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東之光丨陳聖壽:東洋溪畔的銀色文明

新寧德 發佈 2024-01-21T01:10:11.629922+00:00

周寧從東洋里變身而來,其中經歷了東洋行縣、周墩分縣、縣佐署、特種區等過渡形態,對應著社會經濟與人文的顯著變化與進步。

歷史既不是牆頭草,隨風亂變;歷史更不是死水一潭,一成不變。周寧從東洋里變身而來,其中經歷了東洋行縣、周墩分縣、縣佐署、特種區等過渡形態,對應著社會經濟與人文的顯著變化與進步。但無論如何嬗變,有一條主線始終沒變,那是經濟與文化相交織的銀線,雖然有時若隱若現,有時換了個模樣。

北宋元祐年間,正是第七任皇帝宋哲宗趙煦君臨天下,神州大地一派蓬勃向上的景象,一代繁盛也輻射到了蠻荒之地的東洋里。他的強勢朝廷遴選東洋里兩處礦山開辦銀場,一處在東洋里十四都郭洋(今七步郭洋村),創寶瑞銀場;另一處在十七都芹溪(今李墩芹溪),設寶豐銀場。

古銀礦礦洞 湯志濤 攝

芹溪村 林子傑 攝

東洋里的「銀緣」一直很好。寶瑞和寶豐銀場從一開場就滿地皆銀,其中寶瑞銀場產量一度摸高到年產 44 萬兩,成為白銀帝國的頭牌,僅課稅就占了整個寧德全縣稅賦的 26%,在八閩大地一時風光無限,雖然於四十年後銀脈衰竭無銀而終,幸而寶豐接棒表現更好,不僅產量相差無幾,而且延續一百多年豐產與宋代的繁華齊舞。

南宋後期至元代,寶豐作為官企沒落了,但民間零星采銀活動一直活躍著。根本不用發愁礦工及其技術從哪裡來。朱維幹先生在其編著的《福建史稿》中提到:宋代政府常將民間偷盜銀礦的罪犯進行異地勞改,如將福建的礦徒押送到浙江礦場,或將浙江的礦徒押送至江西勞役,繼續從事採礦勞動。由此,他們對各地的礦區都十分熟悉,這種無償的勞役和低下的勞動待遇,經常造成礦工逃逸。而這些被迫勞役或逃離的礦工正是在聖銀峰一帶從事盜採的主力軍。

寶豐銀場古礦洞 李洪元 攝

因為不難理解,與其在官府重壓下苟延殘喘,不如利用所掌握的探礦採礦技能,進入官府無力管制的深山老林重操舊業,重新找礦脈自行生產獲利。這種現象十分普遍,客觀上卻為采銀煽銀技藝的傳承與提升帶來動力,也為東洋里人口來源、經營活力和社會發展注入生機。

煉銀輪形石磨 鄭勇 攝

至明朝初年,寶豐恢復開採,由於技術改進,產銀逐年增加,由此帶來課銀及相關稽管諸事,朝廷便在芹溪設寶豐公館以督銀,在仙風山頂峰離原元朝巡檢司舊址約一里處重設(麻嶺)巡檢司,歷經 600 年而巍然屹立不倒,成為東洋里古銀礦時代留存的地標性建築。

寶豐公館遺址 鄭勇 攝

無可諱言,國企的管理自古是個難題,何況在山高皇帝遠的大山深處,又日日面對銀色的誘惑,官府盤剝伴隨亂象叢生,終於在明正統十二年(1447)爆發礦工大起義。

這場由浙江慶元人葉宗留髮起,福建地區有史以來首次由產業工人領導的起義波及浙閩各礦區、引發動盪十年之久,雖然最後被鎮壓了,但留給社會創傷的同時,也促使朝廷進行反思高壓劣政並改良。此後逐漸減免課銀賦稅,至明正德十年(1515),林聰上表《請除雜差疏》被採納,朝廷徹底免除閩東各銀礦課稅,使民間采銀進入高潮迭起景況。

各種利好因素疊加發酵,催生了以上洋張彭八為代表的民企銀業的巔峰水平,於嘉靖年間享受類似央企待遇。依欽命張彭八有權在官司橫直圍城十里,並受官府軍隊保護,由是采銀盛況持續二十多年,成就了一代赫赫銀王,直至嚴嵩倒台銀王受牽累而漸歇。同時,福建撫按兩院也借民間礦難不竭而於隆慶五年(1571)在芹溪立碑封坑,禁止私人開採。

被用作井壁的隆慶封坑碑 鄭勇 攝

銀王之後,周寧成規模的銀礦開採謝幕了。但零散的半地下的開礦活動從未徹底停止,斷斷續續直到民國時期。20 世紀 90 年代,聖銀峰依然存在小規模採礦,周寧縣有關部門因勢利導,於 2001 年引進上杭企業到芹溪創辦周寧縣金豐礦業有限公司,獲得良好經濟效益,於 2015 年採礦權證到期後停業。

