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超級語文課》酈波:不要給自己設立教學的「天花板」

廣電視界 發佈 2024-01-15T15:16:13.491919+00:00

一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在山東衛視推出的大語文公開課節目《超級語文課》中提到的:「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目標是母語習得,藉助母語習得的能力,讓學生觀察世界,樹立基礎的對世界、對人生、對自我的認識。」


有人說,「大語文時代」是提升國人對於中華文化深度認知的時代,是用中華文化修身的時代,是中華民族更有凝聚力的時代。


在這樣的時代,語文教學不應該拘泥於課本知識點的圈定與分數的考核,而是應該更加注重「素養本位」,培養學生「語言構建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鑑賞與創造、文化傳承與理解」等綜合素養。


一如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酈波在山東衛視推出的大語文公開課節目《超級語文課》中提到的:「語文教學的第一個目標是母語習得,藉助母語習得的能力,讓學生觀察世界,樹立基礎的對世界、對人生、對自我的認識。」


去年,這檔深耕語文教育的節目在網絡上引發了熱烈的討論。該節目不僅展現了大語文教育的全新風貌,更刷新了大眾對於語文課的傳統認知,最終獲評總局2022年第三季度廣播電視創新創優節目。



而今,《超級語文課》第二季歸來,更是從內容到理念完成了全面升級,在各平台火爆傳播。以此為契機,我們有幸與節目的「課評員」酈波教授展開對話,從大語文的定義、大語文的教育理念等問題入手,探尋語文教育的本質。

探究語文教育的本質

不可否認,「大語文」三個字,距離我們的生活正在越來越近。


隨著「雙減」政策的實施,國人對於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逐漸加深,「大語文時代」來臨,強調綜合運用能力的「大語文」概念越來越多的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一方面,「得語文者得天下」的呼聲越來越高;另一方面,語文課教學改革對老師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作為國內首檔大語文公開課節目《超級語文課》最大的創新莫過於刷新了觀眾對於語文課堂的傳統認知。節目旨在帶領觀眾一窺當下大語文教育的全新風貌,用新視角重構經典課堂,為優秀的語文老師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展示舞台。節目中,老師們運用畢生所學,呈現了豐富多彩且生動有趣的課堂,生動詮釋了「大語文」的文化內涵


然而,作為普通觀眾,究竟應該如何正確地理解「大語文」?在採訪中,酈波針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在他看來,想要解讀這個名詞,首先要解讀什麼叫「語文」


「從教育學的角度來說,語文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現代漢語詞典對其的解釋是「語言和文字」,又稱「語言和文學」,而新華字典里多出了一項,即「語言和文章」。然而,這些工具書其實都沒有把語文作為一個學科名詞來解讀,詞函和詞源並沒有收編做足,對語文教育的問題更是幾乎沒有涉及。」


作為一個大學的學者,酈波理解的語文是一個國家的母語語言和母語文字的學習,是成長最重要的基礎和積澱,而語文的責任是讓我們的中國孩子先學會做中國人。他認為的大語文治學體系,其實有六個文,即被稱作個案或點的文字與文物,從點到線的文學與文史、從線到面的文化與文明,這也就是所謂的「六文體系」,即「大語文體系」


「大語文從語言文字到語言文字、文物到文學、文史到文化、文明,其實是無所不包的,這也就是我們需要進行大語文教學的原因。我們正處於一個民族復興的偉大時代里,只有用大語文的教學概念,才能徹底地激發我們為民族培養下一代人才的情懷和責任。


在酈波看來,不管是小語文還是大語文,語文教育最本質的東西無非三層:一是母語語言感知能力的獲得,二是母語思維能力的培養,三是審美能力和價值觀的提升


「『引溪流入海,助草木生根,雲水開庭院,滄溟在語文。』這是我寫過的一首關於教育本質的詩,我在《超級語文課》里也經常講,語文的本質和教育的本質相同,道理亦是相通的。


所謂「母語語言感知能力」, 酈波站在語言學的角度上分析,每個人的身體裡都蘊藏著母語文化的基因,像是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這種中國傳統的「小學」學科,最終牽扯的都是我們的母語漢語。然而,喚醒這種感知能力需要一個過程,因此,教育的引導至關重要,與其說這是一種文化上的共鳴,不如說是喚醒遺傳基因的一種方式


所以我個人非常贊同在中小學教育里引入傳統的音韻學、訓詁學、文字學的內容,當然,我們未必叫它『某某學』,而是將它放在一個孩子們可以接受的維度,我覺得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


此次,在《超級語文課》第二季的講台上,就有不少老師選擇從這個角度出發進行課程設計。其中,來自江蘇省天一中學的唐纓老師就帶來了一堂別開生面的「音韻課」,他講解的《聲聲慢》摒棄了套路化的教學模式帶領學生「識繁用簡」, 感悟《聲聲慢》的音韻美,通過朗讀完成自我研習,獲得了課評員的一直讚揚。


「唐纓老師選擇用音韻的角度進行古詩詞講解,包括一直到決賽,他的課程都貫穿了他喜愛吳語研究的特點,我們聽上去感覺難度很大,但實際發現孩子的接受程度都很高。這正是我所說的,每一個中國孩子骨子裡都有著對於母語漢語天然的親近感,關鍵在於如何去喚醒它。


最好的教育方式是「教學相長」


「要做到因材施教,有教無類,『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要引導學生追求進步,見賢思齊,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要塑造品格高尚,全面發展的人才,『人人學為君子,實現天下歸仁』。


