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激戰正酣,蘇聯36艘軍艦欲抄我軍後路,美軍航母立即懟了上來

陶陶讀歷史 發佈 2024-01-04T07:12:32.109901+00:00

在不遠處的南海,一支由30艘水上艦艇和6艘潛艇組成的艦隊,在薄暮之中緩緩現身。然而就在這時,一個航母戰鬥群卻從南邊懟了過來,高高的桅杆上,赫然掛著醒目的星條旗…

1979年3月,對越反擊戰激戰正酣。在不遠處的南海,一支由30艘水上艦艇和6艘潛艇組成的艦隊,在薄暮之中緩緩現身。這支強大的艦隊來自於北方,來自於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的蘇聯。

蘇聯水兵們密切地注視著戰局的發展,只要一有機會,他們就將直撲北部灣,阻截我軍的後路。然而就在這時,一個航母戰鬥群卻從南邊懟了過來,高高的桅杆上,赫然掛著醒目的星條旗……

一、

自1958年以來,中蘇關係急劇惡化,經歷了多年的爭吵。兩國的矛盾逐漸從意識形態領域蔓延至其他方面。到了1969年,中蘇兩國分別在珍寶島和鐵列克提發生了嚴重衝突,全面戰爭一觸即發。

曾幾何時,中蘇兩國邊境處於有邊無防的友好狀態。然而1969年以後,中蘇、中蒙邊境雲集了將近百萬的軍隊,T62、圖22、冰雹火箭炮等先進武器源源不斷地運至遠東和中亞,對中國產生了巨大的軍事威脅。

當時的中國既反美,又反霸,在外交上處於極端不利的狀況。在這個背景下,毛澤東高瞻遠矚,決定和美國實現歷史性的和解。

1973年2月到1974年1月,毛澤東相繼提出「一條線」和「一大片」戰略,這也被稱為「國際反霸統一戰線」。按照毛澤東的規劃,中國將與美國、日本以及西歐一起,對蘇聯進行戰略包圍。

為了達成「一條線」的戰略,中國就必須與美國實現歷史性的和解。1972年,尼克森訪華,揭開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序幕,中美反蘇統一戰線也就此隱隱結成。

中美蘇是個大三角,中國倒向哪一邊,哪一方就會占據優勢。對於中美的走近,蘇聯非常恐慌。

一方面,蘇聯通過外交手段離間美國、日本等國與中國的關係,防止美日與中國建立戰略同盟。

1972年,尼克森訪華。僅僅三個月後,蘇聯就和美國簽訂了限制戰略武器條約;1979年中美建交後,蘇聯再次與美國進行了限制戰略武器的談判。

同時,蘇聯還不斷對美國和日本發出恫嚇,威逼兩國不得與中國進行合作。

另一方面,蘇聯還揮舞起盧布,在中國周邊煽風點火,將印度和越南納入自己的戰略體系,建立了「中國包圍網」。在當時,除了朝鮮、巴基斯坦、緬甸等少數國家以外,中國周邊幾乎全是蘇聯的盟友,中國的戰略空間被嚴重擠壓。

其中最令中國痛心的,是越南的背叛。1975年南越崩潰後,以黎筍為首的領導層仰仗著美國遺留的大量武器和蘇聯源源不斷的援助,又萌生起建立「印支聯邦」的夢想,即將寮國和柬埔寨納入到越南的版圖之內。而這一點,是中國絕對不能允許的。

因此,黎筍集團毫不猶豫地投入到蘇聯的懷抱。財大氣粗的蘇聯,每年都會向越南提供數十億美元的援助,還讓越南加入了只有東歐國家能夠參與的經互會。一時間,越南的野心大大膨脹,利慾薰心的黎筍將中國一腳踢開,讓越南成為了蘇聯包圍中國的先鋒。

可憐中國,自1950年以來就大力援助越南。光是越南戰爭期間,中國對越南的經濟軍事援助就有200億美元之多。要知道,當時中國經濟非常落後,這絕不是一個小數目。中國一旦獲取先進武器,都是先供應給越南;中國原本就糧食不足,卻讓糧食優先提供給越南使用。

