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下了一盤大棋卻下了個寂寞,一心想當攪屎棍的董卓摘了個桃子

老易說史 發佈 2024-01-26T00:19:36.145519+00:00

成功之後,老劉家的人成了世襲法人,那些豪強退居幕後,成了隱形股東。原本這種「你在明我在暗、你抓大我抓小、你負責我分紅、你為主我為輔」共生、共治模式也是蠻好的。

當年劉秀代表劉姓皇室和以前的地方豪強即後來的士族集團再造漢室,相當於聯合創業成功。成功之後,老劉家的人成了世襲法人,那些豪強退居幕後,成了隱形股東。原本這種「你在明我在暗、你抓大我抓小、你負責我分紅、你為主我為輔」共生、共治模式也是蠻好的。跟「男主外女主內」的夫妻模式相類似。

可玩著玩著,預期的軌道就開始出現偏差了。東漢的皇帝作為話事人,肯定想牢牢掌握話事權的。可他們習慣性地短命,導致話事權經常要託管,託管一般都是託管給皇帝的娘家人,這樣也算合理合規。而且外戚一般都是士族出身,那些士族小股東倒也勉強可以接受外戚來管理公司。

等到有些小皇帝熬成年時,他們想把那些託管出去的權力收回來,可是外戚又怎麼願意輕易放手呢?逼不得已,皇帝引入了第三方勢力——宦官集團。

宦官怎麼能專權呢?要知道這天下當初是我們士族和皇室一起打下來的。你們這幫奴才給老子滾一邊去吧。於是,士族集團紛紛變身為反宦官鬥士。可是宦官背靠皇帝那棵大樹,皇帝不倒,他們就不會倒。士族集團被本來就不太講究的宦官揍得很慘。

士族集團會就此善罷甘休嗎?不會,「我失去的東西,一定會想辦法加倍要回來」,這才是他們內心的吶喊。

但是,他們需要等一個能夠獨當一面的帶頭大哥,等一個能夠扭轉乾坤的機會。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漢末,他們終於等到了。士族集團的帶頭大哥袁紹策劃了一個「坐收漁人之利」的好劇本,而且一直進展很順利,只是人算不如天算,西北軍閥董卓充當了攪屎棍的角色,強行破壞了袁紹預設的劇本,並把勝利的果實給強行霸占了。

來看看具體到底是怎麼回事吧!

袁紹在下一盤什麼樣的大棋?

袁紹是黃巾起義時混進何進的幕府的,被何進視為心腹,先是被提拔為虎賁中郎將,在當時擔任中軍校尉,他弟弟袁術接任了虎賁中郎將。

這是袁紹下的第一步棋,也就是占據實權崗位,成為能影響局勢的人。

他的第二步棋就是想辦法讓宦官勢力和何進的外戚勢力一直斗下去,要麼兩敗俱傷、要麼一死一傷,當然最好是他們同歸於盡。

這裡解釋一下,袁紹要徹底弄死宦官集團大家可能比較好理解,為什麼還要想辦法弄死何進呢?因為何進擋他的道了,關鍵何進還不是士族階級的人,他是屠夫出身,他們一家還是走宦官路線上位的。

何進幹掉蹇碩和外戚董家後,其實已經完成了他的戰略目的了。但袁紹的目的才剛剛開始,他必須反覆勸說何進,千萬不要停,要再接再厲、趁熱打鐵徹底乾死那幫太監們。

何進也曾一度表示自己找不出要把宦官趕盡殺絕的理由。

袁紹表示我也算飽讀詩書了,領導你要個殺人的理由還不好辦,咱馬上給你掰扯明白:咱是不是已經對宦官們動過要動手的念頭了?這世界沒有不透風的牆,那些已經知道消息了的宦官肯定也想反殺你。你別看你現在權傾朝野,宦官們也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您要是不信,回憶回憶前朝外戚竇武的結局。宦官以皇帝的名義去指揮軍隊很好使的。你得趁著你和你兄弟何苗現在都是軍中大佬,下面的將吏也都是像我這樣給力的英才,把握機會,當機立斷呀。把宦官集團給剷除了,你還不得因為為國除害而名垂青史?