這是《超級語文課》第二季對於「一堂好的語文課」給出的解釋,在「大語文時代」,好的語文課和好的語文老師相輔相成,一堂好的語文課絕不能是乏味的,要以高引高、以敏導敏,讓千千萬萬個語文教育工作者也能從中獲得養分。對此,酈波表示,所謂的教育最好方式,莫過於「共同成長」


「論語第一句話就是『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講的是什麼?成長,這是儒家教育的終極本質。


酈波看來,孔夫子之所以偉大,能成為「萬世師表」,正是因為他深刻洞悉了華夏文明中教育最深刻的本質,即「教學相長」。只要能守住這個根本,在現實的技術層面,老師的教學方法根據個人風格有所偏好,是不會有太大問題的。相反,如果固步自封,總覺得自己是一切的主宰,其實就把自己的天花板給設定了。


「一旦天花板設定了就很難打破,所以一定要有『教學相長』的概念。我經常跟我的學生說,我教給你們的遠不如你們教給我的多,因為我只有一個人,而你們有那麼多人,在教學的過程中跟我互動、給我啟發。什麼叫成年人?成年人就是兩頭不長,中間橫著長的人,在現實中或許已經蒙塵許久了,而孩子是兩頭在長的人,也是最接近真理、清澈和美的本質的人,有時候,他的一兩句話反而會點醒你。」


英雄所見略同,酈波的「教學相長」在本季的《超級語文課》中也有所體現。其中,來自牡丹江市教育教學研究院的趙昭老師將自己的教學風格形容為「奇諧流美,文韻飛揚」,將教課總結歸納為理論體系。他認為好的語文課應該先把語文課講得像語文課,完成基本的教學任務,抓住語文的主旨,讓這節課具有應該有的意義價值,對老師和學生雙方都有收穫。


此次,他帶來的《月光曲》經過一個月的精心設計,帶來5層反轉,其真與假的辯證法精彩絕倫,甚至將主題升華為「不要因為與眾不同而羞愧」,架構設計巧妙,卻又和文本完美貼合,受到了在場課評員的一致讚嘆。談起這位獨具匠心的老師,酈波直言趙昭老師是自己心目中的無冕之王


「對於老師來說,課程構建,也就是所謂的課程設計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大家面對的經典文本都是相同的,但個人的設計卻不同,而水平的差異往往就體現在這裡。作為資深老師,我們每個人都上過無數公開課,你是不是在吃老本,行家伸伸手,便知有沒有


在這個層面上說,趙昭老師的構課能力在我見過的語文老師里是無與倫比的,他每一次嶄新的設計都能讓你感受到他投入的心血和努力,我認為這是一種極強的天賦,當然他也非常努力。這實際上就是一種「教學相長」,作為老師,想要獲得成長,一定要把每一次課都當成全新的投入。


從這一點出發,酈波認為,老師在課程教學中還應該注意「取捨平衡」。因為語文課往往是量化的,它首先是一節課,在這一節課里需要達成相應的教學目標,而語文教學又是一個長期的任務,那麼這實際上就是一個短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的問題。因此,老師在一堂語文課里首先要有所取捨,然後再考慮通過長期薰陶獲得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共同成長。


「其實,語文教材已經幫我們設計好了一堂課的很多的內容,比如完成字詞句的教學、完成修辭手法,甚至包括一些小說、散文的創作手法,老師的課程設計一定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同樣,作為課堂的主導,在內容上要如何取捨,也在考驗著老師本身。所以,老師的教學方法理應是百花齊放的,不一定每堂課都要組織學生討論或遵循其他固定的模式。


所謂的形式,就是把握本質之後的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你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如何與學生互動?如何讓學生更好地表達?都看實際情況而定,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為了討論而討論、不要為了表演而表演,而是真正服務於課堂、服務於學生,以『到達』作為教學的根本宗旨。


「語文啟蒙」乃大勢所趨


很多人對於酈波的最初印象都是《百家講壇》《中國詩詞大會》等傳統文化節目的「網紅教授」,但實際上,近年來,他一直致力於語文啟蒙教育。他曾沉潛多年,編寫出了一套與統編本語文教科書配套的拓展課程《酈波語文啟蒙課》,意圖從源頭上激發孩子對語文學習的興趣,而他兩度作為課評員參加《超級語文課》,亦與語文啟蒙教育息息相關


酈波告訴記者,他之所以「一定」要做語文啟蒙教育,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過程中,母語的教學都應該是放在第一位的,這關係到一個民族的民族性以及長期的發展戰略。如今,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升,語文教育重新受到重視,有「啟蒙」的必要;


第二是技術原因,像是語文教育的本質——母語語言感知能力的獲得和母語思維能力的培養,都涉及到語文教育的啟蒙,它具有現實操作意義上的啟蒙價值,所以才稱之為「語文啟蒙」。語文教育一定要緊跟時代步伐,把握住最根本的東西,做到與時俱進。我們的年輕一代,應該有著強烈的民族文化自信,同時又有著「看世界」的博大胸懷,我覺得這是教育的希望和目的所在。」


在這個層面上說,《超級語文課》的理念與酈波不謀而合。作為山東衛視落實「兩創」的重要文化窗口,節目不僅是對教學方式的剖析,更是對大語文時代教育理念的探索和對推進文化自信自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力踐行。正所謂「共襄盛舉,與有榮焉」,如此的「同頻共振」,亦是不可多得。


「我很慶幸來到這個節目,作為一名關注中小學語文教育,以及身體力行的推進語文啟蒙教育的大學語文老師,能夠有這樣的一個機會、這樣的一個平台,去實現我的理想,並與我的追求剛好一致,真的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宇宙的終極規律只有兩個,一個是『雙增定律』,一個是『一切皆共振』,希望《超級語文課》能夠繼續做下去,成為語文教育的風向標,這是我最大的期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