對於中國來說,越南不僅是個叛徒,更是一個白眼狼。越南在蘇聯的授意之下,不斷在邊境製造流血衝突,給邊境軍民帶了巨大的傷痛。就這樣,中越兩國走到了兵戎相見的地步。

二、

1978年,越南入侵柬埔寨。中國多次勸說無果,最終放棄了對越南的援助。然而越南有了蘇聯作為靠山,根本不把中國放在眼裡。在短時間內,越軍便擊敗了赤柬主力,攻占了金邊。

鄧小平認為,既然終止援助都無法令越方收斂,那麼,就必須在柬埔寨陷落前採取行動,否則,等越方得手,就會集中所有力量對付中國。

然而要教訓越南,又談何容易?如果我軍對越南發動自衛反擊戰,蘇聯在北方是否會蠢蠢欲動呢?

在是否對越南動武的問題上,開國元勛們主要分成了兩派。一部分同志認為,就國情而言,中國正在進行現代化建設,戰爭無疑會拖慢我國發展的進程。

而葉劍英元帥和粟裕大將則從軍事角度,分析了對越作戰的風險。他們認為,我國真正的對手並不是越南,而是越南背後的金主、老闆、靠山——蘇聯。越南與蘇聯早在1975年便簽訂了《蘇越同盟友好條約》。如果開戰,蘇聯可能會直接出兵干涉,戰爭的結局並不明朗。

然而自稱「不會打仗」的陳雲,卻有自己的見解:

「蘇聯的士兵大多都駐紮在歐洲的邊界,如果他們真的想要進攻中國的話,那必須要從歐洲調兵遣將,這不是幾天就能做到的事情,這麼大規模的動員,至少也得花費一個月的時間。」

蘇聯雖然在中蘇蒙邊境集結了重兵,號稱百萬之眾,但實際上並沒有齊裝滿員,大多都是架子師,總數不過67.5萬。而我國在三北地區布置的兵力,多達200萬人之多,在數量上對蘇軍具有絕對優勢。要想戰勝我軍,蘇聯至少得聚集150萬以上的兵力。

由此,鄧小平正式拍板,決定對越南發動自衛反擊戰,並且確立了「快打、快撤」兩大原則。打一個時間差,迅速擊破越南,讓蘇聯來不及動員和反應。

鄧小平等開國元勛雖然認為蘇聯干涉的可能性很低,但並不保證蘇聯就一定不會幹涉。作為超級大國,蘇聯的快速反應能力是不容小覷的。

《孫子兵法》有云:「上兵伐謀,其次伐交。」要制約蘇聯,必須尋求外交支援,讓其腹背受敵、知難而退。因此,鄧小平將目光投向了美國。

在美國的邀請下,鄧小平踏上了去往大洋彼岸的專機。1月28日,鄧小平踏上了美國的國土。在美國,鄧小平受到了旋風一般的歡迎。在與卡特的會談中,鄧小平開始大談蘇聯和越南對於世界和平的威脅。

鄧在提到越南時,開門見山地指出,越南百分之百是「東方的古巴」。如果中、美兩國不對此給予足夠的關注,自稱「第三世界軍事強國」的越南所扮演的角色將很快超過古巴,因為其擁有的軍事潛力遠超古巴。鄧小平有意強調越南的威脅,顯然是為其後提出「對越南進行自衛反擊」的設想埋下伏筆。

鄧小平還說,越南和蘇聯締結了軍事同盟條約,為蘇聯提供軍事基地,這些基地和蘇聯在伊朗、阿富汗的軍事基地連成一體,推動了蘇聯構建「亞洲安全體系」的夢想在逐步實現。而這是美國所不願意看到的「緊張形勢」。

鄧小平隨之提出了應對這種「緊張形勢」的藥方,即「中國、美國、日本和西歐聯合起來,共同應對發生於世界各個角落的事件。」當然這並不是說中國要和美國建立軍事同盟,而是面對國際緊急事態時,應採取協調性的立場和行動。

最終,鄧小平在不經意間點明了自己的意圖:

「我們總的看法是必須打亂蘇聯的戰略部署,否則將後患無窮。為此,中國將計劃採取一個短暫的懲罰行動,抑制越南的野心;考慮到蘇聯在中國北方可能作出的反應,中國甚至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希望美國在國際上提供「道義」的支持。」

