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學堂》(中英雙語)2023年春季號目錄

貴陽孔學堂 發佈 2024-01-16T03:21:25.652507+00:00

源流關係視域與概念、理路、方法:關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以《關學源流》為中心的學術述評。摘要:基於「軸心期」概念的批評性反思,本文作者認為,中國的「軸心時代」是西周,而不是所謂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春秋戰國時代。

2023年第1期 春季號

目 錄

「兩創」研究主持人:郭齊勇

● 中國的「軸心文明」及其突破 / 董 平

● 儒家的「創造性轉化」與「轉換性創造」——以林毓生與李澤厚中國式現代化為考察中心

/ 劉悅笛

先秦儒學研究

● 從「仁者安仁」到「仁以為己任」:儒家仁學從孔子到曾子的演進/曾振宇

● 秩序與渾沌的居間性平衡:論莊子的秩序形上學/陳 贇

宋明理學研究

● 王船山實踐觀的湖湘學溯源 / 馮 琳

陽明研究

● 王陽明的良知天道同構論 / 傅錫洪

學術論衡

● 論儒家「功夫哲學」與西方「實踐哲學」/黃玉順

● 源流關係視域與概念、理路、方法:關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以《關學源流》為中心的學術述評

/ 趙馥潔 李東升

2023年第1期 春季號

摘 要

>>>>

「兩創」研究

中國的「軸心文明」及其突破

董 平

摘要:基於「軸心期」概念的批評性反思,本文作者認為,中國的「軸心時代」是西周(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0年),而不是所謂公元前800年—公元前200年的春秋戰國時代。西周的禮樂文明,確乎代表了自堯舜以來某種積古流傳之價值體系的制度性顯化。西周解體之後,中國文化經歷了思想上與制度上的多重突破,至公元前2世紀中葉的漢武帝時代,方始重置了時代思想與西周「軸心文明」的相互關係。經過「後軸心時代」思想與制度之多重突破,儒學終究凸現為古代社會公開的政治意識形態,成為「軸心文明」價值的堅守者與看護者,也因此而成為現實政治的監督者與批判者。正是在儒學展開其自身的歷史綿延之中,中國文化的主體性遂得以清晰顯現,並為其築就了獨特的「價值屏障」。

關鍵詞:雅斯貝爾斯 軸心期 軸心文明 西周 禮樂文明

作者董平,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

儒家的「創造性轉化」與「轉換性創造」——以林毓生與李澤厚中國式現代化為考察中心

劉悅笛

摘要:林毓生的「創造性轉化」與李澤厚的「轉換性創造」,提供的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不同導向性方案,同時也是儒家得以「創化」與「轉創」的現實路徑。「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儒家的現代性轉型,林毓生所要「轉化」的乃是儒家人文主義,李澤厚所要「轉換」的則是中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以西方自由思想為比照,林毓生將「仁」從「禮」中剝離出來,而且把「仁」置於「禮」之先,再與「天賦人權」觀念接通起來,從而試圖在「儒家道德理想主義」與「西方自由人文主義」之間實現新的整合。李澤厚描述出「仁」本生於「禮」而後主宰「禮」的歷史轉變,又在公德與私德區分的現代意義上,主張「禮」「仁」分疏以區別於二者合一抑或對抗。據此,李澤厚以「西體中用」的方式,力求探索出「儒家宗教性道德」與「現代社會性道德」之間新的融合。當代儒家所在尋找的恰是「儒家性的現代化」之路與「現代性的儒家化」之道,「中國式現代化」要實現對傳統的從「創造性轉化」到「轉換性創造」之轉變。

