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年輕的時候》:很多痛苦,其實都是自找的

瑪瑪陽 發佈 2024-01-13T03:36:44.361713+00:00

在《年輕的時候》一書中,醫科大學生潘汝良很少待在家裡,因為煩父母和姐妹,有心要迴避他們。有一天,一個俄國女孩子走進了潘汝良的生活,他戀愛了。但一想到結婚,潘汝良又煩惱起來,他不想為此失去自由。



在《年輕的時候》一書中,醫科大學生潘汝良很少待在家裡,因為煩父母和姐妹,有心要迴避他們。


有一天,一個俄國女孩子走進了潘汝良的生活,他戀愛了。


但一想到結婚,潘汝良又煩惱起來,他不想為此失去自由。


看過這樣一句話:


「每個人的一生,都會遭受兩支箭的攻擊:一支是外界射向你的,另一支是自己射向自己的。


而真正傷害你最深的,是後者。」


人活在世上,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而99%的煩惱,緣於要得太多,做得太少。


一個人大部分的不開心,都是自找的。





01 標準太苛,家人變陌路



潘父開著片醬園,天天在外面奔波忙碌,最放鬆的事是晚餐後獨自坐在客堂間喝酒,吃油炸花生。


汝良不反對喝酒,可是,把酒倒在掉了柄的茶杯中,臉喝得紅紅的,油光賊亮就令人不快了。


這樣的父親是不體面的,甚至是猥瑣的。


而對於母親,汝良更多的是悲哀。


沒受過教育,生一堆孩子,愛聽戲,喜歡打麻將,是不幸福的可憐人。


兩個姊姊雖在大學讀書,但在汝良的眼裡,她們每天塗脂抹粉,是不安分的女孩子。


汝良不要他姊姊那樣的女人。


最看不上眼的還是他底下那一大群弟弟妹妹們,髒,憊賴,不懂事。


不合乎理想的家人,成了汝良心裡最大的遺憾。


汝良總是隨身帶著一本德文教科書,書上教導人們:


不抽菸、不酗酒、不賭博;

多運動、多讀書、多看報;

……


在家裡,他向來不開口說話。


他冷眼看著他們,過度的鄙夷與淡漠使他的眼睛變為肅殺的青色。


在我們的身邊,不乏來自原生家庭有這樣那樣缺陷的人。


有人立足於改變自己,彌補原生家庭的不足,也有人諸多抱怨,把所有的錯都怪到家人身上。


最後一種,註定會活得很累。


因為這個世界,不可能事事都如你所願。


《朱子家訓》中說:「重貲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如果一個人花著父母的錢財,享受著父母的疼愛,還看不起父母,是非常可悲的。


先賢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再普通的父母,也曾對我們用力托舉。


與其用苛刻的標準衡量父母,不如放下完美執念,學會感恩。


凡事體諒,是為人子女最基本的教養。





02 想的太多,會錯過那個你愛的人



潘汝良讀書,有個壞毛病,手裡的鉛筆老是在書頭上畫小人,畫的永遠是一個人臉的側影,而且永遠是向左。


沒有頭髮,沒有眉毛眼睛,從額角到下巴,極簡單的一條線,但是看得出,那是一個外國人。


因為不想回家,潘汝良下課後去語言專科學校念德文。


命運真的很神奇,有一天,潘汝良在語言學校看見紙上的那個人活了,就出現在他的眼前。


這個女子就是沁西亞,是學校的打字員,來自俄國,除了俄語,還精通英語、德語,中文也能聽懂。


沁西亞是個幹練的女孩子,白天在洋行里工作,夜校里還有兼職。


獨立的女人自帶光芒,況且沁西亞顏值品味俱佳,人家可不像他姊姊,潘汝良立馬淪陷了。


第二天,他特意穿上最好的一套西裝,躊躇再三,還是圍了那條簇新的白羊毛圍巾。


愛情來了,擋也擋不住。


張愛玲說:「活人的太陽照不到死者的身上。


缺少了對生活的熱情,如同會呼吸的行屍。


正如英國詩人喬治·拜倫所說:「沒有青春的愛情有何滋味?沒有愛情的青春有何意義?」


冬去春來,潘汝良不時想到「結婚」這個詞,然而有一天,當他看到電影廣告上的三個字「自由魂」的時候,突然害怕起來。


年輕人是自由的,可一旦結婚、生孩子,便是一生的責任。


想到自己的家, 潘汝良意識到:「冒失的婚姻很可能毀了他的一生」。


他還年輕,不要這麼快陷入習慣的泥沼里。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費斯汀格指出:10%的生活,由發生在你身上的事情組成,而另外的90%,則取決於你做出的反應。


很多時候,摧毀一段感情的,不是發生了什麼事情,而是我們面對這件事情時採用了什麼樣的態度。


想的越多,越容易錯過。





03 死守教條,困住的是自己



查理·芒格說:「手裡拿著錘子的人,看什麼都是釘子。」


當一個人習慣了用單一模式套用人生,他的眼睛裡就看不到更多的路。


潘汝良有一本成日不離身的德文教科書,書上詳細介紹了一個人如何過最標準的一天。


從早上幾點鐘起床到晚上幾點上床休息,中間洗漱、散步、吃飯、工作、會友、洗澡,一一不厭其詳地規劃好。


如此安排,看似面面俱到,合乎理想,遇到問題時,潘汝良習慣翻閱它找答案。


汝良知道,他對於他父親的譴責,就是因為他老人家對於體面方面不甚注意。


教科書告誡他:不論什麼事,總不可以大意。不論什麼事,總不能隨心所欲。


於是,他被教科書圈住了,選擇和沁西亞分手。


張愛玲說:世界這麼大,人必得找點網羅牽絆。


每個人都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對親人失望,對現狀不滿,是許多年輕人的通病。


詩人阿爾弗萊·德·繆塞說:


「生活如同一朵玫瑰,每瓣花代表一個夢想,每根刺昭示一種現實。」


很多時候,我們感到痛苦,並不在於事情本身,而是沒能處理好與自己的關係。


心裡的條條框框越多,越不能安撫內心的衝突。





04



張愛玲在《年輕的時候》中寫道:


潘汝良立志讀七年醫科後,謀一份體面的工作,穿上潔淨的白大褂,整天跟精緻的醫療器械打交道。


他看家人誰都不順眼,好不容易跟女孩沁西亞一見鍾情,卻害怕失去自由而錯過。


他寧願將來孤獨的自由,也不要油炸花生下酒的父親,聽紹興戲的母親,庸脂俗粉的姊姊,靠近他身邊。


生活中,難免為一些事煩惱,可是,越是糾結,越是給自己增加煩憂。


《菜根譚》中寫道:福莫福於少事,禍莫禍於多心。


平凡如我們,坎坷、煩惱如影隨形,痛苦與心酸亦不期而遇。


與其怨天怨地,胡思亂想,不如戰勝內心的恐懼與欲望,不再與世界較勁。


如此,才是真的放過了自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