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的亭台樓榭

鴻源軒圖文廣告 發佈 2024-01-20T12:37:44.144457+00:00

君子亭 在府治後,今中山公園內。朱熹知漳時,建復軒,後有月台、隱室。復軒為圓形建築,屋頂覆以茅草,窗欞根據方位刻有卦象。

君子亭 在府治後,今中山公園內。朱熹知漳時,建復軒,後有月台、隱室。復軒為圓形建築,屋頂覆以茅草,窗欞根據方位刻有卦象。公務之餘,朱熹在此讀書。後廢。南宋嘉定初年,知州趙汝讜於復軒舊址建亭,扁曰「君子亭」,並在亭外鑿池築台。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知府韓擢填池。君子亭今不存。

九區亭 在府治前,南宋知州朱熹建,知州方來重修。「九區」指九州,泛指全中國。方來《九區亭》:「射堂後圃傍東隅,舊日文公畫九區。石上草廬刊易象,至今瞻仰後天圖。」九區亭今不存。

碧玉千峰亭 在芝山上,建於南宋。知州危稹建龍江書院,撤臨漳台,於原址建登高亭。知州方來認為「登高」犯學者東溪先生高登的名諱,便根據知州廖剛《題臨漳台》詩中的「碧玉千峰望眼開」一句,改名為碧玉千峰亭,並作《碧玉千峰》四首以勵學者。宋末,碧玉千峰亭毀於戰亂。

湖心亭 在東湖。宋時,湖畔有東湖亭、水閣亭,湖中有綠護亭、道院亭、夢月亭、茆亭、八角亭。湖光水色,十里荷花間亭榭棋布,是宋代官員士人遊覽的勝景。寶慶年間(1225~1227年),知州方淙將諸亭修繕一新。明正德《大明漳州府志》載知州趙以夫《湖心亭》:「愛東湖六月,十里香風,翠蓋湖平。誤入紅雲里,似當年太乙,故故尋盟。恍然坐我蓬島,分得一襟冰。漸轉午輕陰,浮嵐浸碧,細草鋪青。娉婷。默無語。想怨女三千,長日宮廷。六六闌干曲,有玉兒才貌,誰與看承。爲花判取沉醉,翻作短歌行。到夜靜人歸,涼蟾自照鷗鷺汀。」東湖諸多亭榭多無跡可尋,惟水閣亭倖存,現擴建為水閣廟,主祀伽藍爺,位於今勝利東路28號。

仰高亭 在府城子城西。舊名西山爽氣亭,知州方來改名仰高,以示景仰朱熹之意。今不存。

天開圖畫亭 在雲洞岩北面通往萬松關的山脊上,南宋吏部尚書顏頤仲建。天開圖畫意指自然風景秀美如畫。該亭位於雲洞岩與瑞竹岩之間,四面皆景,東為瑞竹,西有雲洞,南瞰西溪與北溪兩河匯流,北望仙亭岩、石室岩。明·豐熙的《游雲洞記》中贊道:「北歷經峻級,而下至天開圖畫亭前,視洞峰如神物天行,鸞飛鵠立,龍騰馬躍,不足名狀。」今亭圮,原址有「天開圖畫」石匾及石柱等構件。

天開圖畫亭殘件

天開圖畫亭-殘匾


仙亭 在雲洞岩北麓,棋盤石上,南宋祭酒劉植建。亭之得名,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據方志記載,開元寺僧從謙見二士在棋盤石上對弈,走近時二人化作白鶴沖天而去,只留下一枚棋子。從謙咽下棋子,得以辟穀不食,活了一百多歲。仙亭至今基本保存完好,四柱方形,亭蓋廡殿式,五脊四坡。亭長、寬、高都約有三米,形成一個正方體,亭蓋高度為亭高的一半。整座石亭構造嚴謹,端莊秀美。亭頂的二根橫樑鐫刻楷書,一為「檀越通守顏公恭人陳氏同登仙界」,一為「朝天庵主紹仁造仙棋盤石亭伏冀」。


仙亭(市圖書館供圖)

棋盤石下有一天然石洞,宋僧從謙在此苦行。北側洞門崖壁鐫有楷書「師謙洞」三字,洞口石壁鐫有楷書「功德主通引官劉植大宋慶曆六年丙戌歲二月初一日開岩沙門從謙」二十八字。洞內有一人泉,泉旁石壁刻有宋寶祐四年(1256年)詩及引文。一人泉不溢不竭,正好供一人一日之用。仙亭下有仙亭岩,為吏部尚書顏頤仲建,今修葺一新。

