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搞業務吧

劉潤商學 發佈 2024-01-20T19:37:36.160445+00:00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增長出現瓶頸?流量的成本居高不下?廣告效果越來越差?降本增效怎麼做?最近,我們準備開啟一個新欄目:我是創業者。優秀的創業者,可能沒有非常體系化的理論思考,但是,他們有從生死里獲得的寶貴經驗。

(本文首發於「劉潤」公號,訂閱「劉潤」公號,和我一起洞察商業本質)

增長出現瓶頸?流量的成本居高不下?

廣告效果越來越差?降本增效怎麼做?

最近,我們準備開啟一個新欄目:我是創業者。

優秀的創業者,可能沒有非常體系化的理論思考,但是,他們有從生死里獲得的寶貴經驗。

這些經驗,更接地氣,更有溫度,值得像熱氣騰騰的羊肉湯一樣,端給屏幕前的你。

前段時間,我的直播間邀請到陳勇老師。

他是中信暢銷書《超級轉化率:如何讓客戶快速下單》作者,轉化率特種兵,業績增長顧問。

創業7年,幫助OPPO、創維電視、南孚電池、足力健老人鞋、八馬茶業、滿婷、清華紫荊教育、博商、熊貓不走蛋糕、愛帝宮月子中心、VeSync、花點時間、北森雲計算SaaS等39個行業頭部公司提高各種流量轉化率/業績增長30.1%-1750%。

希望他的創業經驗,能對你起到一定的幫助。





降本增效怎麼做?

2023年,有個詞被很多企業追捧:

降本增效。

如果你繼續問,如何降本增效?

大部分企業就傻眼了。

掰手指一數,好像也就那幾招。

其實很多公司,從招聘環節就出了問題。

大部分面試官是怎麼問的?

問能力、素質、價值觀、經驗等等。

但忘記問了很關鍵的一點:

人,合不合適。

換句話說:篩選,大於培養。

人對了,事才能成。

有的公司在招聘時,會問這麼一句話:

你想不想掙錢?

一旦感知對方動力沒那麼強烈,立刻就pass掉。

為什麼?

如果一個人的賺錢原始動力不足,他大概率很難做好公司的業務。

如果一個人不為自己著想,他也很難為公司著想。

指望員工用愛發電?

犧牲自己利益,站在組織整體角度考慮問題?

道理誰都明白,但是,這不符合人性。

人性就是當員工每個月攢不下錢,飯都快吃不起,房租也快交不起的時候。

他們在大城市艱難維持生存,大腦處於稀缺狀態下。

這個時候,你說,你要為公司考慮,犧牲一下自己的利益吧。

先有組織,才有個人呀。

員工大概率只能無奈地嘆一口氣:

我都快活不下去了,你問我何不食肉糜。

商業的背後,其實就是人性。

我們要承認人性的自私,每個人都有自私的一面,這是人性的必然。

而不是說用員工沒有格局,沒有大局觀,用大道理來壓制員工。

用正確的機制,讓「自私」,而不是「集體主義精神」,成為大家共同獲益的原動力。

讓員工越自私,公司就越賺錢。

這種制度,在管理上,就是「激勵相容」的制度。

在商業上,就是符合人性的商業模式。

我舉個例子,有次我去深圳某家企業做諮詢,和對方聊完後,已經接近凌晨00:00的時間。

上樓拿東西時,我看到一個小伙子,還在工位上工作。

我就問他,怎麼還不下班呢?

你知道他怎麼說嗎?

他說了一句資本家聽了都想落淚的話:

我為什麼要下班?

那一瞬間,我甚至懷疑自己的耳朵出現了幻聽。

後來因為經常來客戶公司,彼此熟了之後,小伙子告訴我:

陳老師,我跟你算筆帳。

我是自己來深圳闖蕩的,趁自己年輕,就想多賺點錢,給家人更好的生活。

您來公司的時候,基本上我都在剪視頻。

按照以前的情況,理論上我剪輯的視頻越多,爆款視頻跑出來的概率越大。

只要有視頻火了,就會有更多訂單。

訂單越多,我的提成越多,賺的錢越多。

您問我為什麼晚回家。

多賺錢,多省點錢啊。

晚上公司管飯,打車報銷。

省下來的錢,過年回家,給爸媽換部新手機,買些新衣服,定期給爸媽打些錢,寄點生活用品。

讓他們知道,兒子在外面過得很好。

我苦點累點,也沒關係。

我沒啥大追求,就像歌里唱的那樣:

把養我的人養老,把我養的人養大。

他端著手上的泡麵,咧開嘴笑著說。

後來,有一次我和這家公司的另外一個老闆聊,她說了一句話:

人類為什麼需要房子?有個房車就行了啊。

這樣我累了就下樓回房車睡一覺,醒了上樓繼續回公司幹活啊。

我回家幹嘛?

