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從來不吃中國食物,他說:自己的身份實在沒臉吃

雲墨歷史 發佈 2024-01-21T12:30:26.679292+00:00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如今已經是七十四歲高齡的老人了,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這74年間他一口中國食物都沒有吃過。

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如今已經是七十四歲高齡的老人了,但是令人驚奇的是,在這74年間他一口中國食物都沒有吃過。

按他自己說的話來看,是因為自己的身份實在是沒有臉吃。

那麼村上春樹的身世究竟有什麼奧秘?

「不可治癒的過敏症」

2017年的新書《刺殺騎士團長》發布會上,村上春樹在台上說道:「日本曾在南京實施大屠殺,不爭的事實不然無法忘卻。」

此言一出,在日本引起了軒然大波,這次的新書很罕見的沒有獲得大獎,並且銷量也大不如前。

從這件事上可以看出來,村上春樹一直在致力於讓日本的民眾正視歷史,正視自己前輩所犯下的罪行。

而事實上,日本民眾根本不買他的帳,所以像村上春樹這樣有覺悟的人在日本是極少數的。

此外村上春樹多次在公共場合上公開承認這段歷史。

在《文藝春秋》上刊登了一篇名為《棄貓,提起父親時我要講述的往事》的文章中公開表示:自己的父親就是曾經侵華的日軍,並且還可能在中國殺害過戰俘。

在文章中呼籲日本民眾要正視歷史,並且企圖喚醒日本民眾承擔家族負面歷史的覺悟。

有這種心態並且可以大膽做出來,這樣的人在日本人中實在是難能可貴。

可是這樣優秀的有覺悟的有影響力的作家曾經居然也會有這樣的疑惑:「我不知道是否該停下手中的筆,我也不知自己的文字是否骯髒。」

這都源於村上春樹那「不可治癒的過敏症」。

1994年村上春樹來到中國,宣傳他的新書《奇鳥行狀錄》。

這本書涉及到諾曼汗和滿洲的歷史,所以《馬可波羅》雜誌建議村上春樹去中國實地考察一下。

也是這次機會,讓村上春樹第一次踏上了在書中出現過幾萬次的地方。

雖然在他的作品中曾經多次談到中國歷史,中國思想,總之中國的方方面面他都會或多或少的涉及,關於中國的一切他都會熱切關注。

可是直到1994年六月,他才第一次來到中國。

雖然是第一次來到中國,但是村上春樹至始至終都沒有嘗試中國的美食。

一共十四天的旅程,他都只吃自己包里的日本罐頭。《村上朝日堂》系列篇中有一篇名叫《漩渦貓的找法》的文章。

其中村上春樹寫道:「我是個極端的中華料理過敏分子。

雖然從小就有偏食的毛病,但是長大以後,幾乎所有的料理都可以吃了,但即使這樣卻無論如何也吃不了中國菜。

就算是從中國的餐館門口經過,都無法忍受,因此日本的華人街一次也沒去過。」

村上春樹對中國的強烈牴觸只表現在中國菜上,對於中國人,中國文化等等他都興趣盎然,甚至他還交到了很多中國朋友。

之所以村上春樹對於中國菜如此牴觸,是因為中國菜會讓他想起一些不好的回憶,不好的感覺。

這種心理是一種叫做「創傷性記憶」的心理反射,是指在生活中受到一些重大事件的傷害,從而引起心理,情緒甚至生理都處於不正常狀態的記憶。

而這些記憶的根源都來自於自己的父親。

背負著父親的「原罪」

談到父親的時候,村上春樹說「錯,確實是錯了,但是罪不至死。」這是大學時代以來,村上春樹第一次談論自己的父親。

之所以這麼久都不談論父親,是只因為小時候村上春樹偶然發現了一個可怕的事實:自己的父親居然就是一個「侵華暴徒」。

童年時期,小村上與父親關係很好,父親總是用溫柔的眼光笑著看小村上。

即使小村上做錯了事,父親也不會過分嚴厲的責罵,而是在互相尊重的基礎上給小村上講道理。

所以村上春樹是這樣描寫童年時期的父子關係:「在幼時,我與父親彼此尊敬。」

每天一早的時候,小村上都會看見父親在做一個古怪的儀式,日日如此,從不間斷。

小村上好奇的問父親在幹什麼?父親回答說:「我在超度亡靈。」小村上又問:「父親,你在超度誰的亡靈?」

父親對小村上總是非常有耐心,即使這個問題小村上已經問了千百遍了,可是父親每次都是微笑著回答說:「二戰中的戰友,死去的中國人。

可是之後小村上再問的問題,父親就不再回答了。

後來有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村上春樹的父親講了自己殘殺中國戰俘的經歷,那個時候的村上春樹還是個小學生。

雖然父親的話語非常簡短,可是也給小村上幼小的心靈蒙上了一層陰影。

之後為了了解到更多關於父親的資料,村上春樹整體悶在圖書館查閱當年侵華的資料。

村上春樹翻閱史書後發現,父親是屬於輜重部隊的一名士兵。

當時村上春樹心裡還是有些小竊喜的,因為他知道輜重部隊屬於後勤部隊。

是一隻專門提供糧食的部隊,這個輜重部隊裡的人也都是一些日本民眾,根本不是軍校的或者是部隊的正式兵。

所以在村上春樹看來,自己的父親怎麼也不會上戰場的,那麼這樣一來的話,日軍的那些殘酷暴行也與父親沒啥關係了。

可是越往後翻書,村上春樹感覺有點不對勁了。

他發現輜重部隊後期不只是後勤部隊了,因為前方戰況激烈,導致戰爭打著打著就開始出現「兵荒」。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當時的日軍總領讓輜重部隊的人手或趕往前線,或通過搶奪當地百姓的糧食資源來補充自己的軍隊。

