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天,6萬餘海里,大工人從南極回來啦!

大連理工大學 發佈 2024-01-07T15:42:18.154073+00:00

歷時163天,行程6萬餘海里,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任務圓滿完成,考察隊於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

歷時163天,行程6萬餘海里,中國第39次南極考察任務圓滿完成,考察隊於2023年4月6日全部返回位於上海的中國極地考察國內基地碼頭。大連理工大學建設工程學部盧鵬教授也一同搭乘「雪龍2」號極地科考破冰船勝利凱旋。本次考察是我國第三次由「雪龍」號和「雪龍2」號船隊實施「雙龍探極」,也是大連理工大學第二次參加「雙龍探極」,主要圍繞南大洋重點海域對全球氣候變化響應與反饋等重大科學問題開展考察工作,經過5個多月的現場作業,順利完成南大洋有關海域和南極大陸有關區域的調查任務。

在南極 都幹啥?

在本航次中,建設工程學部盧鵬教授負責南極冰雪的現場調查任務。通過在中山站卸貨過程中實施的陸緣冰現場採樣,獲得了大型冰坯與海冰冰芯,開展了海冰物理與力學性質的現場測試,為「雪龍2」號破冰船的冰區實驗提供了重要冰情參數。這也是團隊繼王慶凱副教授2019年參加「雪龍2」號南極首航之後,再次系統開展的冰區航行測試與破冰實驗,將為我國極地重型破冰船的研發與設計提供重要科學支撐。

本航次中,盧鵬教授還在長城站以及南極大陸有關區域開展了大量現場工作,首次在南極太空人海區域採集了大量現場冰雪樣本,將有助於深入認知在全球氣候變化大背景下南極不同區域海冰與積雪的變化規律與空間差異,並為極地工程及氣候變化等相關科研項目的順利實施提供關鍵的現場數據支撐。

在現場調查過程中,盧鵬教授克服了西風帶的颶風惡浪和南極大陸的狂風暴雪等惡劣環境影響,在考察隊統一領導和指揮下,堅持不懈地進行科學調查,順利完成了各項預定考察任務;並在考察結束後,被評為本次考察的優秀考察隊員。

去南極 為了啥?

極地是我國重要戰略新疆域,繼團隊李志軍教授於2002年首次代表大連理工大學參加中國第19次南極科學考察以來,團隊在科技部重點研發、基金委優青等項目支持下,先後17次參加國內外極地科學考察活動

極地考察既是展示國家實力的窗口,也是展示各參加單位能力的大舞台。通過參加極地科考,團隊一方面研發了大量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冰雪物理和力學性質測試設備並在極地現場得到成功應用,體現了大連理工大學的綜合實力,贏得了在極地科學研究領域的話語權;另一方面也積累了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觀測資料,有助於構建覆蓋南北極不同區域的冰雪關鍵科學數據系統,服務國家極地戰略需求

探索極地奧秘

服務國家需求

為大工人點讚!

內容來源:大連理工大學官方微信平台

排版編輯:任亭鈺 李欣

審核校對:李依迅 胡曉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