嗯。是個女老闆。又颯又美。

說這話時,她身上那種溫柔而堅定的氣場,似乎可以統帥百萬大軍。

有一句話,清晰地出現在我的腦海里:

許多厲害的人,都是剛柔並濟,有溫度,卻又不失力量。

怎麼說呢,遇見這樣的公司,你趕緊換一個賽道吧,不要跟他們去拼了。

因為你只想賺點錢,人家想的是拼命。

所以說,降本增效,首先人得找對,不將就。

然後呢?提高人均產值。

怎麼提高呢?

答案是:效率。

企業間的競爭是效率的競爭。

效率核心是提升各種轉化率。

比如爆品研發轉化率、流量獲客轉化率、復購轉化率、低價產品往高價產品躍遷的轉化率等等。

絕大多數企業的護城河是規模壁壘,規模大就導致各種邊際成本遞減,使他人無法進入,而規模的前提是高轉化。

紅利來的時候,跑馬圈地是最優解。

紅利結束後,精細化運營、提升轉化率才是最優解。

在獲客成本日益高漲的存量競爭時代,

誰掌握了提高轉化率的方法,

誰就掌握了時代的主動權。

如今世界充滿了不確定性,行業變化速度越來越快。

市場紅利變成紅海,企業利潤越攤越薄,

競爭越來越激烈,變化突如其來。

很多企業非常焦慮,想要降本增效,重回增長。

怎麼辦?

很多企業渴望有沒有什麼大招,能夠快速回血,利潤倍增。

說真的,每當聽到渴望得到業績倍增秘訣,我就會下意識地往後退兩步。

因為這不現實。

就像劉潤老師說的:

很多焦頭爛額的創業者的認知,就是「給我大招」。

可是,但凡他們能認識到補基本功,比如定目標,周例會,員工1:1,招聘,核心競爭力,護城河,價值觀等等。

面對市場變化,他們,也不至於焦頭爛額。

所以,2023年,回到基本功,好好搞業務吧。

在自己的優勢領域做到一米寬、一萬米深。

少高談闊論網際網路黑話,少開那些無效的會議。

不要渴望有神奇的秘訣、大招。

重新理解流量,理解轉化率,理解業務,理解人性,理解員工,理解管理。

重新回到細節。

細節裡面不僅有魔鬼,還有很多很多的錢。





只要投不死,就往死里投

只要投不死,就往死里投。

你的客戶在哪裡,就應該去哪裡投廣告。

不要花時間和精力去做一些無用功。

道理都懂,但是為什麼現實中很多企業,卻依然在做無用功呢?

有句經典名言是這麼說的:

我知道我的廣告費有一半浪費了,

但遺憾的是,我不知道是哪一半被浪費了。

舉個例子:

你在上海經營一家婚紗攝影店,為了獲得更多客戶,你決定在本地晚報上投放廣告。

廣告投放後,確實帶來了一些效果,但是錢也花得肉痛。

拍婚紗照的多是30歲左右的客戶,只占報紙讀者的不到10%。

你很清楚,你90%的廣告費都白花了。

轉化效果實在太差了。

花錢投廣告,大部分浪費;

可是不浪費,生意就清淡,怎麼辦?

這涉及到精準投放。

什麼是精準投放?

就是把錢有節奏地花在刀刃上,讓且只讓真正的潛在客戶看到廣告,獲得最大ROI。

ROI等於什麼?

我列一組公式吧。

ROI=營收/投入=客單價×銷量/渠道計費單價×計費數量=客單價×轉化率/渠道計費單價。

因此要想ROI高就必須提升轉化率。

而最終轉化率=轉化率1×轉化率2×轉化率3×……

你可能想問,公式這麼複雜的嗎?

是的。差距就在這。

一般人理解的轉化率是:轉化率=訂單量/UV,就像看見一棵樹。

專業人士眼中,轉化率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就像看見一片森林。

很多朋友諮詢我營銷方面的問題時,我問他訂單量多少或者銷售額多少,他是知道的,但是一細問,比如問訪問落地頁UV多少(針對網站型獲客的企業)?

訪問店鋪首頁、商品詳情頁的UV分別是多少?