隨著戰爭展現的拉長,這些輜重部隊因為處於戰爭的後方,所以他們走過的地方全都是前線已經占領的地盤。

這些輜重部隊的日本兵從一開始的搶奪糧食,慢慢發現中國老百姓是害怕他們的,即使他們自己可能根本不會開槍。

這些輜重部隊的士兵靠著自己手裡有槍,開著日本軍車的噱頭,開始對沿途的村莊城市燒殺搶掠,甚至姦淫婦女。

看到這裡的村上春樹心裡一片孤寂,原來自己的最開始的渺小希望只是泡沫罷了。

村上春樹的目光掃視到下一章的時候,發現父親所在的輜重部隊還包括了處理戰俘的工作。

「處理戰俘」這四個字就像是一道黑夜中的閃電,讓本就漆黑陰森的夜晚更加駭人恐怖。

對於村上春樹來說,這個時候是否還要去糾結父親是不是那個行刑的劊子手已經不重要了。

即使他只是列隊觀看的一名士兵,那也是村上春樹無法忍受的。

村上春樹寫道「用軍刀砍下人頭的殘忍光景,不言而喻地沉重印刻在幼年的我的心上。」

雖然父親的形象一直都是溫暖寬廣的,可是村上春樹明白,以前的父親跟現在一定是天差地別。

這種衝擊帶來的「精神創傷」不只包括了對父親形象的崩塌,也在於對自我認知的崩塌。

他後來表示:「即便再感到不快、再想移開視線,人都應該將其作為自身的一部分繼承下來並傳下去。

如果不這樣做,名為歷史的東西意義又在何處呢?」村上春樹也是這樣做的。

此後在自己的作品裡,村上春樹一直在揭露當時像父親一樣的日本士兵做的醜陋殘忍的事跡。

而自己的小說中的父親形象也是以庸俗,黑暗為鮮明特徵。

尤其會把日本戰爭中的「惡」在父親形象上刻畫細膩,讓這類形象更加立體,更加陰暗。

村上春樹寫道:「我們只是落向廣袤大地的眾多雨滴中那無名的一滴。即使是一滴雨水也有歷史,也有繼承那段歷史的責任。我們不能忘記這一點。」

贖罪之旅

從村上春樹的訪談中可以感受到,村上春樹是個直率的人,他對於身邊的人和事坦率,同時他對自己的情感也十分坦率。

雖然他在文章中多次提到中國,可是卻極少來到中國。這都是源自於他直面自己的複雜情感造成的結果。

藤井省是東京著名學者,在分析村上春樹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心理反應和心理陰影的問題上。

他認為:其實是源自於「我」的「原罪意識」。

這裡的「我」並不是單指一個人,可能這裡的「我」還包括了自己和父親,亦或是當時侵華的日本兵。

這種「原罪」可能並不是我犯下的罪,而是以前的「我」犯下的罪。

就像夏娃和亞當偷吃禁果的原罪一樣。

雖然這裡的原罪是他們二人犯下的,可是對於之後信奉天主教或者基督教的教徒來說。

因為他們是亞當和夏娃的後代,所以也有著這部分的「原罪」。

既然有罪,那麼就要贖罪。

村上春樹極少來中國,不生育,不吃中國菜的理由,可能也是因為在潛意識層面上,村上春樹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去贖回自己的「原罪」。

「事實上也差不多吃了所有料理,可唯獨中華料理無論如何都絕對不成。」

原因揭開了,就是因為來自於「父輩記憶」的「原罪」。

中國菜會讓他想起一些關於父親的記憶,以及當時自己的感受。

這些記憶和感受像一個厚厚的,深不見底的黑洞讓人透不過氣,心理上是如此的排斥,生理上也會出現相對應的反應。

對於日本對中國作出的種種殘暴罪行,村上春樹並沒有像其他日本民眾或者是其他日本作家一樣,抱有忽略,曖昧不清的態度。

而是表示自己在知道這些歷史以後,先是非常震驚,而後感到深深地恥辱,愧疚與對中國的同情。

村上春樹的作品幾乎都與中國,戰爭有著很深的淵源。

在《去中國的小船》的作品中寫道:「若是你對記不起我名字那麼介意的話,就當我是頭一次見面的人好了」。

「不知何故,使我想起中國人。」這些話語都是源自於自己的中國情節。

對中國複雜的情感直接成為了對於中國的特殊關注,以及自身中國情結的直接成為了村上春樹的創作源泉。

《去中國的小船》這本書中,村上春樹表達的是自身複雜情感的自白。

從一開始在聽到父親親口說自己是侵華日軍的事實,到在圖書館看到的一系列歷史史實。

村上春樹對於父親的感情從尊敬演變到排斥,甚至是不願再見父親。

村上春樹不只是對於他人厭惡,他對自身也非常的厭惡。

所以村上春樹跟妻子商量以後不再生育,這麼做只是因為想要讓自己身上罪惡的血液從自己這裡截斷。

結語

在村上春樹的作品中有大量描寫中國的文字,他寫出這些文字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喚醒國內民眾的思想。

雖然他這樣的「另類人物」肯定是會遭到日本政府,日本民眾的打壓的。

但是因為他讓中國人知道了,也是有一些日本人記住了那些不堪回首的歷史的。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