷瑩、黃旭峰、周勇彬

市政橋樑:潘嵩崧、丁偉亮

BIM:韋唐賓

水電照明:劉亞超、許海峰、梁晶晶、馮剛

造價:彭國興

方案狀態:入圍方案

#深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