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市鎮的早期城市化》: 明清江南市鎮領先跨入外向型經濟

京報網 發佈 2024-01-06T09:17:07.916844+00:00

《江南市鎮的早期城市化》 樊樹志 著 中華書局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的蓬勃發展,締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業績,成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印跡;南潯鎮、周莊鎮、同里鎮、烏鎮、西塘鎮、朱家角鎮、甪直鎮、七寶鎮等,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備受世人矚目。

《江南市鎮的早期城市化》 樊樹志 著 中華書局

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的蓬勃發展,締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業績,成為前近代的一抹亮色,至今仍留下深深的印跡;南潯鎮、周莊鎮、同里鎮、烏鎮、西塘鎮、朱家角鎮、甪直鎮、七寶鎮等,作為歷史文化遺產,備受世人矚目。人們在對它們流連忘返、讚頌備至的同時,很自然要對它們的歷史蹤跡,對它們曾經的輝煌以及它們所走過的興衰之路有所了解。

書名之所以定為「江南市鎮的早期城市化」,是想把筆者對江南市鎮的感受,傳達給讀者諸君:現在看來古色古香、恬淡寧靜的江南市鎮,曾經一度引領時代潮流,帶動了社會的變革,推進了早期城市化進程。

江南地區經過長期的開發,到明代進入經濟高度成長時期,最先顯示出傳統社會正在發生的變革,社會轉型初露端倪。農家經營的商品化程度日益提高,以農民家庭手工業為基礎的鄉村工業化(即學者們所說的早期工業化),在絲織業、棉織業領域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工藝精湛的生絲、絲綢、棉布不僅暢銷於全國各地,而且遠銷海外各國,海外的白銀貨幣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從這個意義上講,江南市鎮已經領先一步進入了「外向型」經濟的新階段。

15世紀末16世紀初,是世界歷史上的「地理大發現」時代,或者說「大航海時代」。葡萄牙人繞過非洲好望角,進入印度洋,占據印度西海岸貿易重鎮果阿(Goa),以及東西洋交通咽喉馬六甲,來到中國東南沿海。西班牙人發現美洲「新大陸」,後來繞過美洲南端進入太平洋,到達菲律賓群島以及中國沿海。這兩個國家的商人都把與中國貿易當作首要任務,或者說作為牟取巨額利潤的重要渠道。這樣就使中國進入了全球貿易的網絡之中。

據日本學者的研究,當時日本對中國生絲的需求量是很大的(用來製作絹製品)。當時大內氏城下町山口的機織業聞名遐邇,最大的機織業中心莫過於京都的西陣;但生絲產量嚴重不足,17世紀日本的生絲總需求量為三四十萬斤,幾乎完全仰賴葡萄牙商人從中國運來。

西班牙商人的「馬尼拉大帆船」則把福建月港運來的中國商品運往美洲墨西哥、秘魯、巴拿馬、智利。

無論是澳門—果阿—里斯本航線、澳門—長崎航線,還是月港—馬尼拉—阿卡普爾科航線,中國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絲、絲綢、棉布為主,而進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類,葡萄牙、西班牙始終處於貿易逆差之中,中國則始終處於貿易順差。貢德·弗蘭克(Andre Gunder Frank)把西方國家這種結構性貿易逆差稱為「商業上的『納貢』」,他在《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一書中寫道:

在1800年以前,歐洲肯定不是世界經濟的中心。無論從經濟分量看,還是從生產、技術和生產力看,或者從人均消費看,或者從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機制的發展看,歐洲在結構上和功能上都談不上稱霸。16世紀的葡萄牙、17世紀的尼德蘭或18世紀的英國在世界經濟中根本沒有霸權可言……在所有這些方面,亞洲的經濟比歐洲「發達」得多……

明清兩代江南市鎮及其四鄉生產的生絲、絲綢、棉紗、棉布,不僅行銷全國,而且行銷海外,在全球化貿易中,遍及亞洲、歐洲、美洲。這種盛況,是漢唐盛世的「絲綢之路」所望塵莫及的。把這種江南市鎮經濟稱為外向型經濟,是毫不為過的。

一提起中國的早期工業化,人們很自然的聯想,就是近代洋務運動中的早期工業化。很少有人會想到,1850年以前的三個世紀中,江南已經出現了早期工業化。李伯重在《江南的早期工業化(1550—1850年)》一書中,得出的結論是,1850年以前的三個世紀中,江南工業的發展,使得工業在江南經濟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到了19世紀初,在江南大部分地區,工業的地位已與農業不相上下,在經濟最發達的江南東部,甚至可能已經超過農業。用西歐的標準來衡量,此時江南農村可能已經「過度工業化」了。

15—18世紀的世界經濟發展中,最為引人注目的兩個地區就是中國東部和歐洲西部。經濟學家麥迪森(Angus Madison)新近對中國和歐洲歷史上的各種主要經濟指標作了估算,得出了以下結果:在歐洲工業革命完成以前,中國和歐洲(蘇聯地區除外)是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李伯重說:「在歐洲工業革命之前的幾個世紀中,中國在經濟發展的許多方面尚不遜於歐洲;在另一些方面,儘管歐洲的發展已明顯加快,但中、歐之間的差異也還並不很大。」這種觀點,對於以往流行的所謂「定論」——明代以後中國開始落後於歐洲,是很有意義的挑戰。無獨有偶,美國學者彭慕蘭(Kenneth Pomeranz)在著作《大分流:歐洲、中國及現代世界經濟的發展》引言中概括了他的結論:直到工業化得到充分發展之前,歐洲並不比東亞好多少。

他顛覆了西方盛行的一種歷史觀點:西方的崛起與東方的停滯,或者說19—20世紀的歷史是北大西洋核心區——變革的發動機;世界其餘部分——以不同方式作出「反應」。他認為歐洲核心區(北大西洋核心區)和世界其他一些地方(尤其是東亞)核心區之間經濟命運的大分流,在18世紀相當晚的時候至19世紀時才出現。在此之前,即18世紀的中國,在很多方面都比早先的著作對它的描述更有活力。然而,到了歐洲工業革命發生之後,出現了機器與工廠化的棉紡織業,而中國江南的棉紡織業依然停滯不前,逐漸失去了競爭優勢。

(作者為復旦大學歷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原標題:江南出現的鄉村工業化帶動的外貿,是漢唐盛世的「絲綢之路」所望塵莫及—— 明清江南市鎮領先跨入外向型經濟)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 樊樹志

流程編輯:u019

版權聲明:文本版權歸京報集團所有,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改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