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權唆使部將潘璋擒殺關羽,卻把首級送給曹操,這樣做有何深意?

鐵馬冰河wu 發佈 2024-01-20T15:51:54.373265+00:00

建安二十四年,孫權出兵大舉進攻合肥,駐紮荊州以北的曹軍主力奉命東調淮南,以阻抗孫權,蜀漢新晉前將軍關羽便利用這千載難逢的絕佳時機,打響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



襄樊之戰,關羽先勝後敗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孫權出兵大舉進攻合肥,駐紮荊州以北的曹軍主力奉命東調淮南,以阻抗孫權,蜀漢新晉前將軍關羽便利用這千載難逢的絕佳時機,打響了史上著名的襄樊之戰。關羽發動這場閃擊戰,目的是奪取北荊州戰略要地襄陽、樊城。

戰爭初期,關羽進展順利,勢如破竹,很快將樊城團團包圍,加上老天幫忙,8月時暴雨一連下了十餘天,漢水猛漲,盆溢出堤,曹操派來增援襄樊的左將軍于禁所督七軍全部被洪水沖淹,是所謂「水淹七軍」 。關羽趁機率水軍發起猛攻,于禁被迫投降,立義將軍龐德奪船逃跑,被俘就義。

于禁降,龐德亡,數萬援軍成了俘虜,駐守樊城的曹仁孤立無援,再加上大水圍城,城牆被大水侵蝕、沖刷不斷坍塌,城中守軍驚恐異常。關羽揮軍發起猛攻,曹仁督軍拼命抵抗,眼看就要破城,正好這時駐守南陽宛城的曹將徐晃率援軍趕到,旋即與曹仁裡應外合,夾擊關羽,關羽失利後只好撤軍。

隨後發生的事讓整個形勢發生根本性逆轉:由於曹操和孫權暗中勾結,對荊州覬覦已久的孫權派呂蒙率精兵「白衣渡江」,偷襲關羽身後。在曹操和孫權一南一北的夾擊下,大舉壓上的關羽腹背受敵,進退失據,終於敗逃麥城,後棄麥城逃往章鄉,企圖取路回西川,不料被吳將潘璋的部下馬忠設伏擒獲,不屈被殺,劉備集團不僅失去了一位「威震天下」 的驍將,還永遠失去了戰略重地荊州。

一代戰神, 命喪「盟友」之手

《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記載,關羽被徐晃擊退後,又被呂蒙截斷後路,他「自知孤窮」,很清楚自己勢單力孤窮途末路的窘況,加上呂蒙說降糜芳、傅士仁,輕取江陵、公安二郡後,統戰工作又做得好,使羽軍將士人心渙散,失去了鬥志。關羽不敢去奪南郡,只好逃奔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因吳軍追索甚急,又從麥城逃出,準備取路逃往蜀境。

史載,關羽逃到麥城後,孫權曾派人去勸降。關羽一面虛與委蛇,假意應允,一面在城頭豎起降旗和用稻草扎縛的假人,乘夜色悄悄開城遁去。此時關羽的處境,早已大勢已去,他「既失地盤,又失將吏,更失軍(民)心」。

因呂蒙攻心術奏效,潰逃途中,將士紛紛棄關羽而去 ,士兵們開小差相率逃亡,最後「兵皆解散,尚十餘騎」 ,麾下軍隊逃散殆盡,也有投降吳軍的,只剩下十幾個從騎(親信)不離不棄。關羽率十餘親騎從麥城竄逃至章鄉(當陽東北方)之時, 吳將朱然、潘璋早就奉孫權之命「斷其徑路」——設伏兵截斷了他的逃跑之路。

史載,孫權料到關羽必會棄麥城而逃,就派大將朱然和潘璋率部開至臨沮(今湖北安遠),夾石安營紮寨,靜待關羽自投羅網。219年12月,關羽、關平父子、都督趙累被潘璋部將馬忠擒獲,後來被處死。

到底是誰殺害了關羽?

