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萌娃遇上「500年廟會」這場COSPLAY盛宴引全城狂歡

南方都市報 發佈 2024-01-09T05:15:19.693656+00:00

萌娃各種花式鬧廟會。本土巡遊隊伍爭奇鬥豔。其樂融融的「千歲盆菜宴」。當百年老街的青磚地面,走進一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當規模龐大的特色古文化建築群里,重現手藝人最原生態的民俗技藝,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萌娃各種花式鬧廟會。

本土巡遊隊伍爭奇鬥豔。

其樂融融的「千歲盆菜宴」。

當百年老街的青磚地面,走進一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者,當規模龐大的特色古文化建築群里,重現手藝人最原生態的民俗技藝,這是一種怎樣的體驗?4月17日,西鄉街道省級非遺傳統文化活動——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在人們的期盼中如約而至。百餘支巡遊隊伍整裝待發,伴隨著鏗鏘激昂的鑼鼓聲,他們一路載歌載舞,浩蕩前行,這場有500餘年歷史的廟會吸引了眾多市民和港澳台遊客紛至沓來。

A

廟會現場 氛圍感爆棚,英歌舞、飄色等巡遊奪眼球

一年一度的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是目前深圳規模最大的廟會活動,如今已成為凝聚深圳人以及港澳台同胞同宗同源的文化盛會。廟會現場,隨便一問,很可能就是從香港、澳門、台灣甚至國外趕來參加祭拜的人。許久未見的親人朋友齊聚一堂,共同的回憶從稱呼北帝那一聲「阿公」即被喚醒。不同的是,迎請北帝公出巡的意義已在歷史發展過程中發生變化,以前是為消災解難,祈求風調雨順、出海打魚平安順利,如今人們生活越來越好,傳承文化、與民同樂成了最大的主題。

當天的北帝古廟廣場流光溢彩,各路「高手」共同演繹了一場非遺文化的「華山論劍」。舞龍舞獅、舞麒麟、英歌舞、飄色等凸顯濃郁嶺南文化特色的隊伍,不時穿街過巷表演,精彩應接不暇。只見一群大小獅子踩著鼓點,時而靈獅探險,時而雄獅抖威,時而金獅倒掛,技驚四座;身形矯健的年輕後生,隨著鼓點的起伏,手舉麒麟,伏、臥、騰、躍、跳,上下翻飛,威風凜凜,栩栩如生,他們不斷變換著姿勢。出洞、撓頭、耍尾、舔足、醉青……引得圍觀遊客一片叫好聲。

隨著嘭嘭作響的鼓點,「英歌槌」在手中揮舞,臉塗油彩扮成英雄好漢的青年們雙手持槌,在昂揚激進的節奏中變換隊形,大步向前……動作剛勁、氣勢磅礴,又燃又炫的潮汕英歌舞在這屆廟會上依然熱度不減,被網友譽為「中華戰舞」的英歌舞表演,將喜慶氣氛拉滿。

飄色表演隊伍過來啦!人群中爆發一陣歡呼。飄色巡遊是一種融戲劇、魔術、雜技、音樂、舞蹈於一體的傳統民俗藝術,參演的孩子年齡為5歲至7歲,飄色巡遊隊伍里的萌娃們一出場便成了大家目光的焦點,他們以鋼枝凌空而立、高高「飄」在空中,造型各異,有「荷花仙子」「送子觀音」「步步高」等,引得遊人嘖嘖稱嘆的同時也覺得逗趣不已。在巡遊中,他們除了扮演神仙,還「即興表演」了打瞌睡、吃棒棒糖,以及被迫營業時的各種表情包。他們經過的地方,大家紛紛拿出手機,開啟瘋狂拍照模式,人們內心的喜愛之情溢於言表。

「飄色寶寶們太逗了,看著就喜慶」,懷裡抱著2歲兒子的王女士難掩笑意。當記者問到,小孩會不會嫌吵時,王女士這樣表示,「我兒子比我看得還有勁,每一個表演都看得津津有味,說明我們的傳統文化是很有意思的。」

此次參與飄色表演的是吳川梅嶺飄色藝術團,他們今年是第七次參加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感覺此處廟會比以往更隆重、更熱鬧,文化氛圍更加濃厚。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盡顯粵港澳大灣區文化魅力。」吳川梅嶺飄色藝術團副團長歐亞成告訴記者。

