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年制」款「甜白釉」大碗

陳希民鑑藏 發佈 2024-01-01T02:38:02.354971+00:00

原創--陳希民(請多關注) 永樂「甜白釉」大碗:直徑約三十厘米、高約十厘米,碗身暗刻一圈荷花、鴛鴦紋飾,碗底暗刻「永樂年制」官窯款。 胎薄如紙,非常稀少珍貴!「薄胎」最早見於蛋殼陶,出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因胎壁薄如蛋殼故名。

原創--陳希民(請多關注)

永樂「甜白釉」大碗:直徑約三十厘米、高約十厘米,碗身暗刻一圈荷花、鴛鴦紋飾,碗底暗刻「永樂年制」官窯款。

胎薄如紙,非常稀少珍貴!「薄胎」最早見於蛋殼陶,出土於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龍山文化遺址,因胎壁薄如蛋殼故名。

見於瓷器,則最早始於元代,然後,見於明代永樂朝,永樂朝的薄胎瓷,胎體上可見刮削痕跡,可見,此類薄胎瓷完完全全為手工製造。

整個過程要幾十道工藝,可見製作難度之大!永樂甜白瓷,是明代永樂朝景德鎮御窯廠燒造的一種白釉瓷器。

這種白釉瓷器分為「厚胎」與「薄胎」,「薄胎」甚至可以薄到半脫胎程度,可以照光見影,其釉面因明顯的乳濁感而顯得光潤柔和。

釉色溫潤如玉、凝脂細瑩、白雅甜淨,給人的感覺如同身處綿密柔糯的白糖之中,故有「甜白瓷」之美譽。

永樂甜白瓷之所以具有高白度、高脂潤感,就是因為它的胎體很薄,釉面附著在胎體表面不會顯得稀薄單調。

那麼它的薄胎是怎麼製作的呢?永樂甜白瓷先進行拉坯,拉坯成型以後再刮削胎體,使之變薄,由於胎體薄度很高,在製作上工藝難度很大。

因此如果要在瓷器上進行裝飾就更加不易,所以,當胎體薄到一定程度,大多數永樂甜白瓷是不會有紋飾的。

僅少數會裝飾暗刻花紋,題材多見花卉紋、龍鳳紋一類,帶紋飾的永樂甜白瓷,肉眼不容易看到裝飾圖案,需要借光透視。

透光之下,瓷器胎釉還會呈一定的肉紅色,器物足底、折角積釉處則呈淡淡的蝦青色,可作為永樂甜白瓷的鑑定技巧。

在永樂以後,宣德、成化、嘉靖各朝,都曾仿燒過甜白瓷,基本都沒有達到永樂甜白瓷那種「四壁薄而透亮、器底堅密不透」的特徵。

至於清代各朝的仿燒,胎體難以做到永樂時完美的半脫胎程度,就連釉色也是白而不潤者居多,永樂甜白瓷在我國制瓷歷史上可以說是「獨一份」的存在。

後代仿製基本就沒有達到與之相當的藝術水平的,永樂甜白瓷的收藏價值,除了經濟、文化價值,更多的在於它的獨一無二、不可複製的特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