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夜生活,真不是你想像的那樣

第一讀者 發佈 2024-01-13T17:14:55.882409+00:00

當夜幕降臨,沒有手機沒有WIFI的古人們真的早早就睡下了嗎?他們真的沒有夜生活?作為「夜間考古學」領域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文集,《古人之夜》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舊石器時代的歐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瑪雅文明、古羅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

當夜幕降臨,沒有手機沒有WIFI的古人們真的早早就睡下了嗎?他們真的沒有夜生活?作為「夜間考古學」領域一部具有實驗性質的文集,《古人之夜》這本書為我們呈現了北美20多位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舊石器時代的歐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瑪雅文明、古羅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書中闡述了古人的就寢方式,夜間儀式與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與建築、夜間生產活動、神話故事之間的聯繫等內容,帶領我們進入古代世界的「夜之國度」,點亮了一直被學者忽視的那片暗夜。


在漫長的農耕文明時代,大多數人都遵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夜間的物質文化生活沒有成為普遍的社會現象。但在進入工業化、城市化時代之後,人們的活躍時間大大延長。在當下的城市生活中,「夜經濟」早就如火如荼,人們在夜間的物質消費需求很容易獲得實現。如何安排好人們的夜間文化生活,已經成為需要認真思考,並付諸實踐、探索解決的課題。如果回頭看古人的夜間文化,絕對會讓你大吃一驚:原來,人類在天黑後竟然有如此豐富的生活!

儘管我們生命中有一半的時間都生活在夜間,但我們的考古研究更多是關於白天的。夜晚,常常會被人們所忽略的時間段。但夜晚是人類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領域,也衍生出了各種複雜的文化、行為和聯繫。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古人之夜——古代世界的夜間生活考》一書正是從這一視角入手,為讀者呈現了一個全新的古代世界。該書由南希·貢琳、阿普里爾·諾埃爾和郭崢棟共同撰寫,是一部關於人類夜間生活的考古論文匯集,屬於本書中所稱的「夜間考古學」這一主題領域的開創性集中研究。南希·貢琳,美國華盛頓貝爾維尤學院人類學高級副教授,曾參與撰寫《科潘:古瑪雅王國的興衰》。阿普里爾·諾埃爾,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人類學教授,考古學家,曾參與撰寫《石器與人類認知進化》。郭崢棟,波士頓大學考古學系博士,致力考古學相關領域的中英文翻譯工作,包括《文物》雜誌英文版等學術期刊。

「對於《古人之夜》這本書來說,最令人驚訝的事實就是此前從未有人撰寫過此類題材。也許我們不必感到驚訝。正如18世紀的科學家格奧爾格·克里斯托夫·利希滕貝格所說,『我們整個歷史僅僅是醒著的人的歷史』,考古學家、人類學家,以及社會歷史學家都忽略了夜間文化。本書中的文章作為『先頭部隊』,進入了人類學家兼隨筆作家洛倫·艾斯利所提到的『夜之國度』。這項研究的目標並不單一,本書接下來的文章也不能被簡化成枯燥而同質的主題。恰恰相反,讀者會讀到和夜間考古學相關的各種各樣的提問以及可以交叉互補的探討。」在前言部分,創作緣起被提及。

『』

《古人之夜》收錄了20多位北美考古學家的研究成果,涉及舊石器時代的歐洲、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瑪雅文明、古羅馬文明等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案例。每一章都是以一個特定的文明為背景,從夜間儀式與照明、夜晚的文化意象、星座與建築、夜間生產活動、神話故事等多個方面入手,探討古人在夜晚中的生活和行為,呈現出一個複雜而又獨特的古代世界。本書編輯表示,本書為關於人類夜間生活的考古論文匯集,屬於本書中所稱的「夜間考古學」這一主題領域的開創性集中研究。夜晚是人類從古至今存續的一個重要領域,書中收錄的各章引導讀者探索人類在夜晚的各種複雜的含義、行為和聯繫,涉及的研究方式多樣,主題各異,所觀照的文明和地區豐富而廣泛。

其中,該書第七章《白晝的夜:對比古代和當代瑪雅與印度文明對日全食的反應》是一篇非常有趣的章節。我們都知道,太陽在白天是很亮的,但當日全食發生時,它會變得十分黑暗,這會讓人產生很多超自然的聯想。而在這篇文章中,作者通過對瑪雅文明和印度文明的研究,闡述了古人對日全食的想像和反應,從而揭示了他們在夜晚中的某些行為和思維方式。