袁紹這一頓忽悠其實有很多邏輯漏洞:比如當年宦官和竇武之間弄得死去活來,那是皇帝要通過宦官奪權,雙方有利益衝突。現在何進和宦官集團都是緊密圍繞劉辯的,而且雙方以前還頗有淵源,人家是一個和諧的利益共同體,哪裡需要斗得個你死我活。

但是,袁紹這番漏洞百出的話用來忽悠何進還是夠了,因為何進本就是一個沒啥見識的屠夫,即便當了這麼多年的高幹,但是關於權謀那一套,他能整明白的東西也就那麼多了。

被袁紹反覆挑撥心中痛點的何進,開始鑽進袁紹為他準備的套了。因為他感覺有了前面那血淋淋的教訓擺在那裡,宦官確實不可信。袁紹只是說了一些他願意說給何進聽的東西而已,實際上竇武當年和宦官火拼,主要是竇武挑起來的。

何進拿定主意之後,便開始向他妹妹何太后提建議,請求全部撤換中常侍及以下的宦官,委派三署郎官代替他們的職務。

何太后是個明白人,直接把他這個糊塗哥哥給懟回去了,說:「宦官統領禁省,自古到今這都是漢家老規矩,不可廢,況且先帝剛走人,太監都打跑了,你讓我這寡婦直接面對那幫小伙子?」

何進吃了癟,心裡很惱火也很無奈,畢竟沒有妹妹何太后的詔令,很多事情就顯得名不正言不順了。

袁紹為了不讓何進打退堂鼓,繼續拱火:咱現在不乾死他們,這幫人天天在皇帝邊上出入號令,今後一定是禍患!

被袁紹再次販賣恐慌、焦慮和悲觀的何進,又再次去找妹妹要誅殺宦官的詔令。

何太后和何進那收了宦官們禮物的媽媽舞陽君和弟弟何苗都勸他,您何大將軍差不多就得了,人家對你只有恩沒有仇,況且現在態度還這麼好,你還要怎麼樣?

經過家人們的提醒,何進也開始想起自己家當初是怎麼崛起的了,咱欠了人情還不還倒是其次,關鍵咱也不能恩將仇報呀!

袁紹會給何進足夠的時間去整明白背後那些事嗎?繼續給何進煽風點火:

紹等又為畫策,多召四方猛將及諸豪傑,使並引兵向京城,以脅太后

啥意思?太后不同意你殺宦官那是頭髮長見識短,不要慫她,咱從外圍調兵到京城,嚇唬嚇唬她,她就同意了。

何進又洗腦了,他居然同意袁紹的建議了。從外圍調兵來威脅自己的親妹妹,這還是一家人嗎?不是一家人最好,人家袁紹就怕你們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里里外外的權力現在都掌握在你們何家人手裡,不挑撥你們,根本沒法跟你們玩。

隨著何進一聲令下,董卓、王匡、橋瑁、丁原等一系列有實力的地方大員開始向洛陽跑步靠攏。東郡太守橋瑁屯兵成皋;丁原還火燒孟津、誓殺宦官;

最有畫面感的還是董卓,這傢伙一邊跑一邊上書,對標導演《三家分晉前傳》的趙鞅,指名道姓要殺了張讓等人,以清君側。董卓為什麼激動呢?因為人家連當并州牧都不去上任,而是率軍駐紮在河東,不就是一直在等京城變天的那一刻嗎?現在接到何進讓他率軍趕往京城,他能不激動嗎?他弟弟也在京城身居要職,京城的形勢他清楚得很。

這樣一來,何進要殺光宦官的消息人盡皆知了。這個弦已經拉滿了,一切皆沒有迴轉的餘地了。袁紹的手腕可以吧,堵死你的退路,看你還猶豫不?

這時候,沒等宦官們狗急跳牆,何家內部先開始批判何進了,他弟弟何苗對何進說:「我們當初出身貧賤,都是依靠宦官的扶助,才有今天的富貴。大哥你現在把事情做得這麼絕,是不是欠考慮呢?」

本來就有點捋不清的何進被家裡人這麼一懟,又開始犯迷糊了。恰好,董卓這時跑到澠池了,何進為了爭取點考慮時間,便派人去阻止董卓繼續往前走。但董卓已經不接受詔命了,繼續前進到了河南。

何進再派諫議大夫種邵宣詔讓董卓打住回軍,董卓本來想以不放心京師情況搪塞過去,但種邵也不是吃素的,直接一句「你難道要在天子腳下造反嗎?」把董卓逼得退軍到了夕陽亭。

袁紹一看何進派人阻止董卓進軍,生怕何進又突然改變主意,就再給何進燒了一把火:交構已成,形勢已露···事久變生,復為竇氏矣。你再不動手,你就會變成第二個竇武。

何進也知道自己沒有回頭路可以走了,終於下決心要動手了,動手前還特任命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

