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炫巴蜀」雜技魔術展演:雜技盛世重輝,推陳出新讓人高興

文旅觀察者 發佈 2024-01-24T04:25:13.847061+00:00

昨日看了「技炫巴蜀」雜技魔術展演,可能是因為沒有見過世面,說實話:我大受震撼。在佛經裡面,有這樣的句子: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

昨日看了「技炫巴蜀」雜技魔術展演,可能是因為沒有見過世面,說實話:我大受震撼。想要寫點什麼,卻覺得下筆不易。

在佛經裡面,有這樣的句子:閻浮提眾生,志性無定,習惡者多.縱發善心,須臾即退.若遇惡緣,念念增長。說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呀,其實不怎麼樣。

我們每天看新聞,也是惡事多,善事少。我認為這和我們的新聞觀出了問題有關,「人咬狗才是新聞」,這些新聞是小概率事件。

人們容易為負面的事件所吸引,平台方為了自己的月活,因為活躍度直接和廣告金主的投放預算和投放需求掛鈎,很多時候並沒有在善惡層面進行取捨,這是大有問題的。一個善惡不分的平台怎麼可能長久呢?而從中受益之輩長遠來看也不會獲得安樂。說教完了,切入正題。

起初,我一看我要去觀看表演的地方叫「重慶國際馬戲城」,內心並不太當一回事,只是一個朋友說川渝兩地聯合演出,機會難得……我看了他的宣傳,想著這種場合多半要拿出看家本領來了,於是我就去了。

馬戲一詞,不是很嚴肅,原指人騎在馬上所作的表演,現為各種野獸、馴禽表演的統稱。指以馴馬、馬上技藝、大中型動物戲、高空節目為主,包括部分雜技、魔術和滑稽等的綜合演出,多在大型場地(馬戲院、棚、體育館或廣場)的馬圈中表演。

有演員指揮動物表演各種技巧動作或演員在動物身上作各種技藝表演等形式。廣義的馬戲也包括雜技在內。馬戲有時也與雜技通用。馬戲一詞在中國,初見於漢桓寬的《鹽鐵論》。古代馬戲專指馴馬和馬上技藝。現代狹義馬戲專指馴馬和馬術。

由此可見佛家認為「眾生顛倒」也不是無緣無故的,明明是人表演的藝術卻叫做「馬戲」。南懷瑾先生說現在的人稱生意人為「老闆」,在他們老家人死了用門板抬著,以「老闆」稱生意人其行跡和下場可想而知。所謂名不正則言不順,但對事物的命名常常和當時的人們的文化水平有關,折射出那個時代老百姓的文化涵養,倒不稀奇。

本場演出,看到「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雜技演員們妙到毫巔的演出,「勇猛強記」四個字反覆迴蕩在我的腦海,以至於我還有點感動,但這樣的場合是流不出淚來的,現場太快樂了,這就是所謂面對的環境不同——專業術語「對境不同」。

我們這個世界的人類,勇猛強記,能造業行。勇猛強記,勤修梵行。勇猛強記,佛出其土。一者、能斷淫慾;二者、強識念力;三者、能精勤勇猛。

勇猛者,一指勇敢有力。如《漢書·杜業傳》:「竊見朱博忠信勇猛,材略不世出,誠國家雄俊之寶臣也。」《無量壽經》卷上:「勇猛精進,志願無倦。二指勇武之士。《管子·樞言》:「先王不以勇猛為邊竟,則邊竟安。」

聯繫經文來看,應該能夠更能理解其意思。《無量壽經》卷上:「勇猛精進,志願無惓。」又如《大般若經》中有精進菩薩,名「善勇猛」,後來,以精進、勇猛精進泛指刻苦學習,不斷進步。如《朱子語類》卷四三:「善人只循循自守,據見定,不會勇猛精進。」

瑜伽九十六卷十頁云:彼在家有情、為財寶故;俱於二處,由起無間殷重加行,無緩加行,名勇猛界。又云:出家有情、乃至命在,常修無間殷重加行;名勇猛界。

雜集論十卷二頁云:勇猛修習者:謂為對治疏漏疲倦隨煩惱。疏漏疲倦者:謂能引蚊蝱等處所生逼惱。

強記者,作動詞意為「勉強死記」。作形容詞意為「記憶力特別強」。

總之,人類當中的一小部分在一些事情上的堅持、堅守和執著,讓人動容。


現場,一群大漢頂瓶瓶罐罐的表演讓我有大象在瓷器店跳舞的感覺。

魔術也很精彩,這個魔術師身上藏了一個茶壺,一個火鍋鍋具和其他好多東西。

一根紅綢子被演員用出了還原「飛天」的高度,現場觀眾連連驚呼。

走鋼絲的演員讓觀眾見識了人類平衡技能所能抵達的高度,工人階級有力量。

雜技,亦作「雜伎」。指柔術軟功)、車技口技頂碗、走鋼絲、變戲法舞獅子等技藝。雜技是一門古老的表演藝術。現代雜技特指演員靠自己身體技巧完成一系列高難度動作的表演性節目。「雜技」一詞,是1950年中國雜技團成立時,由周恩來總理定名的。