鄧小平雖然沒有明說中國要對越南發動戰爭,但美國人也從他的隻言片語中體會到了中國的言外之意。對中越邊境將要進行的戰爭,美國也做了充足的準備。

鄧小平回國後不久,中越邊境自衛反擊戰正式打響。這個時機非常絕妙。他在訪美之後立即出兵,實際上是製造一種美國支持中國出兵的假象。然而實際上,美國對此並不知情。

這是一種借力打力的妙招。當年毛澤東炮擊金門時,也曾用過這樣的妙計,不過施用的對象卻是美國。赫魯雪夫剛剛完成訪華,毛澤東就發動了炮擊金門的行動。這讓美國人誤以為中國之所以發動炮戰,是得到了蘇聯的支持和首肯。

而鄧小平此舉,果然將蘇聯嚇住了。在他們看來,中國之所以敢在北方還有百萬蘇軍虎視眈眈的情況下,抽出兵力增援中越邊境,很顯然得到了美國的一些保證。出於對美國的忌憚,蘇聯即使想要干涉,也必然會投鼠忌器。

三、

中越戰爭打響後,蘇聯雖然沒有直接出兵,但並非完全袖手旁觀

首先,蘇聯空軍和民航在蘇聯和越南之間架起了一座「空中橋樑」。從中越開戰到三月底,蘇聯的運輸機為越南運去了20架戰鬥機、400多輛坦克裝甲車、400門身管大炮、50門BM-21火箭炮、100多門高射炮、數千枚SA-7防空飛彈和800多具火箭筒。一個安12運輸航空大隊幫助越南從柬埔寨向諒山轉運了一個步兵師。

其次,為了給中國造成更大的壓力。蘇聯從1979年3月12~26日起,全國六大軍區皆進入戰備狀態,先後從後貝加爾軍區、遠東軍區和駐蒙古集群抽調了20個諸兵種合成師、空降師和航空兵師進行聯合演習,出動坦克2600多輛和900架飛機。另外蘇聯還從預備役部隊中動員了5.2萬人,徵用了5000多台民用汽車。

這次演習的重頭戲放在蒙古境內,有6個摩步師和坦克師參加,其中3個師是經過2000公里的長途行軍,從西伯利亞和外貝加爾趕來的。蘇軍的三個航空師、兩個旅以及其他協同部隊也參加了演習,其中數個殲擊航空兵團是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轉場而來的。

為了中國加深印象,蘇聯近衛106空降師在蒙古南戈壁省舉行大規模傘降演習,其內容是蘇聯空降兵從蒙古機場起飛後,只需要一個半小時就可空投到北京上空。

為了顯示自己的力量,蘇聯故意驅逐了一些中國駐莫斯科大使館的工作人員,而且故意不讓他們坐飛機,只允許坐火車回國。當他們經過烏拉爾山脈時,就可以看到大批向中蒙邊境機動的坦克縱隊。很顯然,蘇聯希望把武力恫嚇的效果真正傳到北京。

蘇聯陸軍遠在萬里之外,對越南戰事並無影響,但紅海軍則不然。中越衝突期間,蘇聯太平洋艦隊採取了相當強硬的干涉行為。

早在1978年,蘇聯就曾派巡洋艦穿越台灣海峽,向中國耀武揚威。1979年1月,中國在中越邊境增兵,蘇聯遂派遣一艘巡洋艦和一艘驅逐艦進入了南海。中越衝突全面爆發後,蘇聯不斷將軍艦派往南海。到了3月,蘇聯在南海的軍艦已經達到36艘,其中包括「謝尼亞文海軍上將號」巡洋艦、「福金海軍上將」號巡洋艦,「瓦西里·恰巴耶夫」號、「能力」號、「嚴厲」號大型反潛艦,「激動」號驅逐艦、「打擊」號護衛艦等。

這些戰艦的到來,可不只是震懾那麼簡單。他們嚴密地觀測著越南的局勢,一旦衝突激化為全面戰爭,蘇聯艦隊就會對中國本土進行攻擊,抄我軍帶貨歐陸。

當時參與此事的蘇聯海軍格魯霍夫中校回憶道:

「當時我擔任水文地理勤務大隊參謀長,經過一個晝夜的準備,我率領大隊前往越南,五天後我們到達越南的峴港。我們的任務是為蘇聯軍艦在越南水域的航行作戰提供水文地理保障……


