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清淤泥 安亭老街建築和駁岸不「受傷」

新民網 發佈 2024-01-16T00:04:48.892285+00:00

圖說:工作人員在嘉定區安亭鎮老街河流安亭涇上清除河底淤泥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近日,在嘉定區安亭鎮老街河流安亭涇上,數條小型船隻來回穿梭,船上的人們正忙著用傳統人工罱泥方式清除河底淤泥。鎮相關部門表示,此舉是為了沿街建築及駁岸免遭損毀。

圖說:工作人員在嘉定區安亭鎮老街河流安亭涇上清除河底淤泥 採訪對象供圖(下同)

近日,在嘉定區安亭鎮老街河流安亭涇上,數條小型船隻來回穿梭,船上的人們正忙著用傳統人工罱泥方式清除河底淤泥。鎮相關部門表示,此舉是為了沿街建築及駁岸免遭損毀。

安亭涇歷史悠久,全長近1000米,呈南北向貫穿安亭老街。多年來,安亭老街不斷改造,沿河兩岸依然保留了原有塔、寺、橋、河、街江南建築風格,以菩提寺、永安塔、嚴泗橋等為中心,商鋪林立,青磚黛瓦,富有明清時代氣息。

據安亭鎮文旅公司老街辦公室主任殷榮興介紹,為保證安亭涇的水質乾淨,當地政府對該河每3年進行一次河底清淤。過去,清除淤泥一般採用河水抽乾或挖泥船施工,但這兩種方式均不同程度令沿街建築、橋樑「傷筋動骨」。尤其沿河駁岸都用石塊壘成,加之兩側樹木根須深至石縫數十米,一旦大型機械如挖泥船操作,容易造成與橋、駁岸的碰撞,同時因機械振動過大導致駁岸損毀或坍塌,「今年,我們首次採用傳統人工罱泥法清除河底淤泥,雖然工期長,困難多,但能夠最大限度地保證沿街建築及駁岸免遭損毀,是非常值得的。」

「兩竹分手握,力與河底爭。吳田要培壅,河泥糞可成。罱如蜆殼閉,張吐船隨盈。」這是清代詩人錢載的《罱泥詩》。罱泥,是過去一項河泥肥田的重要農活,俗稱「夏天一船泥,肥料一草塘;冬里一船泥,秋里幾擔糧」。

記者在現場看到,河面上幾條船隻依次排開,每條船上有2名壯漢各站前後,他們不斷來回,彎腰,將工具插入河底,把淤泥夾住拉出水面,倒入船艙。不多久,船艙里就裝滿了淤泥。一位姓徐的師傅告訴記者,他與另一位搭檔每天要罱9船左右,平均每小時一船。罱泥是吃力活,每網淤泥重達幾十斤,一天下來累得腰酸胳膊痛。

徐師傅見記者對罱泥工具好奇,繼續介紹:這個叫罱子,河蚌型,網兜是自織的,罱篙也是用毛竹火熏並折彎成S形的,採用的是火鉗夾原理,頭尾夾緊就起到張合功能,將河底淤泥夾於網兜後就能提出水面了。

新民晚報記者 陳浩 特約通訊員 劉必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