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順如羊?為何司馬遷在《史記》卻說「貪如狼,狠如羊」呢?

李砍柴 發佈 2024-01-02T22:48:40.712958+00:00

在人們的印象中,羊的性格比較憨厚溫順,受人喜愛。但司馬遷在《史記》中的《項羽本紀》裡卻說:「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在人們的印象中,羊的性格比較憨厚溫順,受人喜愛。

但司馬遷在《史記》中的《項羽本紀》里卻說:「猛如虎,狠如羊,貪如狼,強不可使者,皆斬之。」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兇猛如虎,違逆如羊,性貪如狼,倔強固執因而不能指揮調派的人,一律將他們斬首」

這是楚軍上將軍宋義頒布的一項令人費解的命令,為什麼在宋義眼中,羊是違逆的動物呢?我們該如何理解這句「狠如羊」呢?

我們先看這句話的背景。《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楚懷王提宋義為上將軍,令他帶項羽他們救被秦軍攻打的趙國。

在作戰中,兩人作戰方略發生分歧,項羽桀驁不馴,不聽從宋義指揮。宋義為了壓制項羽,就極其嚴厲地講了這麼一段話:「其猛如虎、貪如狼、狠如羊、強不可使者,皆斬之。」

「猛如虎,貪如狼」好理解,可是為什麼說「狠如羊」呢?下面請我為你逐一做解。

首先,要理解這個「狠」字。

在《史記》裡「狠如羊」原本是「很如羊」,很多讀者就覺得「很、狠」是通假字,是「兇狠,狠毒」的意思,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理解。

這裡的「很」是違逆,不聽話,也就是倔強jiàng,固執的意思。

宋義這句話就是在警告項羽,你的部下如果像羊一樣倔強固執不聽指揮的,通通都要砍腦袋。

在現代人的固化印象中,「很」只有副詞一個用法。表示程度深,意為「甚」、「非常」。但在很多古文裡都和《史記》裡的倔強固執一個意思。

許慎《說文解字》中對「很」的解釋是這樣的:很,不聽從也。一個注釋:行難也。另一個注釋為:盭也。

「行難也」,也就是不聽從,不好好走道,引申的意思就事情難執行下去。「盭也」,「盭」讀「lì」,同「戾」,即乖戾。這應該是「很」的基本意思。

再如:

1、《國語•吳語》:「今王將很天而伐齊。」 韋昭註:「很,違也。」

2、《莊子•漁父》:「見過不更,聞諫愈甚,謂之很。」

3、鄭剛中(註:南宋抗金名臣)曰:不用命者,皆狠而不率之人,令小子斬羊以示之。羊者,至狠之物。宋義曰「狠如羊,強不可制者,皆斬之。」此類是也。

在這些古籍的注釋里,「很」的意思都是倔強執拗而不肯前行。發現了錯誤不改正,別人越勸越來勁,這就叫做「很」,與「狠」之「兇惡、殘忍」的含義沒有關係

在早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史記》裡寫的是「佷如羊」,佷是會意字,立人+艮,艮本義是嚼不動,煮不爛,不脆,比如:艮蘿蔔。人加艮,就是死倔,一根筋,固執己見,偏執狂。

大凡有「艮」部件的字都有轉動、迴轉、折返的意思。比如「眼」字,加上目字旁,指轉動目光的器官。「退」字,加上走之底,就是回頭走。「很」加上雙立人,原指轉過頭走開,形容執拗、不聽話。

「艮」部件的字還有很多,引申義或多或少都有轉動、不聽話的意思。

現在就明白了,「狠如羊」不是說「像羊一樣狠毒」,而是說「像羊一樣死倔,不聽命令」。

「很如羊」這句話在古代許多文章中也是屢屢出現,如:

(一)

御定全唐詩》卷六百九十七里,韋莊在《和鄭拾遺秋日感事一百韻》寫到:出師威似虎,禦敵狠如羊

(二)

