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川劇的莎士比亞:劉懷敘

方誌四川 發佈 2024-01-11T11:03:57.462962+00:00

川劇的莎士比亞:劉懷敘。劉懷敘,又作劉懷緒,名善照,四川南充東觀場人,民國時期著名川劇作家,被譽為「川劇的莎士比亞」。

川劇的莎士比亞:劉懷敘

劉懷敘(1879—1948),又作劉懷緒,名善照,四川南充東觀場(今南充市高坪區東觀鎮)人,民國時期著名川劇作家,被譽為「川劇的莎士比亞」。

劉懷敘自幼隨父學文,少年時代嗓音圓潤,喜愛川劇,坐唱「玩友」,頗受歡迎。14歲時,向著名川劇演員楊松亭學技藝,同時兼學古樂府。他的川刷技藝,尤工於塑造人物形象,其「昆、高、胡、彈、燈」五大聲腔的唱工,深受川中藝人推崇和觀眾讚賞,獲得「劉派」美稱。他在《空城計》中扮演諸葛亮,顯得儒雅、鎮靜,獨具特色,觀眾稱妙,被譽為「活孔明」,名震川北。但他常以「學無止境,藝無盡頭」「內行傳訣竅,外行點穴道」自勉。

民國十二年(1923),南充駐軍何光烈慕劉之名,禮聘為「川北戲劇改良社」(後改「新民講演團」)主教,他在川劇教學中強調教藝育人,使一批後起之秀蔚然成才,著名川劇演員吳曉雷、張小溪、劉小揚、邱小秋、蕭曉康等都是他的弟子。新民講演團上演他早期的劇作《槍斃田玉成》《黑化大觀》《痴兒配》《庸醫鑒》《糟糠之妻》等現代戲,很受觀眾歡迎。

1925年,因軍閥混戰,新民講演團的主要演員亦多分散,劉懷敘奔波各地均不如意,又返南充向名醫馬秉權學醫。數年間,醫學造詣漸深,與南充名醫楊伯佐、張德光、何功普、楊仲徒等齊名。在行醫期間,他對窮苦病員不僅不收診費,還要贈送藥物。他說:「這是醫生濟世救人的天職」。在此期間,繼續編寫川劇現代戲,劇本寄重慶「又新川劇團」公演。

1934年秋,成都「又新川劇團」聘其為新戲編導。1937年,郭沫若隨上海影人劇團來蓉演出,劉懷敘倡導川劇演員向「影人」學習,並舉行聯歡晚會。影壇明星趙丹、白楊、謝添、施超等觀看了他創作的川劇,讚不絕口。郭沫若為其親筆題寫「川劇創作家劉懷敘先生」。

劉懷敘一生創作的川劇時裝戲達140多本,被譽為「川劇的莎士比亞」。早期代表作有《哀鴻》《三千難民》《奇女傳》《糟糠之妻》《庸醫鑒》等。1932至1936年間,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揭露社會黑暗,揭示軍閥權貴罪惡本質的劇作有:《是誰害了她》《東鱗西爪》《藥》《永不凋謝的青松》《斷鴻零雁》等,字字血,聲聲淚,控訴了舊制度、舊政權的罪惡。

抗日戰爭時期,劉懷敘以抗日英雄人物為劇作的中心題材,其代表作有《盧溝橋頭姊妹花》《滕城殉國》《獨腳將軍》《乞兒愛國》《自殘》等時裝戲。這些劇作對激發廣大人民抗戰熱情、堅定抗戰必勝信念,起了較大作用。

圖片來源:重慶日報

劉懷敘對古琴和三弦的演奏技藝亦有較深造詣,人稱「川北聖手」,曾於成都音專擔任過古樂教師。成都廣播電台曾多次請他播演《平沙落雁》《梅花三弄》《梧葉舞秋風》等古曲。

1936年,上海音樂學會主辦古樂演奏晚會,他上台表演,廣大觀眾為之傾倒。

1938年,日機轟炸成渝,演出遭受影響,他偕妻賀氏返回故里。為慰勞抗日將士,他約集東觀文藝界人士,組織募捐演出,其女也登台演出。

1942年夏,他出家削髮為僧,住於東觀寺。除整理舊作140多個外,還籌備川劇未來發展計劃,閒時也給人治病。

抗戰勝利喜訊傳來,他欣喜若狂,又受聘於成都新又新大舞台,脫去袈裟,重著劇袍。因積勞成疾,1947年冬,劉懷敘在重慶去世,享年68歲。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供稿:南充市地方志辦公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