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佩紅的唱猶如糖年糕,張火丁的唱好似炒崩豆,程派該如何發展

倚竹聽琴 發佈 2024-04-29T10:22:26.100373+00:00

註:本文原題為《回到程硯秋——兼評中唱的兩盒程派錄音帶》,作者徐強,刊於1999年第23期《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照片素材源自網絡。侵刪。去年(1998年),購得由中國唱片公司出品的李佩紅、張火丁的唱腔專輯。

註:本文原題為《回到程硯秋——兼評中唱的兩盒程派錄音帶》,作者徐強,刊於1999年第23期《戲劇電影報梨園周刊》。照片素材源自網絡。侵刪。

去年(1998年),購得由中國唱片公司出品的李佩紅、張火丁的唱腔專輯。我將兩盒帶子中完全相同的唱段,如《六月雪•沒來由》《鎖麟囊•一霎時》《鴛鴦家·女兒家》等錄在一盤帶子上,製成《李佩紅、張火丁程腔比較專輯》,反覆聆聽,一再品味,頗有一些感觸。


二人雖同屬程派,但師承不同,所以演唱風格有比較明顯的差異,若用一個字來點評,則是李佩紅"柔"張火丁"剛";用俗語打比方,則李佩紅的唱猶如糖年糕張火丁的唱好似炒崩豆

這種風格差異,雖然是由個人對程派藝術的領會和表達形成,但與其師承也直接相關。


倒騰歷史,人們似乎都還存有這樣的印象,王吟秋學程人們認為不走樣兒,對趙榮琛曾有"趙氏程派"之評,李世濟則是"新程派"。

可能由於個人條件和感悟不同,王吟秋更多地繼承了程硯秋"柔"的部分,趙榮琛在演出中更注重"剛"的表現。

進來到了李佩紅、張火丁這兒更其"發揚光大",柔則愈柔,剛則更剛,多少有些片面繼承程派之嫌。

有人說,李佩紅雖刀馬出身,但唱腔有花旦味兒;張火丁唱工紮實、中規中矩,但不提神兒。大概是應驗了"柔勝則飄,剛勝則泥"的老話。


程硯秋唱腔素有"柔中有剛,剛柔相濟"之評。因其劇目多為悲劇,所以多用淒切悲哀之聲,給人以柔的感覺,但切不可忘悲中有忿,故而又有悽厲之聲、憤激之音為其剛。其柔是外在形體,剛是內在風骨。

然而,程之柔不同於荀之柔,荀為柔媚,程為柔韌;程之剛不同於尚之剛,尚為剛健,程為剛烈。

其實剛柔在程那裡是沒有明顯區分的,二者均有機地蘊含於程派藝術之中。程先生善太極拳,其演唱也有太極味兒,剛柔互補,收放輕鬆自如、內里暗含著勁兒。

程本人的東西,今人聽來形式上也許有些老,但京劇的精髓在韻在味兒,不在花架子。

程硯秋作古多年,青年一輩無緣親睹其舞颱風采,但通過傳留下來的錄音資料,多聽聽程硯秋本人的演唱,應該說是必修的功課。

多聽程本人,可以從他那裡淘來原汁原味的玩意兒,可以尋回程派演唱中特殊的藝術感覺。

當然,程硯秋本人的演唱蘊含了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後人很難完全模仿,多數人僅能從技藝上繼承

儘管時代氛圍變異,程派藝術理應有一些"發展",但發展不能脫離原型太遠,否則你另立門戶得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