由於寶豐銀礦及其溢出效應的綜合推動,宋元時期東洋里社會、經濟、文化等領域有了長足進步。其中以制瓷業方面最為突出,冮西藝人到泗橋鄉的硋窯村燒制屬於景德鎮窯系的青白瓷,浙冮龍泉的藝人到純池鎮的豪陽村、三門橋村一帶燒制以青釉菊花紋碗為主的青瓷產品。硋窯村的宋瓷窖遺址分布面積達 4.5 平方公里,這是閩東地區至今發現最大的宋代瓷窯遺址。可見當時所生產的瓷器實際已遠超當地消費能力,其產品主要是用於外銷。

周寧境內的靈鷲寺、興福寺、方廣寺,靈峰寺、五丈溪橋、龍住院石樑橋等都興建於宋元時期。宋代周寧經濟的發展還極大地促進了文化教育的繁榮與進步。

寶豐古銀礦的影響範圍則更加廣闊而深遠。為銀而通的白銀古道,翻山越嶺蜿蜒北上,從前是東洋里(周寧古稱)銀山環抱的財富之路,如今是周寧銀彩交輝的文旅之道。為銀而聚的各個古村,鐫刻著古老的密碼,漸次揭開神秘的面紗,在時代的舞台上異彩紛呈。為銀而建的巡檢司和眾多亭橋樓閣,以古典的造型和厚重的底蘊,讓周寧的繽紛「銀事」愈加燦爛。

湯志濤 攝

寶豐的銀光透過歷史的隧道,映射在古今周寧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催生了周寧紛繁而獨具魅力的銀色文明。地域品牌「東洋鍋」精工細作蜚聲八閩,地理標誌「官司茶」甘醇鮮爽聞名中外;赤岩的古厝氣派宏大銀華依舊,貢川的古建經久不衰銀光閃耀;廊橋世家的傑作技藝遍布閩浙,樓坪商貿的繁榮惠澤故里享譽他鄉;從煉鐵到鋼貿圈的產業,「長尾」曾經舞動長三角;從燒炭到活性炭的木業,「鳳尾」長期飛舞新時代。而各種脫胎於煽銀時代的工藝與民俗非遺項目,編織成五光十色的千年文化銀脈,散發著獨特的魅力。

今天,寶豐銀礦遺址的寶貴資源正開始轉化成周寧文旅的發展優勢,周寧縣黨委政府對此高度重視,把對遺址的保護開發列入縣重點項目,並成立對應的保護開發領導小組。幾年來,在該領導小組主持下,相關部門圍繞寶豐銀礦遺址開展了各項基礎性工作:保護措施落實到位,有關資源全面考察,礦山公園初步規劃,開發建設初見端倪,宣傳推廣有序進行。

寶豐古銀場礦山公園開園儀式現場 林子傑 攝

寶豐銀礦不再寂寥地沉睡於大山深處,她正抖落歷史的風塵,展露迷人的風姿。而遊覽這古今兼修、遍布珍跡、充滿神秘又範圍廣闊的銀山瑰寶,該選擇什麼樣的入口,穿越哪一條時空走廊,才能探索古銀礦源流、領略銀文化魅力、飽覽東洋里風情、享受銀之旅的種種況味呢?這正是即將開幕的寶豐古銀礦公園需要為看客們解鎖的課題,相信不久的將來寶豐銀礦將穿過歷史的隧道,向世界精彩亮相。

寶豐古銀場礦山公園 葉先設 攝

新時代的銀色文明正深度融入文旅行業。在周寧寶豐銀礦遺址保護範圍及其相鄰地區,古銀礦文化的遺存實體及關聯因素比比皆是,如聖銀峰銀洞、芹溪寶豐公館遺址、散布各處的石磨石碓、白銀古道及其附屬古建築、麻嶺與赤岩巡檢司遺址、各類文獻、詩文及傳說,以及傳承至今的手工藝及其製品。古銀礦文化遺存在以下三個區域最為集中:芹溪(含樓坪)及聖銀峰、官司及其各自然村、上洋及仙風山(含麻嶺),這些區域堪稱古銀礦文化遺產的天然展覽館,若能做好古銀礦文化的保護工作,並以此為抓手做足賣點,在項目策劃和產品推廣中加入銀礦文化元素,必將使農旅產品附加值有效提高,探究性顯著增強。

周寧古銀礦遺址陳列展 周健 攝

周寧古銀礦遺址陳列展 湯文娟 攝

實際上,正因為周寧全縣是廣義上的大銀山,任何鄉鎮、村莊,任何經濟實體都可以利用銀山元素,塑造品牌形象,提升產品內涵,煥發營銷引力。所謂靠山吃山,在周寧則當然可以也應該靠銀山吃銀山,吃透精華,念透銀經,讓古銀礦繽紛銀事轉化為新時代璀璨銀華,讓沉睡千年的銀礦紅利轉化為振興鄉村的銀山「綠利」。

周寧城區航拍 葉曉暉 攝

如今,東洋里的銀色文明,依然流淌在周寧的母親河——東洋溪里,她奔涌著銀浪閃耀著銀輝,喧譁著岸上五光十色的市井生活。她從聖銀峰起步,一路吸納銀山深處的精華,承載從紫雲到仙風山的不老時光,成為東洋溪千年銀事的溫暖記憶和美好見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