他就不知道了,但是後面這幾項數據很關鍵。

舉個例子,我之前服務中國最大的素質教育公司的少兒圍棋業務,他們早期通過線下老師陌拜和家長轉介紹的方式來招生。

但是,效率很低。

按照普通人理解的轉化率就是:

轉化率=成交人數/陌拜人數。

但是超級轉化率=興趣率×預約率×到場率×到場成交率。

當時這家公司少兒圍棋業務的數據是:5%(興趣率)×33%(預約率)×33%(到場率)×50%(成交率)=0.27%。

0.27%意味著什麼?

接觸的10000個人裡面,只有27個成交。

我在2014年操盤之後,ROI高達1:102,做到的數據是:

33%(興趣率)×74%(預約率)×80%(到場率)×50%(成交率)=9.76%。

從0.27%提升至9.76%,提升了30多倍。

怎麼做的?

通過調整營銷方式,以及優化廣告投放帳戶和落地頁,將興趣率從5%提升到33%;

然後通過優化銷售話術,篩選出真正的目標用戶,將預約率從33%提升到74%;

再通過到場SOP,電話溝通,給家長傳遞讓孩子學習圍棋的價值和重要性。

圍棋不重要?太忙,忘了有試聽課?突然有事來不了?

沒關係,逐個分析,逐個優化。一點點拆解,抓住細節。

就這樣,一點點將到場率從33%提升到80%;

這就是對細節的極致把控。

模擬用戶每一步的操作,找到影響每一步的關鍵因素並優化。

只有提高每一步的轉化率才能讓最終的超級轉化率有大幅度提升。

有了高轉化,大規模購買精準流量,付費投廣告,就是戰略級選擇。

只要投不死,就往死里投。

但很遺憾,很多人對於流量的認識,是非常粗糙的。

做流量,必須要知道不同的流量體系,

做不同的組合,這樣才能讓流量組合達到最優解。

不花冤枉錢。





流量組合最優解

什麼是流量組合最優解?

企業預算少,怎麼把手上僅有的錢,花出效果?

企業預算充足,怎麼把錢花值,花出大效果?不打水漂?

這是很多大中小企業,共同的困惑。

其實抽象來看,這些問題背後其實是想問:

以小博大,以大博更大。

什麼是以小博大?

當你確定一件事投入產出比極高時,你應該怎麼做?

答案是ALL IN,全部押進。

借錢都要投進去,加足槓桿。

這其實有點違背大眾認知。

有同學可能會問,槓桿不是有風險嗎?加槓桿不是壞事情嗎?

什麼叫加槓桿?

不是讓你亂加,而是在確定ROI極高的情況下加,在風險控制範圍內加,在時間窗口期加。

你之所以不敢拿更多錢投,是因為你根本沒看清楚一件事的本質。

就像現在如果我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穿越回10幾年前買房,你敢不敢借錢買?

可能你之前連100萬都不敢借,現在我覺得不攔著你的話,你可能敢借1000萬。

為什麼這時候又敢加槓桿了?

因為看清楚了。

廣告投放追求是全局最優解而不是局部最優解,要考慮流量轉化的效率,也要綜合考慮供應鏈是否跟得上。

什麼意思呢?

比如一件事情,本來是賺錢的,那麼加10倍槓桿,理論上也會多10倍,甚至更多的收益,對不對?

但是,別急,我勸你先冷靜一下。

我不是攔你賺錢,而是請你想清楚一件事。

你加了槓桿之後,你的物流能力,你的工廠產能,你的客服,這些組織能力能不能跟上?

如果跟不上,槓桿加得越多,死得越快。

超級轉化率提升是個系統工程,只有各崗位具備超級轉化率思維的人一起配合,才能讓超級轉化率大幅度提升。

再具象一下以小博大具體的玩法,我分享兩個。

第一個,用引發情緒共鳴的內容,來製造刷屏話題,這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

比如途牛網經典廣告,只要心中有沙,哪裡都是馬爾地夫。當年引發全網討論。

比如最近抖音很火的徠芬高速吹風機,他們拍攝了一個爆款短視頻,主題是:

爭吵不可避免,讓我們一起解決問題,而不是覺得對方是一個問題。

這個視頻的傳播數據是多少呢?

900多萬的點讚量。

按照抖音的算法,播放量超過1個億。

而徠芬花了多少錢的廣告費呢?

答案是:不到50萬。

徠芬的這條廣告視頻,沒有說自己產品多好,也沒說產品噪音低,速度快。

那視頻說了什麼呢?

妻子剛洗完頭髮,在洗手間用吹風機吹乾。

這時,丈夫接到公司電話。

吹風機很吵,沖淡了電話的聲音。

丈夫很煩躁,大聲吼著說:

唉,煩死了,能不能聲音小一點?

