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代人締造半部古建史,創造中國五分之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傳奇家族

扭蛋超人 發佈 2024-01-19T07:29:14.030453+00:00

清朝二百餘年間,雷氏家族八代人先後供職於皇家建築設計機構樣式房,主持設計建造了圓明園、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等一系列皇家建築,因其優良的品質及良好的口碑,在業內享有「樣式雷」的美譽,我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都出自這個傳奇家族,那麼「樣式雷」因何能享有如此盛名呢?

清朝二百餘年間,雷氏家族八代人先後供職於皇家建築設計機構樣式房,主持設計建造了圓明園、頤和園、天壇、承德避暑山莊等一系列皇家建築,因其優良的品質及良好的口碑,在業內享有「樣式雷」的美譽,我國五分之一的世界文化遺產都出自這個傳奇家族,那麼「樣式雷」因何能享有如此盛名呢?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樣式雷」的傳奇歷史。

家族歷史

雷氏自古就是江西的名門望族,自元朝以來便是耕讀傳家的書香門第,明朝末年天下大亂,雷玉成舉家逃往南京,人生在世福禍相依,遷往南京後雷玉成無地可耕,只好帶著兒子當起了木工藝人,經過數十年的勤奮鑽研,到了康熙年間雷氏的技藝在當地已頗負盛名。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朝廷在全國範圍內徵召能工巧匠修繕紫禁城,雷玉成的孫子雷發達憑藉過硬的本領踏上了北漂之旅,很快就憑藉精湛的技藝在工匠中脫穎而出,成為營造所長班,那時紫禁城裡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上有魯班,下有長班。能夠與祖師爺相提並論,足見其技藝之高超,但讓「樣式雷」聲名鵲起的卻是雷發達之子雷金玉,雷發達去世後雷金玉接任營造所長班的職務,帶領全家投充八旗成為包衣,自此雷金玉憑藉一流的技藝及二流的身份成為可堪皇帝信賴之人,雷氏家族的榮耀就此開始。

技藝精湛

康熙年間朝廷重修太和殿,工程接近尾聲時康熙皇帝率文武百官前來參觀木料上樑,在這緊要關頭木料卻合不上榫,在場的工部官員心急如焚,雷金玉自告奮勇爬上房梁,用斧頭修正了合榫的位置,木料平穩的落在橫樑之上,雷金玉憑藉爐火純青的技藝被康熙皇帝「賜內務府七品官,食七品俸」,將簡單的事情做到極致,能常人所不能,這便是雷金玉的「工匠精神」。

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後,有意建造一處皇家園林與官員在輕鬆的氛圍下探討治國之道,於是下令修建暢春園,設計師正是早已執掌樣式房的雷金玉,雷金玉精湛的技藝在暢春園中隨處可見,無論是大門的設計,還是走廊的寓意,乃至室內空氣流動的處理,無不得到康熙皇帝的讚賞。

中國古代建築的空曠廳堂中,常以碧紗櫥、花罩欄軒、屏風、博古架等分隔出大小不一的空間供生活起居之用,許多人認為古代的空間劃分過於死板,而現代的空間流通是借鑑了外國的建築理念,但「樣式雷」圖樣上畫的清清楚楚,暢春園、圓明園、頤和園的設計都體現出了空間流通的理念,這樣的處理方式既能滿足功能性的需求,又給人以審美的享受。

推陳出新

雍正皇帝繼位後視圓明園視為龍潛寶地,為彰顯其特殊地位特命雷金玉負責圓明園的擴建設計,自此拉開了「萬園之園」的序幕,圓明園的最大特色就是平地造園,將玉泉山的水源從西北角引入園中,與地下水匯合成湖泊,再將土石堆砌成崑崙山等山脈,構成「天傾西北,地陷東南」的格局,正好符合中國的地勢走向。

最著名的景觀當屬後來被乾隆皇帝命名的「圓明園四十景」,九州清晏、曲院風荷、長春仙館、武陵春色,亭台樓閣連接山川河流,宛如人間仙境。從不拘泥於過往成就,不斷推陳出新,這是圓明園體現出的「工匠精神」。

雷金玉年事已高,只為圓明園打下基礎便撒手人寰,雍正皇帝命內務府賞金百兩並安排沿途驛站護送雷金玉的靈柩回到家族發跡的起點南京,六夫人張氏懷抱出生僅三天的雷聲懲在工部門前跪地哭訴,為雷聲懲爭取到成年後重新執掌樣式房的資格。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慶祝太后六十大壽特命「樣式雷」負責清漪園的工程設計,最初方案是在園中心建造一座九層寶塔,但建造到第八層時風水師向乾隆皇帝報告說京城西北方向不適宜建造寶塔,乾隆皇帝只好下令拆除,可如何讓拆除之後的廢墟重煥生機呢?雷聲懲想到一個解決方案,仿照武漢黃鶴樓的樣式重建一座閣樓,這座閣樓便是如今頤和園的佛香閣,化腐朽為神奇並出奇制勝,這是頤和園體現出的「工匠精神」。

海納百川

乾隆初年大興土木,「樣式雷」更是聲名遠揚,雷聲懲的三個兒子雷家璽、雷家瑋、雷家瑞繼續扛起「樣式雷」的大旗,皇家園林中最璀璨的明珠就是雷氏三兄弟的傑作。

海晏堂是圓明園中最大的一處歐式景觀,以唐朝詩人鄭錫的「河清海晏,時和歲豐」命名,海晏堂主建築前的水池旁有十二生肖的獸首人身銅像呈八字形排列,每隔一個時辰銅像嘴中便會噴水,正午時分十二生肖同時噴水,十二股水流齊聲鳴響,被稱為「水力鍾」,海晏堂被乾隆皇帝賞賜給他的異域寵妃香妃。

