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國會大廈

古人那些事兒迅衆奇 發佈 2024-01-05T14:00:34.025609+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矗立於泰晤士河畔的英國國會大廈亦稱威斯敏斯特宮、西敏寺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它氣勢雄偉,典雅高貴。原址是一座教堂。11世紀中期,英王愛德華一世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宮殿並重建了教堂。此後 400 多年威斯敏斯特宮一直是英國的主要王宮。


矗立於泰晤士河畔的英國國會大廈亦稱威斯敏斯特宮、西敏寺宮,是世界上最大的哥德式建築。它氣勢雄偉,典雅高貴。原址是一座教堂。11世紀中期,英王愛德華一世在這裡修建了一座宮殿並重建了教堂。此後 400 多年威斯敏斯特宮一直是英國的主要王宮。從 11 世紀的薩克遜王子 16 世紀的亨利八世都曾在此地居住。1515年西敏寺宮被大火燒毀。


修復後,愛德華六世於 1547年把該宮的聖·史蒂芬教堂撥給議會的下院使用,成為英國議會所在地。1834年西敏寺宮再次被大火燒毀,只剩下西敏寺大廳、教堂地下室。英政府決定建造一座舉世無雙的議 會 大 廈 。1840年起花了 17 年時間,終於建成了新西敏寺宮。西敏寺大廳建 於1097年,在 1399 年,經理察二世進行重修後保留至今,是惟一剩存下來的舊建築部分。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軍轟炸倫敦時,該廳倖免於難。從 13 世紀起到 1882 年,西敏寺大廳一直為英國法庭所在地,歷史上有不少名人曾在此受到審判。


1965年著名首相邱吉爾逝世後國會大廈改建成哥德式。她是想利用宗教來對抗蓬勃發展的社會思潮和唯物主義思想,因而大力支持「哥特復興」。於是,這座建築就進行了改建,成為一座古典體型上披著哥德式外衣的建築。它的總體風格簡潔、古典,但是細部卻是典型的哥德式的垂直線條和華麗裝飾。其實,這種風格的出爐有著深刻的歷史背景和社會動因。


在 18 和 19 世紀,隨著工業與科技的發展,機械的模式化工業流程與追求自由的人性產生的矛盾給人們帶來很大的壓抑感。原來的學院派固守古風的思路,實在不適應新時代的步伐。於是,一些富有開拓精神,緊貼時代的人就希望利用新科技做出一些不同以往的探索,尤其是在實用工藝方面,人們打算通過手工藝來恢復人類自由發揮的本性。


而英國隨著國力的強盛與財富的增長,藝術上也取得了相當大的成就,各類藝術思潮尤其是浪漫主義思潮在建築中有所反映,逐漸流行一種浪漫主義的建築思潮。建築師想以此來擺脫古典主義的束縛,恢復中世紀「自由工匠」那樣隨心「愉快」的創作。而且在當時,英國擊敗了拿破崙後,西歐各國的民族情緒日益高漲,拿破崙統治時期盛行的法國古典主義遭到各國的排斥。


英國一直是法國的宿敵,更想要擺脫法國的影響。它們另闢蹊徑,撿起了中世紀時的哥特建築。這種種原因都促成了浪漫主義的興起。由於英國浪漫主義多借鑑中世紀哥特風格,所以又稱哥特復興。英國是當時浪漫主義的堡壘,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英國國會大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