對19世紀歐洲和北美城市中的人工照明重要性感興趣的歷史學家和社會學家在照明技術研究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成果。希弗爾布施在對19世紀人工照明的研究中指出:「僅僅在黑暗中,人造光創造屬於自己的現實的力量才會顯現。在黑暗中,光就是生命。」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在21世紀,照明技術已經把黑暗變成了一種環境質量,需要像國際暗天協會這樣的組織來保護。《西方的驚人秘密:埃及新王國時期人工照明的轉型》是第十二章的題目,裡面的文字資料表明,在古代,人工照明技術還很原始,亮度有限,而且經常是多用途的,例如火堆既提供熱量也提供照明。儘管完全理解這些遺物和遺蹟存在一些挑戰,但這些困難也不是不能克服的。相反,我們這些考古學家一直以來對所有類別的夜間問題和遺物視而不見,正如梅根·E.斯特朗所說的,當考古學家思考人工照明在埃及新王國時期葬禮上的作用的時候,他們根深蒂固的無動於衷帶來了一種錯誤的想法,認為調查照明幾乎無法獲得信息。

另一篇令人驚嘆的文章是第十三章《點燃午夜的燈油:中世紀早期維京油燈的考古學實驗》。這篇文章探討了維京人在夜晚中如何點燃油燈並維持它們的照明效果,以及在照明技術不發達的情其次,本書還介紹了不同文明的夜間生產活動,比如古埃及文明時期的夜間陶器製作、古印度文明時期的夜間布匹染色等等。這些活動不僅證明了古人的勤勞和智慧,也反映了古人對夜晚的深刻認知和利用。本書通過這些細節的描述,讓我們感受到古人夜間生活的真實場景和氛圍。在書中就有下面的細節描述:「夜晚對於遠古人類並不意味著孤獨與寂寞。考古學家發現了他們在舊時代晚期舞蹈、敘事和音樂的考古證據。法國肖維奧瑞納文化遺址中的一面布滿斑點裝飾的岩壁上布滿斑點裝飾,可能代表了野牛、犀牛很值猛獁象。手掌印痕跡的法醫學研究表明,這個斑點裝飾的繪製是多人集體參與的成果。法國帝多杜貝爾山洞鍾183個腳印是彼時年輕人舞蹈活動的產物,也許是集體娛樂,也可能是成人禮的一部分。舊石器時代晚期,長笛、哨子和管樂器等的樂器得以保存。這些樂器是用天鵝和禿鷲的橈骨和猛獁象象牙製成的。其中,象牙笛子做工複雜,設計精巧。聰明的古人從象牙上切下一根管子,將其剖成兩半,分別挖空,並在半面上切出用於互相對準的小缺口,然後將兩半嚴絲合縫地裝回,再用密封劑封住缺口。這樣的笛子能夠吹奏出音域寬廣的音調。音樂是傳達情緒的有效手段。在晚上,這些藝術活動對促進社會凝聚力和激勵人們採取行動的能力可能特別有效。除了音樂,夜晚這個劇院還曾經上演了各種善惡有報的儀式活動。在非洲南部,紹納人會諮詢傳統醫師,通過占卜骰子。而與傳統醫師相反,女巫則施法,欲將厄運、疾病和死亡施加給社區其他成員。」而在非洲,夜晚是一所學校:「非洲南部暗夜的來臨標誌著一些人類的基本活動的開始。而學習和指導也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白天長者對年輕人更多的實踐教學,在夜晚,年長的男人和女人則在火堆旁表演和傳授民間故事。講故事的對象是有性別區分的,年長的女性在烹飪小屋中給年輕女孩講故事,而老年男性則負責給年輕男孩講民間故事。不同的空間,不同的性別,不同的內容。除了娛樂和休閒的目的,這些故事是具有說教性質的。它們向成長中的少男少女們傳授生活中的角色扮演技巧,它們宣揚善良、寬容、助人為樂的美德,鼓勵學習者成為無私奉獻的社會成員。故事中的英雄等正面人物將會得到積極的評價和慷慨的獎勵,相對的,反面人物會受到譴責和懲罰。聽起來,古人的育兒智慧比現在某些非打即罵的父母更高明一些呢。讓孩子們在民間故事中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種下善的種子,培育優良品德。」


對於考古專業人員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份寶貴的資料和文獻。對於一般讀者來說,這本書不僅可以增長知識,還能拓寬視野,讓人對古代文化有更深入的理解。值得一提的是,本書並沒有採用枯燥的學術語言,而是通過生動的案例和有趣的細節,讓讀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書中所述的知識。本書的推出填補了夜間考古學領域的空白,為人們提供了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古代文明和古人的生活。閱讀《古人之夜》,我們將感受到人類歷史中另一個維度的精彩,感受到古人的聰明才智,以及對夜晚的獨特感知。(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編輯:王欣 責任編輯:董小玥 審核:周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