雷氏三兄弟還為承德避暑山莊的擴建進行了詳細設計,其園林與寺廟完美結合的特色堪稱帝王園林的典範,設計方面承襲了「以人為美,融入自然」的傳統風格,帝王可在園中修身養性、處理政務,而園外則集天下名寺之精華,成為溝通漢、滿、蒙、藏等思想文化的樞紐,造就了承德避暑山莊「移縮天地在君懷」的獨特主旨,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時又能融匯外來文化,集天地之精於一爐,這是承德避暑山莊與海晏堂體現出的「工匠精神」。

搜集圖檔

「樣式雷」的掌舵人雷家璽突然辭世,享年六十一歲,其子雷景修年僅二十二歲,雷景修雖自幼跟隨雷家璽學藝,但雷家璽始終認為兒子無法勝任樣式房的工作,故臨終之前將樣式房託付給同伴郭九。

雷景修亦明白父親的用意,更加努力學習鑽研,直到二十八年後郭九去世時才憑藉高超的技藝重新執掌樣式房,不過此時的大清早已不復當年「康乾盛世」的繁華,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天國攻陷南京,大清國力江河日下,再也無法為工匠們提供施展才華的舞台。

雷景修雖然無法像祖輩那般用巧奪天工的技藝設計出輝煌的建築,卻也做出了不遜於先輩的偉大事業,他搜集了先輩為「三山五園」所做設計的全部圖檔,還特意購置了一處四合院用來存放這些珍貴資料,國運興衰本是常態,但文化與技藝不能因此斷絕,保留火種,重整山河待後生的意義也很重大,存亡繼絕,保存先輩的榮光,不讓後輩無根可尋,這是雷景修的「工匠精神」。

保留下來的珍貴圖檔僅國家圖書館就收藏了兩萬份之多,涉及的領域也極其廣泛,正立面、側立面、旋轉圖、等高線圖等,每個工程細節及結構尺寸都在圖檔中有詳細記載,以前有國外專家猜測:中國不需要設計圖紙,也不需要施工圖紙,只需要工匠們把經驗口耳相傳就可以了,而「樣式雷」圖檔證明中國古代的建築水平不輸任何國家,其精湛的技藝更是遠超歐洲。

2007年,「樣式雷」建築圖檔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五個世界記憶遺產項目,在我們為此感到驕傲與自豪的同時,也不能忘記做出巨大貢獻的「樣式雷」傳人雷景修。

製作燙樣

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藝術珍寶被洗劫一空,時間匆匆流逝,十幾年後慈禧太后回憶起年輕時在圓明園的美好時光,突然萌生重建圓明園的念頭,這個重擔便落到了雷思起和雷廷昌父子的肩上,時間非常緊促,重繪圖樣和製作燙樣只有一個月的時間,而施工的時間只有一年,於是「樣式雷」圖檔中出現很多「趕緊辦」、「趕緊燙樣」之類的字眼,父子二人找出雷景修收藏的圖樣,再與親王、大臣共同實地察看,連夜趕工將圖樣繪製出來呈給慈禧太后。

畫樣時先要確定中軸線,這就是所謂的「萬法不離中」,具體方法是在先以羅盤定出方位確定中軸線,再以野墩子在中線的終點作為標誌,由遠及近才能更好的規劃全局,接著畫出地盤樣圖,再畫出分定格局的細圖,最後是房屋、門窗等局部細節圖。

光有畫樣還不夠,還要製作燙樣,即三維模型,將紙板、木材等簡單的原料用剪刀、烙鐵等工具製作成小型的建築模型,既可以進行效果展示,也可以作為施工參考,非常直觀方便,所有的燙樣都可以拆卸,打開房頂就能看到裡面的樑柱結構,每個結構上都貼有標籤,標註著尺寸、材質材料、施工注意事項等。

「一家樣式雷,半部古建史」,流傳至今的燙樣基本都是慈禧太后重建圓明園時製作的,在實際施工之前,用匠心獨具的智慧製作出模型進行模擬施工,以確保萬無一失,這是雷思起、雷廷昌父子的「工匠精神」。

淡出歷史

大清國力衰微,慈禧太后重建圓明園的夢想自然也就落空了,晚清時期的「樣式雷」只能幹些零碎的修繕工作,雖然被朝廷賞賜了頂戴,但這個工匠世家再難尋回往日的榮光。

清朝滅亡後,「樣式雷」最後一任掌舵人雷獻彩徹底失業,家族後人為生計所迫,開始變賣家中的圖檔收藏,這可是曾經為皇家定製的圖樣,而且「樣式雷」聲名顯赫,這些圖檔在市面上十分搶手,並開始流往海外,幸虧朱啟鈐對此很感興趣,立即向文化基金會提出購買建議,文化基金會轉而委託北平圖書館進行收購。

1930年,雷家後人將大部分「樣式雷」圖檔以四千五百大洋的價格賣給北平圖書館,整整裝滿了十輛卡車,1964年,兩位雷家後人將剩餘的兩大包圖檔賣給北京市文物局,市領導開具了收據並請他們吃了一頓肉烙餅,曾經輝煌了二百餘年的建築世家「樣式雷」,隨著這頓肉烙餅淡出了歷史的視線。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