宋·方岳所撰《秋崖集》卷三十八《代題同銓小錄

吾儕賴上恩,藉祖父澤,今茲幸且仕,有敢負爾君、辜而祖父者乎?有敢黷於貨、荒於政者乎?有敢以麒麟之楦而狠如羊、貪如狼者乎?皆曰,不敢……

(三)

宋·陳思所編、元·陳世隆增補《兩宋名賢小集》卷三十三《竹友集·吳民載棄意堂》

期君得意觀濠梁,從渠婪酣狠如羊

(四)

元·劉將孫所撰《養吾齋集》卷十四《序七·送樊仲璋序

路人唶曰,樊提舉替矣;諸為匠者嘆曰,樊公往矣;我安適歸矣?閭裡間亦惜之曰,善人去矣。余於是益信樊君之賢也。夫受嘉師,為父毋芻牧之託寄焉,然或暴如狼、或狠如羊、或俘用之如奴……

(五)

明·周瑛所撰《翠渠摘稿》卷五《說·諭豪強文》

咨爾豪強,胡為不臧;父子桀驁,兄弟陸梁;其狂如猘,其狠如羊,其毒螫如蛇虺,其饞噬如虎狼,其視刑憲也甘如飲食,其處囹圄也安如堂房……

(六)

明·楊慎所撰《升庵集》卷四十五《立賢無方》

又通論之,魯之三桓,鄭之七穆,楚之昭屈景,其子孫盤據苗裔嬋嫣雖貪如狼、狠如羊、蠢如豕、暴如虎,皆用之。

(七)

清·權萬所撰《江左先生文集》卷之四《詩·金源仲(景泌)用前䪨賦八大家,次䪨奉示》

文放不妨酸似橘,(曾)筆飛其奈狠如羊。(王)

(八)

清·正祖《弘齋全書》卷百六十·審理錄二十六《京囚金重哲獄

數日之內,判決五度完決,而皆由於投錢與酗酒,古則常漢之狠如羊、暴如狼,自以為彊不可使者,視捕將並挫氣,如鼠見貓,今乃反於是。

(九)

清·姜奎煥《賁需齋先生文集》卷之十《雜著·狠如羊》:

蓋聞雍正為政,貪如狼,狠如羊;剝割生靈,縱恣聲色;芟刈貴臣,籍孥富民;胡亥楊廣合為一身。為其腹心爪牙者,乃只胡嘉佩一人。而交通潛商,開出帑銀者,亦胡嘉佩。

在這些典故里,「狠如羊」都是說像羊一樣倔強、固執,不順從。

其實「很」在現代的很多地方口語中也有「倔強、不聽話、固執」的意思。

比如,在《說文解字》作者許慎的故里豫中南方言裡,依然存在「很」的這個「不聽從」的意思。比如「不讓他去,他很去」,就是不讓去還非要去的意思。

還有北方話里的「哏」字和「很」字形近義也近,有句方言說「小樹不修不直溜,人不修理哏糾糾」,也是不聽話的意思。

在魯西南的方言裡也保留有「很」的意思,比如說,一個人「很去打牌」,就是說這個人不管不顧,一門心思鑽到里牌場上。說「很釣魚」意思就是天天釣魚。

再比如,在豫西地區孩子貪玩不好好學習,家長訓孩子時就說:「整天很玩很玩,就不知道寫作業,讓老師訓了一頓,可美了吧?」

再有,兩口子吵架,丈夫嫌老婆總給娘家送東西,就會用惡狠狠的語氣說:「把咱家的東西很往你娘家送,咱家不過日子了?」

在這些方言裡的「很」字,和《史記》裡的意思都是一樣的。

我們知道了「很」的意思是「倔強、不聽從」,那麼現在我們回頭來說羊,為什麼講「狠如羊」呢?在大眾的印象中,羊是種較為溫順的動物,怎麼就倔了呢?

