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卷《陳明達全集》出版,完整理解一個深刻的陳明達

百道網 發佈 2024-01-07T12:51:15.116072+00:00

陳明達致力於全國古建築、石窟寺類文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從事建築歷史研究長達65年之久,見證了中國建築歷史學科由草創、初具規模直至創立學科體系。

【百道編按】陳明達致力於全國古建築、石窟寺類文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從事建築歷史研究長達65年之久,見證了中國建築歷史學科由草創、初具規模直至創立學科體系。《陳明達全集》的出版,不僅為建築學界留下寶貴的學術資料、歷史文獻,也為後輩學人的創新奠定了基礎。百道網專訪從事陳明達著作的整理和研究工作的學者、全集的主要整理人殷力欣,了解全集出版始末。

《陳明達全集》主要整理人 殷力欣

《陳明達全集(共10冊)》

點擊圖書封面可直接購買

出版社:浙江攝影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3年01月

陳明達,著名的中國建築史學家,是由中國營造學社開啟的中國建築史學研究薪火傳承中承前啟後的重要人物,也是公認的「繼梁思成、劉敦楨先生以後在中國建築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果的傑出學者之一」。在其去世25年之後,十卷本《陳明達全集》得以順利出版,說明我國建築學研究事業正處於一個繁榮階段,也標誌著建築事業已成為我國文化復興大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我國傑出的建築歷史學家陳明達(1914-1997)

這套全集涉及中國古代建築與理論、中國文化史以及中西方建築設計原理比較分析等多方面內容,全面系統地反映了陳明達的治學歷程、研究成果和學術思想。他以中國古代建築發展史為核心,以《營造法式》研究為突破點,在大量優秀古建築個案分析的基礎上,實證我國古代建築在科技方面所達到的空前高度,又從中參悟我國古代建築在文化思想方面的精深奧義,從而為重新確立自成體系的中國建築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全集收錄的《應縣木塔》《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等,已是建築歷史學界公認的學術經典;其他學術論文則體現了他嚴謹、篤實的優良學風;全集還包括陳先生的建築設計、美術及攝影作品等,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同時也是中國建築史學史的珍貴遺產。

陳明達著《應縣木塔》於文革前夜之1966年2月出版

陳明達代表性學術著作《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研究》書影

一部整理了31年的鴻篇巨製背後的艱辛

繼《梁思成全集》《劉敦楨全集》後,《陳明達全集》成為中國建築領域又一部大部頭作品。陳明達一輩子鑽研建築史學,將他一生的學術成果結集成冊,呈現給讀者,極不容易。

作為全集的主要編輯整理者,殷力欣總結說,整個出版過程可謂一波三折,困難重重。他最早在1992年就開始接觸這項工作,那時陳明達還在世,教授他《中國古代建築史》《雕塑史》這些課程。1993年秋,他正式開始整理陳明達發表過的文章。

1997年8月,陳明達去世。按照他生前的囑託,殷力欣整理陳明達遺稿。這期間,殷力欣得到了天津大學建築學院王其亨和他的學生丁垚及其教研團隊的全面幫助。此時,中國建築學科發展日趨完善,《梁思成全集》和《劉敦楨全集》也已經成功出版,影響力比較大。丁垚率先向殷力欣提出建議:「是時候編輯出版《陳明達全集》了——要為學術界留下建築史研究諸家的研究成果。」

2010年以後,殷力欣開始向全集的方向努力。殷力欣很感激天津大學老師以及同學給予的幫助:「丁垚當時還是年輕教師,他組成的團隊給了我很大的幫助,整個項目甚至成為他們自己的研究項目,僅僅第七卷中的營造法式辭解,從謄抄、對照實物,天大建築歷史研究所動員參加的學生大約150人次。我是主要負責人不假,但天大的王其亨、丁垚等師生也出了非常大的力氣。值得陳明達先生欣慰的是,陳明達遺稿的整理工作直接推動了天大的建築歷史學科建設。」

「關於這部全集的出版,中間還發生了些波折。」殷力欣介紹道,「2014年到2016年,本有出版社想出版,但囿於經費原因而擱淺,想等條件更加成熟時啟動。」殷力欣對此給予了充分的理解。

2018年,浙江攝影出版社決定接手這個項目。殷力欣提前跟社裡打好招呼,希望社裡考慮好,畢竟這不是能為社裡馬上帶來經濟效益的事。「讓我很感動的是,浙江攝影出版社認為,做出版要有經濟效益,但是也必須要看重社會效益,擔負起出版人的社會職責。他們希望這部全集的出版,能讓更多的人了解這一學科。」就這樣,浙江攝影出版社對這一項目進行立項。選題立項後,浙江攝影出版社集結優秀人才組建編校團隊,一邊開展書稿編撰工作,一邊全力申報國家出版基金,2020年初,該項目成功列入國家出版基金扶持項目。