仙亭

接官亭 位於郡城東門外,今新華東路接官亭禮拜堂。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潘琳建於東門外,並於亭北建候館,用於接待過往官員,故名接官。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姜諒重修,改名迎恩亭。清康熙年間(1662~1722年),東門外建甘公書院,祀巡海道甘國基。後廢,改為接官亭。清光緒二年(1876年),在接官亭之址建接官亭禮拜堂,又稱漳東堂會。接官亭雖早已不存,但其名沿用至今。


接官亭禮拜堂


保安亭 在郡城南,約在今廈門路一帶。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知府姜諒修築城南護城大堤官路,並於堤上築保安亭。舉人陳舒記其事。今不存。2011年,姜公祠東側掘出《姜郡侯新砌護城大堤官路碑記》,郡人禮部員外郎盧譚撰文、書丹,戶部員外郎郭舒篆額。



思鄉亭(瑞香亭) 在岐山萬松關內。明正德間(1506~1521年),知縣史立誠建思鄉亭。清康熙間(1662~1722年),知縣田廣英、曹家甲相繼修葺。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巡道蔣允焄重修,增建觀音殿,改名瑞香亭。同治三年(1864年),陸路提督林文察與太平軍在瑞香亭交戰,兵敗陣亡。據翁國梁《漳州史跡》載,瑞香亭「系明永樂間開元寺僧古岸入覲,奉御藏真經南旋,至龍溪東郊,雨花繽紛下,人即其地建瑞香亭」。今瑞香亭已圮,尚存木匾殘件。

威鎮亭 芝山三亭之一,在芝山北峰山頂。山頂舊有臨漳台,唐代已有,古人稱「據溪山最勝」。宋知州危稹撤台,建登高亭,知州方來改名碧玉千峰亭。明弘治十四年,漳州衛指揮同知侯汴(1501年)建威鎮亭於山頂。據明按察司僉事宗璽和都指揮楊勳的《威鎮亭》詩首句「臨漳台上有高亭,引手渾驚可摘星」,威鎮亭也許建於碧玉千峰亭的舊址之上。威鎮亭位於府城西北角的制高點上,與城西南角威鎮閣(八卦樓)成犄角之勢。威鎮亭、威鎮閣在軍事上有瞭望、預警的作用,同時也可供人登高賞景。嘉靖十九年(1540年),同知謝紘重建,改亭頂為八角。萬曆十一年(1583年),浙兵駐漳,砍伐亭下古松,亭亦旋圮。清順治末年,海澄公黃梧重建,不久又毀。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帝六十大壽,知府魏荔彤在威鎮亭舊址改建萬壽紀恩亭。萬壽亭為八角亭,東向,八柱,東面前兩根石柱為龍柱,今保存完好。亭中立《閩漳紀恩恭建萬壽亭碑記》,今不存。亭之南北面各有碑一通。南面為明代威鎮亭碑,今不存。北面為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萬壽恩德碑》,碑陰鐫官員姓名,今存殘碑。



仰止亭 芝山三亭之一,在日華峰之半。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知府孫裕因往朱文公祠須經開元寺曲廊而進,自祠東另闢新路,建仰止亭於日華峰半山,並作聯:「幾回仰止高山,自卑自邇到此地位;中有考亭深處,亦步亦趨示我周行。」在閩南語中,仰止與老鼠音近,故民間訛稱為老鼠亭。「老鼠亭」是《朱文公智斗開元寺惡僧》民間傳說的物證之一。

芝山三亭-仰止亭

甘露亭 芝山三亭之一,在芝山南峰山頂。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降甘露,御史李元陽作賀表,知府孫裕建亭志瑞。甘露亭為六角亭,今保存完好。

芝山三亭-甘露亭


日華亭 在芝山日華峰。明末圮,清乾隆五年(1740年)重建。今保存完好。


芝山三亭-日華亭


高亭 亭在虎文山,虎文山原名起鳳山,因其岩石紋理酷似虎皮斑紋而俗稱虎文山,宋朝名儒吳勛在起鳳山(虎文山)建亭,作為讀書好地方。明隆慶五年(1571年)知縣李聯芳在山上建石塔,名文昌塔。至清代時,亭與石塔均已傾圮,僅塔基殘存。民國20年(1931年),省立職業中學校長徐氏建亭於山上。2000年,漳州二中於原址重建吳勛讀書亭,亭為混凝土結構,六柱六角,重檐攢尖,覆蓋琉璃瓦,葫蘆剎頂,名「高亭」。

虎文山-高亭

博愛碑 原址在中山公園內,正對東門。博愛碑建於1919年,混凝土建築,底座為四方形,邊長4.6米,碑高3.9米,通高近7米。其外觀為方柱狀,向上微收,頂部急收成四棱椎狀鈍尖頂。四面刻碑文,東為孫中山楷書「博愛」,西為陳炯明楷書「互助」,南為汪精衛隸書「平等」,北為章太炎篆書「自由」。博愛碑是中山公園的標誌性建築。20世紀80年代,碑被拆除,後重建。如今,新建的博愛碑位於公園東門北側草坪上。