關鍵詞:創造性轉化 西體中用 仁居禮先 釋禮歸仁 情理結構

作者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

先秦儒學研究

從「仁者安仁」到「仁以為己任」:儒家仁學從孔子到曾子的演進

曾振宇

摘要: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說性。在人類用語言建構的意義世界中,「目之」與「默識」蘊含直覺體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認識無法達到對本體的觀念性把握,直覺體悟和信仰是接近本體的有效路徑。仁內在於人性,具有先在性,仁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內在普遍本質。從「安仁」「樂仁」「愛人」等觀念分析,孔子仁論不屬於認識論層面的概念,也不僅僅是道德論層面的概念,實際上應該將其視為審美境界的概念。孔子仁學重心不在於從認識論維度界說「仁是什麼」,也不單純在道德層面表述「應該」,而是更多地關注身心合一。這種審美境界的仁學,對外在客觀必然性已有所超越,其中蘊含自由與自由意志色彩。弟子曾子從兩個層面深化孔子仁學:其一,從氣論論證「人性仁」;其二,從工夫論視域詮釋仁,將仁學「下貫」於經驗世界劈柴挑水生活之中,形而上的仁學切切實實顯現為世俗個體生命的學問。工夫論、心性本體論和政治哲學塑造了儒學內在基本架構。這一基本架構的鑄造,曾子、孟子和荀子各領風騷。

關鍵詞:孔子 曾子 仁 人性 工夫論

作者曾振宇,曾子研究院、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秩序與渾沌的居間性平衡:論莊子的秩序形上學

陳 贇

摘要:秩序之思的一個合理出發點是原初秩序經驗,其核心是人與宇宙的相參互構、渾然一體,它在《莊子》哲學中被符號化為「渾沌」。渾沌之死是原初秩序經驗分化的符號化表達,包括兩個層次:其一,渾沌1(原初秩序經驗)分化為秩序與渾沌2,其含義是人類通過語言及其邏輯對萬物命名、分類、編碼從而創建秩序,凡是不能被語言編碼的存在就被視為渾沌2,後者意味著雜亂、混雜與失序。渾沌2與秩序相對待,而作為原初秩序經驗的渾沌1則超越了這種對待,並且是對待雙方的共同本源。其二,秩序的根據與秩序的開端的分離,「道術將為天下裂」的核心是秩序創建僅僅著眼於根據而遺忘了開端,失去了與原初秩序背景(渾沌)的關聯,由此而帶來了深層的失序問題。克服之道在於回歸渾沌,如果說老聃之學的本質是回歸於渾然未分的渾沌1,但卻加劇了渾沌1與秩序的結構性緊張,那麼,莊子的秩序哲學則立足於秩序的現實分化,在分化前提下達成秩序與渾沌2之間的動態平衡,並將這一平衡確立在與作為背景的原初秩序經驗(渾沌1)的連接上。這一秩序形上學以安性命之情為依歸,在「治出於二」的秩序格局下,構建指向「全人」的秩序理想。

關鍵詞:原初秩序經驗 治出於二 人與宇宙 兩種渾沌 全人

作者陳贇,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暨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

宋明理學研究

王船山實踐觀的湖湘學溯源

馮 琳

摘要:有別於以「理」為宇宙本體的理學和以「心」為本體的心學,湖湘學派提出了以「性」為本的哲學體系。「性」具萬理,與「太極」名雖相異,實指相同。形上與形下是一體不分的,形上之道只能從形下之器中探尋,湖湘學派形成了「道不離形」「得其體必得其用」的哲學思想,並被明末清初的大儒王船山所繼承和發揚。船山將湖湘哲學的「道不離形」發展為「道不離器」「天下唯器」,否定了脫離具體事物和具體實踐而存在的先驗之道。建立在「道不離形」基礎上的湖湘學派實踐觀有四個方面的特色,即「學貴力行」「致知力行互相發」「聖門實學,循循有序」「當以實事自律」,船山的實踐觀在這些方面皆有繼承和創穫。通過對王船山實踐觀的湖湘學溯源,我們可以進一步了解湖湘學派的實學特色及其思想承繼。

