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氪獨家|京東零售開啟5年來最大組織變革:取消事業群制,全面打通自營與POP

36氪 發佈 2024-01-15T03:20:46.075022+00:00

36氪獨家獲悉,在4月9日的經營管理會上,京東零售確立了最新的組織架構變革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內容:取消事業群制,變為事業部制,原事業群負責人將擔任事業部負責人;

一場5年來最大的組織變革正在京東零售內部拉開。

36氪獨家獲悉,在4月9日的經營管理會上,京東零售確立了最新的組織架構變革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取消事業群制,變為事業部制,原事業群負責人將擔任事業部負責人;

原事業群統管下的各事業部,將按照細分品類拆分為具體的經營單元,給予品類負責人更多的決策自主權,也包括人事任免等權利;

此外,拆分後的經營單元內,將不再區分POP和自營,二者全面打通,由統一的品類負責人管理,進一步實現流量「平權」。

這是繼2018年,將事業部升級為事業群制後,京東零售5年來最大的組織架構調整,也是自涉足POP業務以來,京東內部第一次打通自營和POP,真正的實現一盤貨。

據36氪了解,此次調整主要涉及京東零售的經營業務部門,中台以及各職能部門將不參與其中,此外,也不涉及人員優化。

據知情人士透露,這場由劉強東親自主持的高管會,保密程度極高,僅有包括京東集團、京東零售等核心高管參與。這場組織變革從去年底劉強東重回業務一線就開始醞釀,並在今年一季度被密集討論,最終於上周末正式落地。

「從昨天開始,京東的HR已密集與各京東零售副總裁溝通變革事宜,預計很快就會調整完畢」,上述知情人士告訴36氪。

現階段,京東零售旗下共包括家電家居、3C數碼、大商超、生活服務、大時尚等5大事業群,以及同城零售和企業業務等多個獨立事業部。此次變革後,5大事業群負責人將統一變更為事業部負責人,繼續向京東零售CEO辛利軍匯報,各業務單元負責人將向事業部負責人匯報。

重歸事業部制背後,是管理層級的精簡。有內部人士透露,調整完成後,京東零售普通員工與CEO的匯報層級最多只有3級--原先組織架構為事業群-事業部-細分業務部-商品組-普通員工,現在變成事業部-細分業務單元-普通員工,這將有效提高組織效率,激發組織活力。

這場巨大的組織變革,也是京東幾年來一直推崇的「Big Boss 」機制的延續,它由劉強東在2019年提出。其核心理念是,將每一個細小業務單元都視為一個經營實體,每一個實體管理者都是一個真正的Boss,把經營決策權交給離客戶最近、最了解市場需求的人,提升業務部門對客戶和市場的反應速度,提高作戰效能。

Big Boss最早於2020年在京東物流試點。此次京東零售的組織變革,將是 Big Boss 在京東內部大規模推行的開始。而據36氪了解,京東零售外,京東物流對應的組織調整也將很快落地。

拋卻對組織活力的激發,在內部人士看來,這一調整也有助於中層幹部的培養,培養一批「少將團長」,完善人才梯隊建設。

2018年初,長久來實行事業部制的京東零售,將七大事業部升級為三大事業群。劉強東在當年的內部信中強調,「希望能最大程度的提升資源使用效率,使相關聯的業務產生協同效應」,這也是京東後來推行中台制度的雛形。那一年,京東的員工數首次超過了15萬人,交易額也在12年間增長了九萬倍。

在大中台、小前台的組織機制中,作為前台的一線業務會更敏捷,更快速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中台將集合整個集團的運營數據能力、產品技術能力,對各前台業務形成強力支撐。

中台戰略幫助京東度過了2018年的組織危機,實現了連續3年的高速增長。但5年過去了,伴隨組織的龐大和臃腫,繼續依靠中台推動業務增長,已不再適應當下的競爭態勢,這也是京東選擇回歸事業部制,壓縮組織層級的重要原因。

從去年9月開始,京東對中台的削弱就已經開始。一個表現是,生態業務中心技術團隊被合併到了由中台體系中。

一位知情人士透露,「這是為了將中台打薄,避免重複造輪子的現象」。巔峰時期,京東零售的中台體系曾接近萬人,但如今這一人數已大幅縮減。

年報顯示,截至2022年底,京東集團的的總員工數已超過54萬(5年時間,翻了近4倍),是員工數量最多的民營企業,如此龐大的團隊規模,對組織管理和效率都提出了巨大的考驗。

「去中台化」是最近2年,各大網際網路巨頭組織變革的重點。3月底,阿里宣布將旗下6大子業務獨立,實行CEO負責制,自負盈虧。這與京東此次的調整頗為相似,但其終極目的都是為了釋放組織活力,以更靈活高效的組織方式應對競爭環境。

相比「去中台化」,將自營與POP打通可能是此次最讓人驚喜的調整,這將徹底改變京東零售的平台生態。

京東涉足POP業務的初心,是想通過豐富商品供給,滿足用戶的長尾需求。但長期以來,京東自營采銷擁有著較強話語權,他們會利用流量坑位、營銷工具等與供應商議價,換得供應商的貨源、毛利、返點、帳期和市場預算的傾斜。為了沖高GMV或者利潤,很多時候采銷會選擇客單價或者毛利更高的商品上架。

但它的負面影響也顯而易見,如京東商品豐富度的提升,以及流量的市場化競價,更重要的是阻礙了開放生態的建設。「相同的坑位給到自營商品,GMV轉化就是比三方商品高」,一位京東采銷人員曾告訴36氪,這使得內部的改變意願非常艱難。

2022年年底,劉強東在京東經營管理培訓會上,反覆強調要回歸零售的核心,重拾低價,這背後的關鍵正是推動自營與POP的充分競爭,盤活商品盤和流量。此次調整將真正實現這一目的·

內部會上曾有高層提問,自營與 POP 兩者的定位到底是怎樣的?劉強東直言,自營和 POP 就是競爭關係,不要區分自營和 POP,只在乎消費者滿不滿意,「一定要把我們的生態做起來,這是最重要的。」

一位京東中層對此拍手叫好。「兩大業態劃歸一起,沒有誰更有話語權,彼此為了一個目標努力,積極性會更高」。另一位內部人士則表示,「調整將使得采銷團隊不再躺在功勞簿上,而是要充分的跑市場,內部的競爭會更加激烈」。

打通自營與POP更顯性的影響在於,會讓京東的「低價」策略執行的更加順暢。

為了實現「低價」,在近期的內部會上,劉強東反覆強調「誰能做到低價,就給誰一定的流量傾斜」。

久謙諮詢3月中旬的統計數據顯示,在京東百億補貼超幾千個SKU中,POP商家的占比達到了65%。「相比自營,POP能給到的讓利空間更大,過去幾個月,內部也在不斷上調POP的流量權重」,一位京東家電賣家告訴36氪。

多位內部人士透露,重回台前的劉強東對戰略部署的過問頻率已明顯高於過去兩年。無論是 2016 年還是 2019 年,劉強東 「回歸」 後的重點都是讓京東回歸到以零售為核心的主航道,調整優化業務和組織,這次也不例外。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