從1992年算起,到2023年出版,這部全集花了31年。「31年的時間,其中自然會有諸多艱辛。」殷力欣回顧整個的整理過程,感慨萬千。

殷力欣學的是美術史專業,而非建築史專業,要想讀懂陳明達的研究成果,需重新學習建築史。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單位願意為此立項,導致殷力欣只能在業餘時間整理,因為還要兼顧謀生。

「從1998年以後,我先後換了好幾份工作,一邊謀生一邊整理。」整理散稿也異常困難。在查原稿過程中,放在家裡的原稿還好說,那些散落在各處的稿件,需要花很大力氣追尋。殷力欣講述了他追討陳明達最早的一部書稿的過程。

「全集第一卷的《崖墓建築——彭山發掘報告之一》,是1942年營造學社和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合作的一個項目。但這些稿子不僅沒有得到出版,甚至在雜誌上分期發表的機會都沒有。後來我了解到,這份遺稿的文字、繪圖、攝影三個都是齊全的。」

陳明達1940年考察彭山崖墓素描稿

陳明達1940年考察彭山崖墓素描稿

原來,陳明達將這些稿件委託給了他的一個學生——重慶博物館的龔廷萬。陳明達去世後,龔廷萬隨之將其上交到重慶博物館。殷力欣找到這位先生追尋這份遺稿時,龔廷萬告知稿件去處,殷力欣隨後又找到重慶博物館。「重慶博物館認可我可以將原稿拿回,但同時動員我將這些稿件捐出去。我答應,只要我能重新謄抄、整理一遍,原作還是會捐給博物館。追尋遺稿的難,大家就可想而知。」

即便是殷力欣已經盡最大努力尋找遺稿,但還是有令人遺憾的地方,書稿中有一些零散的插圖繪圖,陳明達先生註明的照片等資料有的存放在台灣李濟之、高去尋先生那裡,現在都不好找。

此外,隨著時代的變化,陳明達考察過的地方目前是否還存在,需要殷力欣親自前往現場再次考察,以便向讀者說明,如當年勘查發掘的彭山崖墓群中,就有一些現已被夷平了。

為什麼要讀全集?這樣更能完整體現一個人的學術思想

陳明達致力於全國古建築、石窟寺類文物的研究與保護工作,從事建築歷史研究長達65年之久,見證了中國建築歷史學科由草創、初具規模直至創立學科體系。他留下諸多的學術論文、專著以及古代建築測繪分析圖稿和建築設計作品等,對如此多的內容進行分門別類的整理,需要一定的功力。

殷力欣表示,「陳明達是一個受舊學教育比較多的人,非常看重文獻功夫,並認為我的文獻功夫還不錯,有承擔整理編校工作的潛力」。因此編輯整理全集時,殷力欣主要結合傳統文獻考據的編法,以時間為經,以專業分類為緯,對全集進行分類。

具體來說,從他最早1942年的稿件開始整理,考慮到1942年他完成的《崖墓建築》涉及的是漢代的崖墓,且地域有點偏西南,還是漢代的石闕遺存較多的地方,後來又撰寫了《漢代石闕》等論文,所以殷力欣在第一卷中以崖墓建築為起始,集中收錄了設計漢代石闕、崖墓等問題的文稿。

第二卷則是因為陳明達於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撰寫了關於雕塑史最早的論文,便以雕塑散論為起始,涵蓋了之後一系列關於雕塑史和石窟專題研究類的著述,時間跨度在四十年上下。

第三卷是關於中國古代建築通史和木結構技術研究的專輯。因為陳明達撰寫這類問題的第一篇論文晚於雕塑史研究的第一篇論文,故按時間順序列為第三卷。

按照這個順序和思路,第四、五卷是兩個重要的古建築實例的研究專著(《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第六至八卷則是《營造法式》專題研究。第四至第八卷都涉及《營造法式》研究,時間跨度在六十年上下。