除了精彩紛呈的民俗巡遊表演,極具本地特色的巡遊隊伍也是爭奇鬥豔。漁業社區民間風情隊的居民,帶來一場「COSPLAY盛宴」。她們頭戴傳統斗笠、身著漁家姑娘服飾,勾勒出鮮活生動的漁民風情生態畫。

傍晚時分,在西鄉土生土長的80歲鄧奶奶,和幾個老夥伴組成閨蜜團,早早地來到北帝古廟前占位,等待「千歲盆菜宴」開席。今年的「盆菜宴」順著真理街,1200張圓桌鋪排而開,每桌10人,名副其實的萬人宴。下午五點多,舞獅開場,鑼鼓喧天,這樣熱鬧的場景令鄧奶奶非常興奮。她不時鼓掌,不時和身邊的人熱烈地討論著,她說「仿佛回到了年輕的時候」。

B

非遺傳承「傳統廟會和非遺文化是強強聯合」

隨著時代變遷,古老的廟會又增添了不少新的元素,謝氏核雕、傳統奶茶(麥氏)製作技藝等非遺項目在廟會上爭相炫技,而這正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逛廟會的原因。

在《謝氏核雕》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胡堂山的非遺文化攤位前,大大小小的核雕作品有序陳列著,令人目不暇接。紮根寶安20年,寶安核雕手藝人胡堂山親歷、見證、參與了這座城區的變化。在胡堂山看來,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等民俗文化在這裡交織和融合、傳承與發展,逐漸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肥沃的傳統文化土壤滋潤了他的創作靈感。小小橄欖仁,在他的刻刀下,變成了令人垂涎欲滴的黃田荔枝,變成了客家圍屋,變成了深圳機場。「創作應該重點抓住能反映當代現實的題材,結合時尚流行元素,不斷創造出有新意的作品,我們民族文化、傳統手藝就丟不了。」胡堂山對非遺文化的傳承有自己的一番見解。

麒麟骨架是用竹篾一根一根搓起來的,麒麟不同於獅頭,它分龍頭、鹿角、蛇身、羊蹄……舞動時,一人舞麒麟頭,一人舞麒麟尾,年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鄧主文在一連串傳統民俗表演後,從舞麒麟的發展傳承說開來,還現場「開班」教群眾如何揉搓宣紙,如何塗色。他劈開竹篾,剪裁宣紙,將粘上糨糊的宣紙平鋪緊緊依附在竹篾上。

製作麒麟頭骨架的基本功看似簡單,惹得現場觀眾躍躍欲試,可是一上手後,手中的竹篾卻不聽使喚,無法凹出造型。有人感嘆:「以前也沒有機會親身感受非遺文化的魅力,傳統廟會和非遺文化是強強聯合,不僅讓我們知道非物質文化傳承沒有簡單容易可言,也讓我們對自己的文化更珍惜更景仰。」

醒茶、煮茶、撞茶、焗茶,直到白色茶袋被染至咖啡色,在「三月三」廟會的非遺展示區,一群人圍在攤位旁見證著港式奶茶師傅的精湛技藝。「要衝一杯奶茶,一個小時就可以學會,但要衝一杯好的奶茶,十年工夫也未必得。」港式奶茶第四代傳人餘慶池是傳統奶茶品牌創始人,也是傳統奶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中華民族的地域美食,如同流淌在血脈中的基因,相同的味蕾聯結著我們的精神家園。」餘慶池一邊介紹,一邊把剛沖好的奶茶遞給穿著漢服的年輕姑娘,「贊!入口幼滑如絲,清甜不膩。」漢服姑娘品嘗過後抿抿嘴,回味無窮。

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席王程太表示,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不僅讓散落在各地的遊子回到家鄉敘敘舊情、看看家鄉的發展,緩解下他們的鄉愁。更難得的是,在短時間內聚集的巨大客流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提供了珍貴的大舞台,這屆廟會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傳承的「放大器」。人們欣喜地看到,在人潮人海中,不少年輕人加入了遊覽的隊伍,積極地參與非遺的保護與傳承。

編輯統籌:柴華

采寫:南都記者 潘瑩瑜

攝影:南都記者 冷鋒 黃詩慧 南都拍客 羅海鳴 劉安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