關羽之死,歷來眾說紛紜。到底是誰殺的?遇害地點在哪?都有不同說法。研究三國史的權威陳壽在其著述《三國志》中的說法有些含混,甚至有些相互矛盾。《三國志·蜀書·關羽傳》記載說:「權遣將逆擊羽,斬羽及子平於臨沮」。同樣是《三國志·吳書·吳主傳》說:「馬忠獲羽及子平、都督趙累等於章鄉」 。章鄉和臨沮是不同的兩個地方。至於是誰殺害關二爺的,按《三國志·關羽傳》的說辭,應該是奉孫權將令「逆擊羽」的吳軍大將潘璋,當然,具體幹這「髒活」的是潘璋部將馬忠。

然而,《蜀記》以及裴松之注釋卻說是孫權的決定 。要取關羽性命的正是吳主孫權。當然,起初孫權只打算生擒關羽,還不打算要他的命,盤算著「活羽以敵曹、劉 」。孫權打算招降關羽,利用他抗拒曹操、劉備 。不過左右都不同意留關羽活命,紛紛勸誡孫權說:「狼子不可養,後必為害」。有人還拿曹操欲收降關羽而不成,後差點反受其害的往事來提醒孫權 ,說曹公就是因為沒有及時除掉關羽這個養不熟的狼子,被關羽打得差點遷都以避其鋒芒,孫權這才下令將關羽誅殺。

孫權命潘璋在關羽逃回西川的必經之路上設伏攔截,還授意他「羽至即斬」 ,意思是只要抓獲關羽,不問青紅皂白立馬就將他殺了。何況,關羽勇冠三軍,早已聞名天下,是劉備勢力之首將,殺不殺他,決不是潘璋、馬忠之輩所能決定的,沒有孫權的命令,潘、馬豈敢「羽至即斬」。決意殺關羽的就是孫權 !潘璋是具體執行者。

潘璋部將馬忠在章鄉設伏生擒關羽後,便將其押送到臨沮軍營。大約就在這時,孫權的命令到了,潘璋便將關羽父子、都督趙累處死了。

孫權下令處死關羽後,卻將關羽首級送到許都,企圖嫁禍於曹操

退一萬步說,就算是潘璋、馬忠自作主張擅殺關羽,劉備也會把這筆帳算在他們的主子孫權頭上,蜀漢復仇的刀劍也會對準孫權。這當然讓孫權感到後怕。孫權擔心兩面受敵,於是絞盡腦汁想應對之策,終於想出一個嫁禍於人的辦法,或損招。《三國志》說,關羽被殺害後,孫權將其梟首,並把他的頭顱用匣子盛了,命人送到許都「贈」給曹操。表面是給曹操一個交代,其實是把燙手的山芋扔給曹操,將劉備的怨怒引向曹操。

孫權很明顯是在製造一個假象,讓天下之人認為是曹操攛掇他殺掉關羽的。孫權這種嫁禍於己的小伎倆,雄才大略、心細如髮的曹操豈能看不破?他按諸侯的尊崇待遇厚葬了關羽(首級)。這等於昭告天下,關羽不是我要殺的。是孫權擅殺關羽,和本人無關,要殺他「白馬之圍」時早殺了,何必等到今日?!

曹操為什麼不將關羽頭顱退給孫權?反而如此大費周章撇清自己?這樣做有可能與孫權徹底翻臉,何況當時曹、孫確實暗通曲款,曹操許諾將荊州全部劃給孫吳,兩家確有聯合夾攻關羽的盟約在。況且曹操是東漢朝廷的丞相,一舉一動都代表漢廷,哪能將「地方(孫吳)」 呈給「中央(漢廷)」的「戰利品」退回去的道理呢?他權衡利弊,只能用諸侯之禮厚葬關羽首級的策略來撇清自己。

事後,劉備果然將關羽敗死、荊州丟失的帳全算在孫權的頭上。無論如何,能征善戰的關二爺死了,大巴山以東地區(含荊州)也全都成了孫吳禁臠。這對於剛剛立國、百廢待興的劉備集團來說是難以承受的巨大損失。荊州丟了,也使諸葛亮制定的「兩路北伐」戰略大打折扣 。爭奪荊州之戰後最大的贏家是孫權,最大的輸家無疑是劉備了。

【插圖源自網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