關鍵詞:王船山 湖湘學派 實踐觀

作者馮琳,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人文編輯部編審。

>>>>

陽明研究

王陽明的良知天道同構論

傅錫洪

摘要:單純從善惡的準則和好善惡惡的能力的角度,不足以揭示出王陽明所說良知的完整內涵,因為這只是注意到了良知的功能職責,而未注意到其運作方式。而無論功能職責,還是運作方式,陽明都是在良知與天道具有同構關係的框架中來談論的。這一同構關係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萬物先行地內在於良知之中,就像萬物內在於天道之中一樣,妥善安頓萬物構成了良知的根本功能、固有職責;另一方面,萬物雖然內在於良知,但又不構成對良知作用的阻礙,一如不構成對天道的阻礙一樣,良知本可自然應對不同事務而不必刻意、執著。透過良知與天道的同構關係,我們不僅可以對良知有更全面和深入的理解,而且可以明白陽明對私慾產生的根源的理解,即私慾主要根源於人對生與作為的習染,以至於使生與死、作與息等原本平衡的因素失衡。

關鍵詞:良知 天道 感應 自然 私慾

作者傅錫洪,中山大學博雅學院副教授。

>>>>

學術論衡

論儒家「功夫哲學」與西方「實踐哲學」

黃玉順

摘要:「功夫哲學」涉及三個方面的重要問題:第一,「功夫」概念的共時性內涵與中西哲學的關係問題。《大學》的「八目」——「格致誠正修齊治平」,其實都是功夫問題。儒家的功夫論,大致可以對應於西方的實踐哲學。第二,「功夫」概念的歷時性轉換與儒家哲學的古今之變問題。要使「修齊治平」的邏輯能夠在現代社會中得以成立,必須進行主體的現代轉換:齊家就是公民做到現代核心家庭的和睦,治國就是公民以某種方式行使國家治理的政治主權,平天下就是公民以某種方式參與到世界事務之中去。因此,「格致誠正」修身功夫的標準,就不能是精英的訴求,而只能是合格的公民人格的養成。第三,功夫哲學及實踐哲學與形上學的關係問題。在宋明理學中,形上本體論與功夫論之間是奠基關係。同理,西方傳統的實踐哲學也有其形上學的基礎。至於要使實踐哲學或功夫哲學成為真正的「第一哲學」,唯有使「實踐」和「功夫」觀念成為一個「前存在者」及「前主體性」的觀念。

關鍵詞:儒家 功夫哲學 實踐哲學

作者黃玉順,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源流關係視域與概念、理路、方法:關學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以《關學源流》為中心的學術述評

趙馥潔 李東升

摘要:由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出版、林樂昌主編的《關學源流》,是一部重新探尋研究理路的關學史著作。該書針對學術界先後流行的宋亡後關學「衰熄不存」論和關學歷經宋金元明清「傳續不絕」論,提出關學史是「有絕有續」的演變過程,從而梳理了一條新的關學歷史縱向演變脈絡;針對晚明馮從吾在界定「關學」時將其歸結為「關中理學」,混淆了關中地域內作為理學分支的關學學派與理學多分支整體,提出以張載之學的豐富內容為關學之源,以此源頭的完整內容作為研判後世關學傳承的基準,從而確立了一種新的關中理學橫向結構關係。《關學源流》的創穫集中體現為,以「關學」概念的再論證為支點,運用以「兩原」「兩基」為特色的方法,上下縱觀,左右橫論,為關學史研究建構了完整的新理路。

關鍵詞:張載 馮從吾 關學史 《關學源流》 研究新理路

作者趙馥潔,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資深教授,兼任陝西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名譽主席;李東升,陝西師範大學哲學學院在讀博士生。

《孔學堂》(中國思想文化評論)

中英雙語對譯研究、弘揚、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學術雜誌(季刊)

CSSCI擴展版來源期刊

人大複印報刊資料重要來源期刊

國內統一刊號:CN 52-5035/C

國際標準刊號:ISSN 2095-8536

國內郵發代號:66-90

國際發行代號:C9172

賜稿郵箱:gzkxtzz@163.com

聯繫電話:0851-86408734

地址:貴州省貴陽市烏當區大坡路26號 孔學堂雜誌社(550018)/貴陽市花溪區孔學堂中華文化國際研修園1號樓(550025)

立足當代 弘揚中華文化

面向世界 對話多元文明

孔學堂雜誌社

孔學堂書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