介紹一下這個特殊的人事任命:司隸校尉,相當於現在的首都軍區司令員,起著監控京畿要害的作用。假節,就是遇到什麼事你可以自己拍板,無需請示;專命擊斷,表示袁紹可以根據情況自由行動和下命令。

為什麼要介紹這項任命呢?因為袁紹後來就是靠著這項命令合法殺人的。不然有些高級幹部你還真不好動他們。

袁紹被授予大權後,馬上安排人去偵察宦官動靜,然後又命令董卓等人上書,把輿論攻勢拉滿。(注意:沒允許他們進兵,說明袁紹死死地把握著節奏的)

何太后一看這架勢,生怕真的引發兵變了,於是下詔把中常侍、小黃門等宦官都罷免了,希望就此能夠息事寧人。

諸常侍、小黃門也主動放低姿態,向何進請罪,表示願意聽從發落。

人家宦官集團已經把頭低到塵埃里了,何進也還真不好意對人家動手了,於是便準備讓這些宦官回到自己的封地上去。

袁紹勸進便於此決之,至於再三

袁紹再次拱火,成功在即,怎麼能就此放手呢?趕緊斬草除根吧。

但這次何進沒同意。因為他也慢慢想明白了,真沒有殺宦官的必要。

袁紹一看何進已經勸不動了,也就顧不得那麼多了,他露出了最後的獠牙——你何進不殺宦官,我就逼宦官來殺你。

紹又為書靠諸州郡,詐宣進意,使捕按中官親屬

啥意思,以何進的名義下令全國各地全面捕殺宦官的親屬,你們還想回去,我必須讓你們回不去!

走投無路的宦官們只能背水一戰了,但他們現在都沒有職務在身了,反殺何進不太可能。

因為張讓的兒媳婦是何太后的妹妹,張讓便讓兒媳婦出馬,到何太后那裡使勁哭,說他們這些宦官已經無家可歸了,希望能再上最後一輪班,那樣就死而無憾了。

何太后本來就覺得愧對宦官,現在被妹妹這麼一哭、被宦官的忠心一感動,於是便下詔恢復了諸常侍的崗位。

這幫被逼到末路的宦官們開始密謀弄死何進那忘恩負義的王八蛋。剛好在這一年八月,何進又再一次進宮跟何太后提殺宦官的事,這個消息被十常侍提前布下的眼線聽到了。

於是,張讓帶領常侍段珪、畢嵐等幾十人,拿著兵器悄悄地自側門進,埋伏在禁門門前。成功把何進堵在內宮,先是一頓臭罵,然後是一頓刀子捅,直接要了何進的命。

殺完何進,張讓、段珪等人矯詔安排自己占據司隸校附、河南尹等關鍵崗位,相關部門有遲疑或者懷疑的,直接拿出何進的人頭嚇唬他們。

眼看宦官集團要成功反轉了,但是,不急,這還只是袁紹的第二步棋。

袁紹的第三步棋便是由他們老袁家清盤,何進死了,只要再把宦官集團幹掉,他叔叔袁隗是太傅錄尚書事、他是司隸校尉,假節、他兄弟袁術是虎賁中郎將,誰還能跟他們老袁家爭鋒?再給他們一點時間消化何進和宦官手裡的權力,他們老袁家不就「一統江湖」了嗎?

上述便是袁紹在漢末下的第一盤大棋,看完了,大家還覺得袁紹是個志大才疏的草包嗎?這種頂級的布局能力,在三國時代,絕對是前三的存在。沒錯,就是前三!(僅次於曹操和諸葛亮)

董卓是怎麼摘了袁紹的桃子的?

先來看看袁紹收局吧!

在何進被殺之後,他以「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的身份下達了對宦官集團的總攻命令。

何進的部曲吳匡、張璋聽說主子被害,馬上便帶著兵馬去攻打皇宮了。可惜宮門被宦官下令關閉了。但是,不要急,還有虎賁中郎將袁術。咱們共同來砍宮門,說明我們一個隊伍的,事了之後,可要記得和我們袁家的戰友情哦。

總而言之,十常侍死的死、逃的逃,徹底謝幕了。

然後呢,何進的弟弟何苗現在掌兵,也得死。

但是殺害何苗這種高級將領這種事有很大的政治風險,袁紹是不會讓袁家人親自動手的。動手的人是誰你?是何進的手下吳匡等人,因為何進和何太后、何苗等人關係早就被袁紹設計成了不和睦的印象了。袁術在和吳匡攻打宮門時再挑唆一下,說何苗想搞死他哥哥自己上位。忠於何進的吳匡等人便打著為大將軍報仇的名義把何苗乾死了。

