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背後的滅門案

勇遠裴你 發佈 2024-01-14T20:43:26.278407+00:00

#歷史開講#眾人皆知的《康熙字典》是清政府召集許多學者集體編纂的。它依據明代《字彙》、《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為中國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由於它是奉康熙皇帝之旨編纂,並經康熙題名,因而變得神聖不可冒犯,為此還有不少人丟了性命。

眾人皆知的《康熙字典》是清政府召集許多學者集體編纂的。它依據明代《字彙》、《正字通》兩書,加以增訂,成書於康熙五十五年(1716),為中國古代收字最多的一部字典。由於它是奉康熙皇帝之旨編纂,並經康熙題名,因而變得神聖不可冒犯,為此還有不少人丟了性命。


乾隆時,江西有個叫王錫侯的讀書人。此人一生追求功名,三十八歲才中舉,而後屢試不第,無奈在家鄉瑞州從事著述。對於《康熙字典》,王錫侯作了深入研究,認為辭書收字太多,尋檢不便。於是他採用另一種編排方法,按字義把字「貫穿」起來,編成《字貫》一書。由於王錫侯的《字貫》避免了《康熙字典》中的一些缺點,故此書刊印後在南方各省廣為流傳。


不久,江西巡撫海成向乾隆皇帝遞折,說王錫侯譏訕並恣意刪改《康熙字典》,實屬妄為不法,應革去他的功名,進行審訊。乾隆親自查閱了《字貫》一書,發現《凡例》中竟然直書孔子及康熙、雍正、乾隆三位皇帝之名,毫無避諱之意。乾隆當即火冒三丈,斷定王錫侯「大逆不法」,下令急速查處。同時,他還指斥想藉此事撈油水的江西巡撫海成「既辦此事,豈有原書竟未寓目,率憑庸陋幕友隨意粘簽、不復親自檢閱之理?」責罵海成「實屬天良盡昧」,也應「嚴行申飭」。


《字貫》一案發於乾隆四十二年(1777)十月,經過三個多月查證審理,於年底結案如下:王錫侯,妄為著述,不避聖諱,實屬大逆不法,依大清律斬決。王錫侯受誅時年六十有五。

王錫侯之子王霖、王沛及孫子王蘭飛、王海飛、王牡飛、王雲飛俱於秋後處決。

原江西巡撫海成,從寬為斬監候,亦在秋後處決。

原江西布政使周克開、按察使馮廷丞均閱看《字貫》一書,不能檢出悖逆重情,著革職,交刑部治罪。

兩江總督高晉,失察《字貫》狂著書籍,照例降職留用。


實際上,《康熙字典》確實存在一些錯謬,諸如:它雖徵引了不少書籍,可有的書名、篇名錯誤或妄改,有的引文脫落,有的刪節失當,甚至有斷句錯誤;再如它拘泥於古代原有的訓詁,在解釋字義時往往不夠確切或者失於簡略。

發生在《康熙字典》背後的這場悲劇,揭示了清初統治者借大興文字獄來鞏固其封建專制統治的罪惡和殘忍。至今思來仍令人髮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