第九卷是不宜統一歸類的散論合集。

第十卷是陳明達建築設計作品、古建築測繪散稿與古建築考察攝影的合集,以及附錄(包括年譜、別人對陳明達的評價文章與序跋等內容)。

談及陳明達此前的單本著作與全集的不同之處,殷力欣以耳熟能詳的魯迅作品為例,類比了這部全集的獨到之處:「文學領域中的《魯迅全集》和他的單本著作《吶喊》《彷徨》相比,看《魯迅全集》會加深讀者對《吶喊》《彷徨》的認識,而且也會完整了解魯迅的思想體系。陳明達的作品亦是如此。他單本的著作會在某一方面給人以啟發,但要了解他為什麼會做這樣的研究,全集會給出答案。全集會全面展示陳明達研究生涯的背景,這對於讀者了解他的單本著作也很有意義。與此同時,通過對一個人學術生平的梳理,有助於大家全面了解陳明達,整體把握他的學術思想。」

這裡還應強調一點,據殷力欣介紹,陳明達先生生前很希望後學既要知曉前人(包括他自己)所取得的階段性成果,更要看到前人的歷史局限,從而超越包括他自己在內的前人,使得這個學科能夠持續發展。

過去,大家認為陳明達只是專門研究古代建築的,但通過全集會知道他為什麼研究古代建築,研究古代建築研究的意義究竟在哪裡,這也是單本著作與全集的區別所在。

梁思成很高明,劉敦楨很淵博,陳明達很深刻

提起建築,很多人會不約而同想到維特魯威烏斯的《建築十書》,會想起建築的「堅固、適用、美觀」三原則,這是西方的建築學體系。陳明達通過他的研究,告訴人們,西方的建築學體系未必適用於中國。

以「堅固」這一原則來說,希臘建築、羅馬建築追求萬世不朽,用的材質是石頭。在中國人看來,再堅固的東西都不會永遠不倒。因此,中國古建築對于堅固只把握在一個「適度」上,木材材質可以隨時替換,這是中國人鮮明的理念,中國古代建築不追求永恆,追求的是可以掌控的、隨時的傳承變化,這也是中國美學的一個概念原則。

關于堅固的另一方面,陳明達認為,西方用他們的一種科學精神。例如建築材料的抗彎性,科學研究得出√2:1這樣嚴謹完美的長寬比。有人曾質疑中國是不是不具備這樣的科學探索的能力和意識。陳明達明確表示,這個答案是否定的。祖沖之把圓周率算得很細,比西方還要早一些,雖然√2:1的抗彎性強,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掌握起來很難,適度地把它變成3:2,這就非常好掌握了。所以中國建築的堅固性,並不是追求完美的√2:1,而是採納便於記憶和應用的3:2。陳明達說,這也是一種中國獨有的智慧。

陳明達曾經說,「經過了兩三代人的努力,可以肯定地告訴大家,世界上確實存在著與西方趣味不同的、自成體系的中國建築學」。這句話引發的思考是:只有掌握了古代的中國建築學,大家才會針對現實情況創新,重新建立一套新的中國建築學體系,這也是一代學人的理想。

陳明達先生晚年

作為建築學研究者,陳明達身上所展現的皓首窮經、堅毅不拔、敦本務實的學術精神值得後人學習傳承。陳明達曾跟隨老師劉敦楨不辭辛苦實地測繪調查了大量古建築與石窟寺,參與測繪古建築百餘座。走過河北定縣、易縣、淶水,河北西部八縣,北平護國寺、北平六處喇嘛塔,河南漢闕、少林寺初祖庵、嵩岳寺塔,龍門石窟、鞏縣石窟,西南地區的古建築、石窟寺、墓葬遺址等地方。之後,陳明達又曾在重慶陪都建設委員會、重慶建築公司、文化部文物局、文物出版社等從事過一些實際工作,最後選擇在中國建築技術研究院建築歷史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這是一個行萬里路的過程,也是他讀萬卷書的過程,集中讀一本書——宋《營造法式》——的過程,還是一個主力考察—從事城市規劃與建築設計—參與文物保護管理與決策—固守書齋回歸研究事業的過程。

恢復正常工作的陳明達抓緊繪製《營造法式大木作制度大木作》圖版

《陳明達全集》真實地呈現了陳明達在中國傳統建築歷史與理論研究、建築文獻考證、古建築保護實踐以及建築設計等多方面的成就和研究進展,展現了他嚴謹篤實的學風、獨闢蹊徑的學術視野以及形象思維與邏輯推演並重的治學特點,是一份寶貴的學術遺產和珍貴的歷史文獻。丁垚評價營造學社先賢時說:「梁思成很高明,劉敦楨很淵博,陳明達很深刻。」

殷力欣補充說:「除了可概括為『高明』『淵博』『深刻』的這三位前輩學者之外,中國營造學社還有一些前輩也很值得重視,如朱啟鈐、劉致平、莫宗江、盧繩等。」他希望《陳明達全集》的出版,能帶動出版界和研究界,大家齊心協力將那些先賢的著作儘早整理出來,公之於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