我在開會呢。

妻子也很委屈,我忙了一天,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洗衣服做飯,吹個頭髮也有錯?

丈夫落寞地走出房門。

回來又看到妻子忙家務的身影,覺得很愧疚,正好看到徠芬的發布會,就買了回來。

妻子最後說了什麼?

吹風機還開發布會呢?貴不貴呀?

丈夫說,就你給我的那點零花錢,能貴到哪去?

我看了好多測評,這吹風機有高速無刷電機,風速特別大,吹得快。

視頻最後。

丈夫一邊吃著妻子留的飯菜,一邊笑著看向妻子。

畫面,再也沒有吹風機的噪音。

這就是高手,每一句話都是產品的賣點,卻又融入生活場景之中。

很多品牌商投廣告,就是忍不住打硬廣,恨不得把自己的產品夸到天上。

但其實,你是什麼不重要,客戶認為你是什麼才重要。

要縮短客戶決策時間,就要把產品的賣點轉化為客戶的買點。

徠芬這條視頻火了之後,迅速批量複製同樣的打法,而且開始規模化投放電梯廣告。

什麼時間節點投的?

去年雙11之前的兩個星期。

花了多少錢?

不超過4000萬。

為什麼投?

因為吹風機是耐耗品,消費者一般不會想到要更換嘗鮮。

但雙11有購買環境和氛圍。

消費者總想,商家都在搞活動,我是不是該買點東西?

這個時候,廣告就合適了。

內容情緒價值引發共鳴營銷的商業價值有多大?

徠芬作為一個新國貨品牌,從月銷售額0,做到單月GMV 1個億以上的規模。

花了多少時間呢?

僅僅不到1年。

這就是內容情緒價值牽引商業價值的力量。

這就是以小博大。

比如內容營銷,平台種草軟文。

讓一個客單價在2萬塊錢的產品,通過小紅書種草只種了30篇筆記,就帶來了500萬的GMV。而且是在銷量、評價量等數據維度都是個位數的情況下,都能完成。

很多人對內容營銷的理解是遠遠不夠的。

為什麼有人他不敢想?

是因為,他沒有看到過。

我們看到後,都覺得這事,不很正常嗎?

就像很多人寫公眾號,寫一篇10萬閱讀量,哎呀,太難了。

但是對於頭部的博主來說,10萬閱讀量?

這不是理所當然的嗎?這不是很正常的嗎?

我在北京服務的一家新零售公司,他們文章推送8分鐘以後,沒有10萬閱讀量,就算工作事故了...

你怎麼比?

原因很簡單,因為人家公眾號的粉絲基數大。

所以,實現文章10萬閱讀量並不是什麼難事。

你苦苦追求的終點,不過是人家的起點。

現在,再說說內容營銷種草。

比如小紅書、知乎、公眾號等內容平台。

你要怎麼做?

第一,跑通爆文模型。

第二,建立博主模型。

第三,跑通轉化閉環。

這些最重要的前提是什麼?

你的預算和目標。

你是要大規模宣傳還是要小規模的?要不要破圈?

方法都不一樣。

最後是跑通轉化的閉環,很多公司就是敗在了最後一步。

產品牛,曝光量也大,但就是不賣貨。

為什麼?

因為沒有形成交易閉環。

所以,當你會玩內容營銷槓桿流量時,

KOC能投出KOL效果,KOL能投出明星效果。

我有一個商學院的學員,做睡眠抱枕,行業大部分人賣100元左右,他們賣300多元。

但是,人家通過小紅書就能賣得掉,並且還是行業第一。

同行鬱悶了,眼紅了,紛紛抄襲他,並且打價格戰。

他們老闆說,抄吧,隨意。

最後呢,同行都死了,他還活著。

為什麼?

因為你價格不高,怎麼會有利潤支撐研發、營銷、服務、質量?

