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拍攝的河南沁陽,三聖塔下鬼子站崗,文廟院內百姓生死未卜

風吹草語 發佈 2023-12-30T20:57:58.741588+00:00

懷慶府城(今河南沁陽),早為古野王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建,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築,東西南北共四座城門,分別為朝曦、萬成、朔南、拱極。自古便是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素有「覃懷之城」、「河朔名邦」的美譽。

懷慶府城(今河南沁陽),早為古野王城,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建,明洪武元年(1368年)重築,東西南北共四座城門,分別為朝曦、萬成、朔南、拱極。

自古便是豫西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素有「覃懷之城」、「河朔名邦」的美譽。從1938年2月20日沁陽淪陷始,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日寇整整占據沁陽七年多時間,期間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給當地百姓帶來巨大的災難。本組圖片就拍攝於這個時期。

這是當年沁陽的城牆景象,頂部埋有電線桿,遠處是一座兩層的六角亭。在城牆之外,是一條寬闊的馬路,一邊是民居建築,另一邊是成排的電線桿。

這張照片拍攝於1938年2月23日,此時距離沁陽縣淪陷剛剛過去三天時間,為了防止中國軍隊的反攻,鬼子派出哨兵在城牆上的城門樓旁站崗警戒。

在沁陽的標誌性建築天寧寺三聖塔下,鬼子同樣派出警戒哨兵。沁陽淪陷的時正值冬季,鬼子都戴著翻毛的棉帽,穿著棉衣。

三聖塔建造於金大定11年(1171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這是塔旁一座庭院的入口,門上掛有上書「正善堂」三個大字的牌匾,看名稱可能是一家藥鋪。

沁陽是一座千年古縣,城內孔廟書院星羅棋布,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圖為兩個鬼子正在遊覽文廟,圖中的高大建築是孔廟的主殿大成殿,從旁邊這幾根粗大並有裂紋的木柱上便能感受到這座建築的古老和曾經的輝煌。

日本人占領沁陽後,將大量的當地百姓集中起來看押。這是孔廟內的一座兩層木樓,樓前的空地及樓上都擠滿了大人和孩子,且全部為男丁。這種看押方式常常是日本人為大屠殺所做的準備,畫面中的這些百姓皆生死未卜。

兩個鬼子一前一後走著,中間夾著一個小姑娘。小姑娘為了自保,手裡舉著一個膏藥旗,沒人知道這兩個傢伙要把小姑娘帶往哪裡去,更不知道小姑娘會遭受怎樣的厄運。

北伐戰爭勝利後,全國很多地方都建起祠堂以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將士。圖中是建築是馮玉祥在沁陽建設的烈士祠,日本人占領之後將其改為兵營,門前有不少的鬼子在活動,旁邊還有幾匹戰馬。

坑窪不平的黃土街道、造型奇特的古老大樹,還有高高的過街木牌坊,從城內一個小角落便能強烈感受到這座古城獨特的魅力,可惜此時卻落入侵略者之手,街頭經常能看到日本鬼子的影子。

沁陽街頭的一座碑亭,下部為開放式的正方形,中間立有古碑一通,碑亭頂部飛檐翹角,繁複精美。至今在三聖塔下的沁陽博物館前,仍保持著不少的古碑。

城牆之外,兩個鬼子兵正坐在河邊聊天,悠閒自在的模樣仿佛在自己家一樣。往遠處眺望,是沁陽高大完整的城牆。

這是另外兩個鬼子在沁陽古城牆外的合影,寬闊的河面,隔河而望的城牆,讓這裡成為一處風景獨特的遊覽之地,使得鬼子頻頻在此處留影。

站在沁陽東門外的一個日本鬼子兵,很年輕,穿著白襯衫和肥大的馬褲,一看便知是一名騎兵。抗戰時期,日本人在華部署了很多騎兵部隊,這些騎兵是日本陸軍中引以為傲的「貴族」兵種,所使用的戰馬主要是日本本土雜交的「來蘇馬」,俗稱「東洋馬」。

這張照片拍攝於崇義鎮,崇義鎮地處沁陽南部,圖中的拱門建築是崇義鎮的北城門,門前擺放著拒馬。剛剛下過一場大雪,一個鬼子軍官站在雪地中留影。

一個羊倌趕著一群綿羊正在沁陽城外的草地上放牧,遠處的城牆上寫有圓形的白底黑字宣傳標語。

更多沁陽老照片,請點擊下方的《河南焦作地區老照片合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