我認為,正是在我們的參與之下,中越衝突才沒有形成大規模的戰爭。我們不僅僅是來裝樣子的,如果中國試圖擴大戰爭規模的話,我們的軍艦一定會進入北部灣,在那裡就可以使用飛彈對中國南海艦隊的海南島基地進行攻擊了。」

很顯然,蘇聯紅海軍是真有直接參與中越衝突的計劃的。當時我南海艦隊雖然有300多艘艦船,但大多為小型岸防艦艇,蘇聯海軍一旦參戰,後果不堪設想。

然而就在這時,廣袤的南海海域又來一個不速之客,他們便是美國艦隊。蘇聯海軍剛剛進入南海時,美軍就在密切地關注時局的發展。

眼見蘇聯戰艦越聚越多,美國海軍也坐不住了。2月25日,以「星座」號為首的航母戰鬥群從菲律賓啟航,進入距離越南海岸不遠的水域。

按照美方的說法,「星座」號航母戰鬥群是為了「觀察局勢」。一時間,蘇美海軍劍拔弩張,蘇聯常規潛艇封鎖了美軍艦隊可能靠近的航道,蘇聯水面艦艇也採取了「伴隨監視」的方式,直接警告美軍不要跨越蘇軍的海上防線。

就這樣,美國海軍將蘇聯海軍牽制住了,大大降低了其介入越南戰事的風險。

四、

原來,自鄧小平訪美之後,美方就預估到中國可能對越南發動戰爭。因此對越反擊戰爆發後,美方高層根本沒有感到意外

在對這場戰爭的公開表態上,美國做出了如下闡述。

首先,美國並不贊成中國懲罰越南,要求中國和越南同時「從外國撤軍」;

其次,在與中國交涉的過程中,美國既表達了不支持暴力行為的態度,又特別強調雙方利益的一致性;

最後,在與蘇聯的交涉中,美國警告蘇聯必須保持克制,不得輕舉妄動。

2月16日,美國更是直接給蘇聯發出照會,並且赤裸裸地指出:

「如果蘇聯對危機不做出反應,我們也將袖手旁觀」; 如果蘇聯採取行動,美國也將「採取對等的行動」; 特別是,「如果蘇聯軍艦在這一地區的活動增加,我們也將採取相應的軍事應對措施。」

說白了,蘇聯如果不介入中越衝突,美國不會動手;但是蘇聯一旦介入,美國必然動手,特別是應對蘇聯海軍的威脅。

「星座」號航母戰鬥群之所以在如此「恰當」的時機出現在南海,恐怕不只是觀察局勢那麼簡單。一旦蘇聯海軍參戰,美國海軍大概率也會動手。

很顯然,鄧小平訪美後,中美之間雖然沒有建立同盟,但確實達成了某些默契。表面上,美國譴責中國對越南使用「暴力」;但實際上,美國對中國懲罰越南暗爽不已。在美國的積極活動和暗中支持下,國際輿論整體上對中國有利,蘇聯也未能如其所恐嚇的那樣直接下場。

在美國的積極活動和暗中支持下,國際輿論整體上對中國有利,蘇聯也未能如其所恐嚇的那樣「履行條約義務」,直接下場助拳。這些都為中國順利地實現「自衛反擊」的目標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最終中國大敗越軍,殲敵3.5萬,將當年存放在北越的援越物資全部收回,並且還摧毀了中越邊境的所有越南工礦企業。

在對越反擊戰中,蘇聯的虛弱和色厲內荏顯露無疑。在中國的壓力之下,越南的國民經濟陷於崩潰,吃飽飯都成為了奢望。為此,蘇聯每年都要給越南援助大量的金錢、石油和糧食,讓蘇聯本就不富裕的家底變得雪上加霜。到了80年代中後期,蘇聯再也撐不住了,最終不得不停止對越南的援助。失去了大哥的庇護,越南人只好從柬埔寨撤軍,並與中國實現關係正常化。如此一來,針對中國的包圍網不攻自破。

國與國之間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面對蘇聯的威脅,毛澤東、鄧小平高瞻遠矚,利用中美蘇大三角,縱橫捭闔,竭力為中國提供優良的國際環境。在當時的環境下,聯美反蘇是高明的、務實的決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