匡遂引兵與董卓弟奉車都尉攻殺苗

為什麼要讓吳匡等人去殺當時的軍界三把手車騎將軍何苗呢?這裡面很有講究,後面有機會再解釋。

最後,在這場大清洗中,只有張讓、段珪等帶著劉辯、劉協等數十人逃出皇宮。後來還被尚書盧植、河南中部掾閔貢等人在黃河邊上給追上了,又有數名宦官被殺。張讓等投河而死。

眼見袁紹的驚天謀劃就要成功了。如果再過幾天,劉家天下將會被文有袁隗、武有袁紹、袁術的袁家徹底掌控。因為他們只要花幾天時間把原來何進和宦官集團掌握的那些軍事勢力掌握了,就沒有人能翻盤了。

但是,上天沒有給他們老袁家這個機會,董卓這個時候恰巧趕到了洛陽城。

董卓為什麼能這麼巧地趕到洛陽城呢?大家不要忘了,他還有個弟弟奉車都尉董旻在京城。人家對京城的一舉一動是了如指掌。大家還得董卓為什麼敢抗旨不去并州,而特意留在河東靜觀其變嗎?就是因為他得到消息,漢靈帝馬上就不行了,抗一個快要死了的皇帝聖旨,也沒人會拿他怎麼樣。

董卓進京的過程中還「逮到」劉辯和劉協兩兄弟,相當於手握金字招牌。

即便如此,此時的洛陽城裡的主動權還是掌握在袁紹手裡。因為董卓這次進京僅僅帶了三千人,這跟袁家掌握的兵力相比,還是不夠看。而且董卓掌握的劉辯和劉協因為玉璽找不到了,也沒法發號施令。

但是董卓運氣也好,腦子也好使,很快就利用了袁紹遲疑之機,完成了翻盤摘桃子。

袁紹因為董卓突然出現在洛陽城裡,有點拿不定背後出了什麼狀況,不敢輕舉妄動。明明他只是把董卓當成一顆逼何進對宦官動手的棋子,並明令他不能進京,他怎麼突然趕來了呢?

董卓入京後先是馬上派人回去徵召大部隊來洛陽,還每隔四五天,就命他的三千人悄悄溜出洛陽,第二天早上再戰鼓震天、紅旗招展的敲鑼打鼓入城。

這一招虛張聲勢把袁紹唬住了,他逐漸流失了對董卓的必勝之心。

此時的騎都尉鮑信(這個人的眼光相當準)也恰巧自泰山募兵回來,建議袁紹對董卓要快刀斬亂麻,免得夜長夢多。但袁紹覺得沒有把握,想等到吸收何進手下那一部分兵力再動手。

關鍵是,董卓是他們袁家的故吏,入城後一直沒有變臉。袁紹覺得能夠穩得住他。

卻不料,就這麼緩一下,袁紹的所有謀劃與拼殺都為董卓作了嫁衣裳。本來他此時手握司隸校尉軍、袁術手握虎賁軍,還有一堆比如鮑信這種挺他的幫手,偷襲幹掉董卓那三千人是不成問題的。

結果袁紹這麼一緩,他心心念念的何家兵力被董卓捷足先登了。

還記得吳匡等人去殺何苗嗎?他們是在受袁術的挑撥之後,和董卓的弟弟董旻一起幹了這件事的。

幹完之後,吳匡等人才反應過來,他們被袁家人擺了一道:人家袁紹下令是要大家誅殺宦官,因為他們禍國殃民。但是人家何苗是僅次於大將軍和驃騎將軍的車騎將軍,且沒有明顯過錯,他被殺了,難道不應該有人來承擔責任嗎?沒錯,袁紹就是準備先拿吳匡等人當槍使,再讓他們背鍋。不要怪袁紹心狠手辣,主要是何進死了,何家的兵力就掌握在吳匡等何家嫡系將領手裡,必須要幹掉你們,換上自己的人。

可是,袁紹千算萬算沒有算到董卓的弟弟董旻會和吳匡等人一起去攻打何苗。這樣一來,對於吳匡等人來說,事情就很好判斷了:你袁家挖坑想要埋我們;人家董家冒著巨大的風險和我生死與共。

