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城池史——上海 崇明篇

吳鉤斬月 發佈 2024-01-04T14:10:17.460375+00:00

崇明縣的歷史與崇明島的歷史息息相關,崇明島是多個沙洲聚合而成,其最早大致出現於隋末唐初,唐武德年間,長江口積漲出東、西二沙洲,沙洲之上漸漸形成沙田地,武則天神龍年間,始有漁民定居西沙。

崇明縣(區)的歷史與崇明島的歷史息息相關,崇明島是多個沙洲聚合而成,其最早大致出現於隋末唐初,唐武德年間,長江口積漲出東、西(西沙又稱顧俊沙)二沙洲,沙洲之上漸漸形成沙田地,武則天神龍年間,始有漁民定居西沙。

五代十國時期,楊吳與吳越在長江口一帶爭戰,楊吳靜海都鎮遏使姚彥洪於楊吳天祚三年在西沙設立崇明鎮,此為崇明建置之始。楊吳之後地屬南唐。

後周顯德五年,後周盡收南唐江北土地,廢除崇明鎮建置。

北宋初,恢復崇明鎮建置,隸屬通州海門縣。朝廷流放犯人於崇明沙洲從事煎鹽生產。

天聖三年,東沙的西北新漲出姚劉沙,並與東沙接壤。建中靖國元年,姚劉沙西北隔水50里處又漲出三沙。

南宋嘉定十五年,於姚劉沙設置天賜鹽場,抽征鹽稅,隸屬通州海門縣,由淮東制置司統領。

元初隸屬兩淮都轉運鹽使。至元十二年,因戶口繁榮,命橫州知州薛文虎前來鎮撫,十四年,升崇明鎮為州,隸屬揚州路。首任崇明知州薛文虎在姚劉沙天賜鹽場場署舊址建立州城,為土城;改崇明鎮為西沙巡檢司。

元至正十二年,州城坍沒,於舊州城北十五里處重建土城,俗稱東沙城,城周九里。同年海盜方國珍來犯,被擊退。十七年,崇明知州歸附朱元璋起義軍。朱元璋賜字「東海瀛洲」,自此崇明亦稱瀛洲。

明洪武二年,由於江流變化,崇明大片鹽田坍沒,於是降州為縣,仍隸揚州路,屬通州。洪武八年,因遠離揚州,改隸蘇州府。永樂十八年,東沙城坍沒。知縣高居正、指揮江麟在已坍沒東沙城北十里的秦家符重建城池,次年建成,規模如舊。周圍9里30步,城濠寬11步。有陸門4座:東門寧洋、西門承恩、南門迎薰、北門安順,在迎薰門東邊還有一座水門。宣德初年,土牆被包上城磚。

正統八年,城牆被加高,增設四門城樓和四隅角樓。弘治十年,兼隸於太倉州,不久城西南坍入海中,船舶停靠在護城河裡。正德十二年,知縣梁景行加高西南土城達一丈多以捍禦海潮。嘉靖八年縣城再次坍沒,縣治西遷至三沙馬家浜,再次築起一座馬家浜土城。嘉靖二十九年,受江水沖刷影響,縣城再度危機,於是又遷治於三沙西南平洋沙重新築土城。嘉靖三十三年,受倭寇襲擾,以磚包城。

萬曆十一年起,崇明縣城再度遷址,新城取址長沙,故而俗稱長沙城。城周四里,高二丈。設陸城門五座,東門樂平,南門迎薰,西門慶成,北門拱辰,東南門朝陽。

清初,鄭成功與清軍於崇明多有戰事。康熙十四年整修城門並易名,五門分別改名為東門春暉、南門崇安、西門鎮海、北門武定、東南門百勝。

清雍正二年,崇明縣專隸於直隸太倉州。近代改設崇明區,隸屬上海。

由崇明島的形成本就是歷代漲出的沙洲聚合而成,而這些沙洲在聚合之前的歷史上建置歸屬不一,故而崇明島與今崇明區並不完全相等,例如島北少片屬江蘇南通的地方,原為海門、啟東所屬的永隆沙與興隆沙,後因為圍墾才與崇明島相連。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