在家畜里,說起脾氣倔的,大家首先想到的是驢或者牛,因為人們常說倔驢犟牛。可是我們不知道的是,表面溫和的羊,一旦使起性子,脾氣也很倔。

如果你有過養羊經歷的話,就會理解宋義眼中羊的違逆形象。羊的倔強執拗主要有三點:

一是吃軟不吃硬;二是公羊在發情期為爭奪愛情會進行殊死搏鬥;三是吃草時會連根拔起,破壞草地。

熟知羊的人都知道,羊是打不得罵不得的。牛吃了莊稼,你罵它、用小木枝打它都沒事的,而且它還會作出一副低頭認罪的樣子。

你要是對羊這麼做就麻煩了,羊只要發現你罵它或者打它,它出去後就不回家了。

晚上你還得跑到山裡去,一個一個地把它們「請回來」。如果它躲在這個角落,藏在那個山溝,你還得一隻一隻去找。找到後也不敢發脾氣,得和和氣氣地把它們領回去。

如果發現羊吃了莊稼,也不能隨意打它,只能非常「溫柔」地把它趕走。

以前,在農村里看到放養娃,天已經黑了羊還趕不回家,那十有八九就是羊犯了倔脾氣。

放羊娃不了解羊的脾氣,拚命拽著它走,它就會和你較勁,原地不動。你把它拽出去多遠,它就會把你拽回來多遠。

你用棍子或鞭子抽它,它也不會退讓,就只待在原地,不往前挪一步,真是「拉著不走,打著倒退」的犟種。

羊的這個特點還真很像領導眼中下屬的自作主張、自以為是、難以駕馭。

羊雖然是食草動物,但那雙犄角頂起人來也是夠狠的。

有個朋友講他小時候因為淘氣,和家裡的羊槓上了,結果被羊抵了一跤,他起來後還沒緩過勁,那隻羊不依不饒地又低著頭沖了過來,他嚇得趕緊爬到了一棵樹上,羊失去了目標,才肯收兵。

太平天國時期,很多農民受起義軍鼓舞,紛紛起來抗租抗稅。當時一個地主文人寫了首詩:「東莊有佃化為虎,司租人至攖其乳。西莊有佃恨如羊,掉頭不顧角相當。」

這也就是講,當時的佃戶造反吃大戶,在搶富人的東西時,像羊一樣,相互抵來抵去。

其實對人類羊還算是給面子了,對自己的同類,那才叫一個「狠」。

我們知道,在群居性動物里,如果有兩隻以上的雄性動物,就會進行「選王爭霸」活動,也就是通過打架決鬥來決定王者,輸的一方甘願臣服,勝的一方便成了霸主,這時它們的鬥爭就會結束。

但是羊在求偶方面表現出來的可是個狠角。在公羊發情期,它們會變得十分好鬥,而且極其慘忍。

一群羊在一隻公羊的帶領下正悠閒自得地走著,這時對面來了另一群羊,好傢夥,這兩隻領頭公羊一下子就幹上了。他們會不斷用犄角把競爭對手撞得頭破血流,大有不死不休的架勢。這種同類間的互撕,讓許多公羊在爭鬥中喪命。

這時養羊人想阻止公羊爭鬥,還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得需要兩個大力士,一人拉住一頭羊,才能把它們強硬分開,然後趕緊把它們各自帶離現場,阻止它們相見。

民間俗稱的紅頭羊,更是表現了公羊間爭鬥的殘酷性。

這些發情期的公羊一旦開始鬥爭,便使出全身解數,只要對方沒倒下,這個鬥爭就不會結束,這股子狠勁著實令人驚嘆。

它們的決鬥都是「生死戰」,它們打架的時候先退後,然後把羊角對準了對方,猛地就是一撞,不管對方認輸不認輸,它的撞擊都不會停止,它會像一台機器一樣不停地向對方撞過去,直到把對方撞到骨骼碎裂而死。