漢書·武帝紀》「三年春,作角牴戲顏師古注引漢文穎曰:「名此樂為角牴者,兩兩相當角力,角技藝射御,故名角牴,蓋雜技樂也。」

《魏志·樂志》:「六年冬,詔太樂、總章、鼓吹增修雜伎,造五兵、角觝、麒麟、鳳皇、仙人、長蛇、白象、白虎及諸畏獸、魚龍、辟邪、鹿馬仙車、高絙百尺、長趫、緣橦、跳丸、五案以備百戲。」

《隋書·音樂志中》:「且西涼龜茲雜伎等,曲數既多,故得隸於眾調,調各別曲。」宋蘇軾《集英殿春宴教坊詞·小兒致語》:「廣場千步,方山立於眾工;大樂九成,固海涵於雜技。」

自貢雜技團演員郭瑤姚表演的《倒立·哪吒》讓我驚嘆人竟然可以柔軟到這種程度,人對自己的身體竟然可以把控到這種程度。


演出結束,文旅君感嘆:技藝精湛、甚為稀有,吾大受震撼。

演出結束,大家各自散去。演員們留在台上聽領導致辭。

資料顯示,雜技藝術在中國已經有2000多年的歷史。雜技在漢代稱為「百戲」,隋唐時叫「散樂」,唐宋以後為了區別於其他歌舞、雜劇,才稱為雜技。

《史記·李斯傳》記載過秦二世曾經在甘泉宮看角牴戲的情形。當時的角牴戲,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說符》還介紹了介紹了民間曾有在空中擲投五劍、七劍的表演。漢朝張衡在《西宗賦》裡生動地描寫了跳劍丸、走繩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

隋煬帝設立太常寺,教授雜技技藝,並於大業六年(公元610年),在長安端門外天津街舉行過百戲演出。雜技到了唐代又有發展,當時許多著名詩人的詩中都有反映。白居易新樂府西涼伎》中有描寫「舞雙劍,跳七丸、裊巨索,掉長竿」的詩句;元微之的樂府《西涼伎》中也有「前頭百戲競撩亂,丸劍跳擲霜雪浮」的詩句。到了宋代,雜技藝術已有了40多個節目……

《列子·周穆王》載:「周穆王時,西極之國有化人來。」所謂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隨意貫穿金石,懸空不墜和穿牆入壁,都是幻術節目。

劉向《列女傳》還記載了戰國時代的遁術:齊宣王有次在宴飲中與鍾離春閒話,鍾離春故意眩技吸引宣王,說:「竊常喜隱。」「齊宣王曰:『隱,固寡人之所願也。試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見。宣王大驚……」

中國的雜技演員從第一次出國演出,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使者、和平友誼的使者。近半個世紀以來,中國雜技演員足跡遍世界,在五大洲的一百多個國家留下了他們的藝術風采,甚至當時一些尚未與中國建交的國家,也都歡迎中國雜技團的演出,並在他們的藝術表演中感受到中國人民的友誼,加速了與這些國家友好交往的進程。

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師承傳統,又與姊妹藝術關係密切。中國雜技有嚴密的內向性,每一種技藝都是代代相傳。同時還有地域性,如中國北部的河北吳橋縣就是有名的雜技之鄉。雜技藝人尊師重藝,對先輩傳下來的技藝,總是千方百計地保存下來,傳遞下去。

文旅君還注意到,本場雜技表演開場時間是15點,15點是申時,申時在當日若用周易六壬法來擇時為「速喜」,速喜為吉時,由於雜技表演有一定的危險性,人們相信在吉時表演不會發生意外,當天的演出也很順利。

這其實也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文化當中有很多寶貴的東西由於沒有被正確的理解,以至於被貼上了封建迷信的標籤,其實是很可惜的。我們自己文化中「宇宙」這個詞就大有深意,《尸子》:「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說明我們很早就對時間和空間有所認識了。雜技的盛世重輝,推陳出新讓人高興……相信我們自己的文化也是如此。(文旅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