很多人沒明白這個錢是怎麼賺的。

對於中小公司來說,你要先賺到客戶價值,再進行流量放大,賺錢。

同時做流量,還必須要知道不同的流量體系,做不同的流量組合。

流量拆得細一點,網際網路流量體,至少有兩個類型:

主動搜索類流量,和被激發類流量。

一個是搜索廣告→有中選優。

一個是信息流廣告→無中生有。

「主動搜索類流量」,在線下發生在便利店、商場……

在線上發生在天貓、京東、淘寶……

「被激發類流量」,在線下發生在書店、咖啡館……

在線上發生在微信、抖音、小紅書、知乎……

這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流量體系。

比如基於信息流的廣告。

你的需求,幾乎是被激發的,因為有了內容和場景,然後產生了購買的需求。為什麼很多企業轉型失敗,就是因為搞不懂他們之間的差別。

比如原來做淘寶的,到了抖音之後,感覺水很涼,就是這個原因。

但即便你知道了這些,知道和做到之間隔著100個實踐,

先僵化再優化,然後固化,最後規模化。

每個流量渠道,都應該做到規模化。

而且更重要的是,最好不要讓某一個流量渠道,占到公司營收的30%以上。

這樣,流量來源和業績才更穩定。

這,就是流量組合。




超級轉化六要素模型

前面我們講了降本增效,流量組合和內容種草的具體思路,最後還要再講一個大家關心的話題。

超級轉化。

超級轉化,就是激發興趣,建立信任,立刻下單。

受到羅伯特·B·西奧迪尼所著的《影響力》一書的啟發,我把讓客戶下單的轉化六要素總結為六要素模型:

互惠、承諾與兌現、信任狀、暢銷好評、痛點刺激、稀缺。

「互惠」是為了產生興趣,「承諾與兌現」是為了產生輕度信任,「信任狀」是為了信任轉嫁,「暢銷好評」是從眾的心理,為了持續積累信任,

「刺激痛點」最終目的是遠離痛苦,「稀缺」是為了立刻成交。

我一個個來講。

第一,互惠。

每個人其實都有彼此互惠的需求。

你給客戶好處(如優惠價、贈品等),最後客戶使用了你給他的好處直接給你帶來了好處(比如使用優惠券買了商品,直接幫你增加了業績等)。

這就是互惠。

第二,承諾與兌現。

當一個人凡事有交代,件件有著落,事事有回音。

我們會說,這個人很靠譜,值得信任。

當商家不斷地承諾,並且不斷地兌現了承諾,

消費者也會對該商家更加信任。

承諾與兌現,就是建立信任。

「包郵」「正品保證」「7天包退」,都是商家建立信任的措施。

第三,信任狀。

平常怎樣能說一句話就讓人覺得可以相信我?

在商業上怎麼用一句廣告語就讓消費者覺得商家可以被信任?

2019年春節期間,一天早上我媽媽突然說牙齒不舒服,我帶她去看醫生。

結果媽媽早上去公園回來的時候,帶了一盒藥。

我問,藥哪裡來的?

附近藥店買的。

我不放心。

媽媽說沒事,那個藥店很大,掛著很多證件。

她覺得沒問題。

專業機構,資質證書,檢驗報告等等,

讓她覺得藥店是可以被信任的。

這就是信任狀。

第四,暢銷好評。

有了承諾和兌現,信任狀,讓用戶產生基本的信任之後,還可以用暢銷好評,繼續積累信任,讓信任達到高級階段。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些選擇驚人地一致。

比如吃飯去人多的地方,買東西買銷量多的。

為啥?

因為這是基因決定的從眾心理。

人都是趨利避害的,希望跟隨群體,希望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既然大家都買,評價也高,說明質量、服務、售後都沒問題,

當商家宣傳的時候採用各種方式使用越多的暢銷好評,

從眾的心理就會積累得越多,

消費者就更相信這個商家。

第五,痛點刺激。

激發興趣,建立信任,還要讓用戶下單。

下單的一個關鍵,是痛點刺激。

我們平常會遇到這種情況,用戶對產品質量和售後服務沒有疑慮了。

那為什麼不買呢?

原因有三個:

有需求,但沒有購買力。

有需求,但不著急。

沒有需求。

怎麼辦?

想想我們日常生活中,什麼情況下搶著給對方錢,並且不去砍價?

沒錯,在醫院的時候。

人們面臨痛苦的時候,都是著急去遠離痛苦的。

痛點刺激就是找到用戶的痛點,並用場景把這些痛點表現出來,幫助他解決。

第六,稀缺。

稀缺,是最後的臨門一腳。

物以稀為貴,只要一件商品開始稀缺,這件商品的價值就開始變高。

無論這種稀缺是客觀世界裡真實存在的稀缺,還是別人故意營造出來的。

一旦稀缺出現,人們就會產生緊迫感,這種緊迫感會促使人們馬上成交。

但記住,營銷也是有底線的:

可以強調稀缺,可以潤色。

但是,唯獨不能造假。

好好搞業務,不要走彎路。

就像劉潤老師講的那樣:

商業方法,決定你能飛多高。

商業道德,決定你能飛多遠。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