公羊在發情期這種不達目的死不休的性格,還真有點項羽那種對所有敵人斬盡殺絕的霸王特徵呢。

羊不光倔犟,有時還有點「二愣子」。還會對其它任何它看不慣的東西亮出犄角,發起野蠻衝撞。

一隻驢子和一隻羊在一起吃東西,羊看到驢吃得津津有味,就覺得驢的食物比自己的好吃,於是就跑過去,把驢抵開,搶吃驢的食物,結果沒吃兩口,發現並不好吃,又把氣撒到了驢的身上,一下子就把驢的食盆給撞翻了,而那隻被羊欺負的驢只有乾瞪眼,沒有一點辦法。

更過分的是,有的羊發起瘋來,看到農用拖拉機也往上撞,直到把自己撞的昏死過去為止。羊這種做事不考慮後路,不服就乾的脾氣,跟項羽破釜沉舟還真有點像。

羊還是個「吃絕戶」,吃東西「斬盡殺絕」。牛、馬吃草都只吃鮮嫩的部分,但是羊吃草就不一樣了,它連草根都拔出來吃掉。

如果哪座山養了一大群山羊的話,很可能一段時間之後山就變成了「禿子」。

我們到蒙古草原旅遊,看到草原的草一片疏一片密的,就很納悶,這時導遊解釋說,草稀疏的地方,都是被羊吃草時連根拔起了,植被被破壞了。

對於羊來說,幹啥事都要一口氣干到底,還真像項羽的氣質。

所以司馬遷用「狠如羊」來形容項羽的部隊,因為羊跟項羽一樣,幹什麼事都是「生死戰」,而且不顧後路,都是「破釜沉舟」不要命式的打法。

羊的這種倔脾氣,主要是體現在山羊身上,綿羊相對來說要溫和許多。我們說一個人的性格「綿」的時候,都會說:看你像個老綿羊似的。由此可見那種倔脾氣不聽話的多數指的是山羊。

羊在東方人眼裡除了有點倔強固執外,多數時候是溫順可親的,可在西方神話中羊卻是惡魔的象徵。這是為什麼呢?

據說,中世紀的神父們在教堂是禁慾的,就和以前我國寺廟裡的清規戒律一樣,禁止出家人有性行為。

那些正當年的神父們,在欲望強烈無處發泄的時候,就選擇用羊來解決需求,因為羊很溫順,所以就成了神父們的洩慾工具。

當然這些事都是偷偷摸摸乾的,如果這種行為被發現了,這些神父們就往羊身上潑髒水,說自己是被惡魔羊蠱惑了,不是自己的本意。

就這樣,羊慢慢的就成了惡魔的象徵。

在西方,羊被妖魔化的另一個傳說是,在大航海時代,船要在海上行使很久,船上又沒有女性,很多水手在船上呆得久了,生理問題沒有辦法解決,就把體型差不多的羊看成是眉清目秀的美女。

這些水手在羊身上泄完慾火之後,進入到賢者模式,所謂「擼前求種像條狗,擼後還要嫌人丑」,又開始覺得羊丑了。

人羊這事,畢竟不符合道德規範,於是水手就會強詞奪理,為自己辯解:「羊是惡魔,她魅惑了我,要不然我怎麼會做這種事」。

從對羊的不同看法上,可見東西方的文化差異還是挺大的。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歷史悠久,許多漢字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從字形和字義上都發生了不同變化,在漢字的這些音形義里,往往都包含中華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精深智慧。

所以,我們在閱讀古文時,只有悉心研究,才能領略其中的精妙之處。

在古代作品中,還有許多漢字運用的奇妙之處,也有用動物某方面的習性來表現人相應性情的有趣說法,你還知道哪些,讓我們一起討論了解吧。

作者|聽雨

編輯|丹尼爾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農村籍高知人才的雙漂之痛,兩邊福利都享受不到——中產路障(3)

紮根不了北上廣,回不去家鄉,農村籍高知人才的「雙漂」之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