中山公園紀亭 在中山公園舊府署東側。1918年底,府署及後花園(餘園)被改建為第一公園,1919年11月建成開放。陳炯明於府署東側立兩米多高的《漳州公園記》紀念碑亭。紀亭由磚、石和混凝土建造,為球形頂、四圓柱方形實心亭。1926年,何應欽率北伐軍入漳,將第一公園易名為中山公園。1927年元月,何應欽將其改為中山公園紀念亭,拆去亭內石碑,改以士敏土(早期水泥)灰刻孫中山《總理遺囑》和何應欽《中山公園紀念亭記》。碑記由漳州名儒徐飛仙代筆。紀亭現今保存完好。

中山公園紀念亭

中山公園-華表(市圖書館供圖)

古柱亭 在中山公園內,南門以東,舊府署南面。陳炯明駐漳時,進行城市改造,拆除廟宇,遺留不少龍柱。1920年,陳炯明率軍回粵,軍閥張毅駐漳。張毅應郡紳之請,選取其中較為精美的六根龍柱,在府署前榕樹下建亭,名曰「古柱亭」,亭中立鐫文石碑四面。古柱亭之龍柱,前兩柱為天后宮明代龍柱,雕刻最工,其餘為元妙觀之龍柱。1926年8月,何應欽率國民革命軍入漳,廢石碑,改立孫中山《建國大綱》碑。如今,古柱亭保存完好。《建國大綱》碑由漳州市博物館收存。



延譽亭 1919年,陳炯明委任閩南護法區工務局改造漳州市政設施。其間,將東城門前命名為陸安中樞,以此為坐標,輻射出東、西、南。北四條街道,即今新華路。軍閥張毅統治漳州期間(1923~1926年),在陸安中樞建延譽亭,造價500銀元,雷文銓設計監造。延譽亭四柱尖頂,底座有三級同心圓台階,故民間俗稱「圓環(常寫作『圓圈』)」。1926年,北伐軍進漳,將延譽亭改名為「北伐勝利紀念亭」。20世紀70年代,延譽亭被拆除,但「圓環」這一地名沿用至今,附近仍有商鋪以其命名。

中山橋亭 位於漳州郡城南門外,中山橋北側。1925年,實業家孫宗蔡籌資84000大元,將木石結構的南橋改建為鋼筋水泥公路橋。橋於1926年完工,初名南熏橋,適北伐軍入漳,改名中山橋,並於北橋頭處建紀念亭。橋亭為水泥建築,六根圓形水泥柱頂托六棱長尖頂。亭中為六角形水泥柱,六面各嵌有磨光石碑。東西面石碑鐫「中山橋」三字,其餘四面鐫何應欽撰《重建中山橋記》。中山橋亭現今保存完好。


中山橋和橋亭



巡邏台 據方志記載,唐垂拱二年(686年)陳元光建州後,設立行台於四境,四季親往巡邏,並命部將戍守其地。行台一在泉之遊仙鄉松州保上游至苦草鎮,一在漳之安仁鄉南詔保下游直至潮之揭陽縣,一在常樂里佛潭橋直至沙澳里太武山而止,一在新安里大峰山回入清寧里盧溪保上游直抵大平鎮而止。

臨漳台 在芝山山頂。或建於唐代,方志記載,唐代知州張登有詩。方志稱臨漳台「據溪山最勝處」,是古人登高賞景之所。宋·陳淳詩:「台前一帶繞漳溪,台下迴環萬象齊。」宋紹興八年(1138年),知州廖剛重修臨漳台。紹熙元年(1190年),朱熹任漳州知州,欲於臨漳台建讀書室未果。後知州危稹撤臨漳台,建登高亭,建龍江書院。知州方來將亭改名為碧玉千峰亭。

半漳台 在芝山山半,始建年代不詳,為古人登高賞景之地。宋·郭祥正詩:「飛檐突兀壓林邱,見盡臨漳一半州。」明·汪有洵《秋杪登台》詩:「禪林空翠濕青衫,濟勝其如磴道巉。心狎寒鷗忘世路,徑依巢鶴老松杉。危亭勢欲吞濤出,遠樹流翻似雪銜。絕頂放懷秋色暮,此生何處托長鑱。」半漳台今不存。

嘯台 在圓山上,始建年代不詳。宋·郭祥正詩云:「縹緲臨諸峰,幔卷濃雲開。秀特不可掩,驚天碧崔嵬。」嘯台今不存。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