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學者的海洋文學地理研究

中國社會科學網 發佈 2024-01-22T00:01:27.308411+00:00

從地理上來看,海洋對文學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在海洋活動中創造了海洋文化、獲得了海洋精神,它們影響文學的風貌;

  民國學者開始有意識地研究海洋文學地理,始於域外海洋文學批評。從地理上來看,海洋對文學的作用有兩個方面:一是人類在海洋活動中創造了海洋文化、獲得了海洋精神,它們影響文學的風貌;二是作家直接書寫海洋,產生了海洋文學。由於古代中國不是一個重視向海洋發展的國家,加之古代文學作品中優秀的海洋文學經典相對較少,所以,關注海洋地理與文學關係的著述鮮見。有價值的海洋文學地理研究始於民國時期。1924年,英國作家康拉德去世,文學研究會成員發表數篇文章,稱康拉德為海洋文學家,他們的譯介初步涉及海洋文學地理問題。

  明確地從海洋地理角度批評域外作家的文章是閻折吾的《從海洋文學說到拜倫,海賊及其他》(《南國周刊》,1929年)。作者認為,環境給予人相關的感受,作用於人的氣質、精神,促使海洋文學發生,西方海洋國家多「海賊文學」,作為大陸之邦的中國則多湧現「山賊」「湖賊」或「江賊」文學。柳無忌在《海洋小說家康拉德——〈阿爾麥耶底愚蠢〉的緒言》(《長風文藝》,1943年)中提出英國是海洋國家,英國人是航海民族,所以,英國作家創建了優秀的海洋文學傳統,外來人康拉德受英國海洋文學薰陶,是英國史上偉大的海洋小說家。這兩篇文章強調海洋環境對文學的影響,揭示海洋文學發生和形成的原因,有較高的學術價值。

  在海洋文學地理研究中,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是近代新出現的詞彙。自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知識分子越來越意識到活躍在海上的西方國家有著強大的實力,在慘敗於新興海洋國家日本,西方的海權理論進入中國以後,學者在《新民叢報》《東方雜誌》《海軍雜誌》等期刊熱烈研討海權問題,開始對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有確切的認知,梁啓超等提出中國是大陸國家,英美日等是海洋國家。因晚清不敵海國,近代學者開始討論如何將中國建設為強大海洋國家的議題,大陸國家和海洋國家這兩個語詞普及開來,海洋國家成為當時的中國人所喜歡的國家類型。

  民國學者研究海洋文學的另一起因是近代中國海洋國家建設的需要。近代中國意欲向海復興,海洋政治地理崛起,在此背景下,民國學者開始建構海洋文學理論。柳無忌在《海洋文學論》(《海軍建設》,1942年)中闡釋了海洋文學的概念、美學、功能等,提出新興的國家需要新興的文學,倡導在中國開展海洋文學運動。蹇先艾的《如何建海軍文學》(《海軍建設》,1942年)和徐逎蒙的《建設海洋文學》(《長風文藝》,1943年)在抗戰時期呼籲中國需要海洋文學,希望以海洋文學增強國民海洋意識、培育國民海洋精神,進而維護中國的海權。如果說在域外海洋文學批評中,民國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地理環境對文學的制約上,那麼,在基於國家需要的海洋文學論中,他們則主張以海洋文學的提倡、普及來影響海洋人文環境的建構,從而夯實民國的海洋政治地理。

  從國家角度探討問題是民國海洋文學地理研究的顯著特點,民國學人有大局觀,但在論述中也遮蔽了部分史實。民國學者發現了海洋文學地理的大勢,認為西方海洋民族活躍於海上,因而創建了光輝的海洋文學傳統。他們的海洋文學地理研究基於特定的歷史背景:近代中國向海洋國家轉型,為了學習英美日等海洋國家,域外海洋文學被譯介到中國。民國學者很容易就了解到,在英美等海洋國家,有大量名家是海洋作家,有大量名著屬於海洋文學,反觀古代中國,少有成為文學經典的海洋文學作品。因此,閻折吾、柳無忌、徐逎蒙等輕易得出中國幾乎沒有海洋文學的結論。民國學者的整體把握雖不錯,但他們無視古代中國海洋文學作品豐富的史實。古代中國雖以大陸為主體,但許多王朝如唐宋明等與海洋沒有絕緣。而且,由於濱海的緣故,沿海民間與海洋的關係頗為密切,所以,在古代中國湧現了大量陸上觀海、近海泛舟、想像海洋的作品,海洋對中國文學產生了一定影響。同時,文人書寫中的精衛、蓬萊、海市等構成了海洋人文環境。因此,在研究中屏蔽中國海洋文學地理,與真實的歷史並不吻合,但海洋處於古代中國文學地理的邊緣是不爭的事實。

  回顧民國學者的海洋文學地理研究,在學術上有其必要性。地球上的海洋面積超過70%,海洋在人類的生活中有著重要的作用,許多國家的人民創造了輝煌的海洋文化。中國是太平洋西岸國家,有漫長的海岸線,海洋對中國文學產生過影響,因此,海洋文學地理研究是文學地理學研究的一部分。文學地理學在當今是顯學,但海洋地理對文學的影響還沒有引起學界的足夠重視,迄今為止,尚無當代學者專門研究過中國的海洋文學地理。從學術史角度看,民國學者的相關論述是中國海洋文學地理研究的起點,探究民國海洋文學地理研究能為當下的學術建構提供有益的啟示。在借鑑民國學者海洋文學地理研究的基礎上,當下學者應加強兩個方面的研究。

  其一是研究中外尤其是中國的海洋文學。當今的學者研究海洋文學地理,既要有兼顧中外海洋文學的氣度,還需糾正民國學者的偏頗做法,應該以中國海洋文學為研究中心。研究古代中國的海洋文學,既要概括它的優長,如「和合」的古典哲學底蘊,以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海洋文化,也要揭示海洋未能成為文學地理學研究對象的原因。從古代海洋作品的空間情感看,疏遠海洋或與海洋隔膜是常態,對海洋的認同、熱愛的書寫少見,這表明海洋是古代中國文人的陌生領域,僅為次要文學地理。其二是呼籲並引導當代作家多創作洋溢海洋家國情懷的作品。家國情懷的海洋書寫始於梁啓超,在《夏威夷遊記》《20世紀太平洋歌》《新大陸遊記》等作品中,他呼籲中國變身為太平洋強國,書寫對海洋的認可、喜愛,建構貼近海洋的人文氣候。在抗戰期間,柳無忌等學者從國家需要角度論述海洋文學,認為海洋文學可以塑造國家的海洋人文環境。當代作家需修正古代文人較少親近海洋的文化心理,感受海洋,積極書寫海洋家國情懷,表述海洋空間認同,提升海洋文學的地位,服務於海洋強國建設。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民國海洋文學理論研究」(20YJA751004)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

作者:陳緒石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