如果不是董卓及時進京,為了控制何進的軍隊,何家作為「太監集團的受害人」極有可能在事後會被平反。吳匡等軍官下一步就是被此時當政的袁家以「謀殺朝廷命官」的這個名義做掉。

但董卓進京了,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吳匡等軍官在董旻這個好兄弟的牽線搭橋下,幾乎沒有猶豫就表態加盟了董卓的陣營。

另外,如果不是董旻這個變量突然參與了吳匡等人攻打何苗的行動中,即便董卓進京了,袁紹還是對招撫吳匡等軍官有很大優勢。換一種說法就是了嘛!咱們都是自己人,你們幹掉了宦官們的同黨何苗(何苗是不是閹黨,袁家說了算),簡直就是奇功一件!全部給你們升官!但是現在組織上還有個考驗要交給你們,董卓那個王八蛋想造反,咱們要一起去幹掉他。

看到沒有,袁紹考慮問題就是這樣滴水不漏。但是,陰差陽錯之下,何進、何苗的部隊卻被董卓給吸收了。

此時,袁紹和董卓的實力對比就完全不一樣了,袁家掌握了皇宮禁軍,但董卓卻掌握了北軍五校軍和西園校尉軍,外加他自己帶過來3000西北軍。袁紹已經處於劣勢了。

不光如此,董卓還順勢收編了丁原駐紮在孟津的并州軍。其實袁家也早就在打并州軍的主意了,丁原被總領政事的袁隗調崗為「執金吾」,實際上就是剝奪了丁原的軍事指揮權,然後袁紹以司隸校尉的身份去接管就名正言順了。結果又被董卓捷足先登了,董卓當過多年的并州刺史,再加上他那偏胡人的性格也比較對并州軍的胃口,還聽說他對下面的兄弟很大方,種種原因促使并州軍的主簿呂布殺了丁原後,攜軍投降了董卓。

自此,袁紹和袁家敗局已定,洛陽城是董卓的天下了。因為在絕對實力面前,你腦子再好使也沒啥用。就這樣,袁紹機關算計,卻為他人做了嫁衣裳。

總結一下

歷史的魅力從來都不是浮於表面的。只有不斷去挖掘其背後的深層邏輯,才能感受它那絲絲入扣且精妙絕倫的風味。

在大家的傳統印象之中,袁紹是一個什麼樣的人?董卓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雄才偉略的曹操同志前半生都只能跟在袁紹大哥屁股後面混,還老不受待見,袁紹要是沒兩把刷子能行嗎?董卓給人印象是如虎狼一般殘暴,但是有多少人關注過,他其實也一直保持著豺狼般敏銳的嗅覺。

何太后為什麼對十常侍等宦官一直十分袒護和包容?甚至不惜數次怒懟他的親哥哥,真的只是因為感恩嗎?人家實際上考慮的還是她自身和兒子劉辯的利益,沒有宦官,她們身邊還有可用之人嗎?沒有宦官,她兒子以後還有希望親政嗎?

何進為什麼那麼器重袁紹,那麼輕易被袁紹牽著鼻子走?不依靠袁紹這些士族,就憑何進那水平,他能搞得定他那大大小小一攤子事嗎?袁紹忽悠他其實就是利用見識偏差,你擔心什麼、在意什麼、奢望什麼,他就揀什麼事情跟你說,反正是好是壞、是對是錯,你也分不清楚。所以還是只有對等的人才能相互識別。

袁紹一心想要埋葬宦官集團,這很好理解,因為他們的階級利益是完全對立的,且積怨已深。但何進其實算得上對袁紹有知遇之恩了,袁紹為什麼要把他也框進去?因為對於袁紹的士族階級來說,權力掌握在宦官手裡還是非士族出身的外戚手裡,本質上是沒有區別的。你們都只能當配角,主角是必須是我們士族階級。

董卓其實在進京之前,各方面的表現還算是可圈可點的,為什麼獨攬大權之後就判若兩人了?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人往往會被巨大收穫沖昏頭腦,我一輩子都沒想到自己能擁有這麼大一筆家產,及時行樂,免得人沒了,錢還沒花完。怎麼看出董卓就沒啥文化?你看他自比趙鞅來宣揚自己忠心護主就知道了,趙鞅一手策劃了《三家分晉》的前期工作,你董卓還類比如他來清君側,這不是打著潘金蓮的旗號來表達你愛你老公是一個意思嗎?貽笑大方。

還有很多很多細節值得大家去仔細推敲,比如鮑信為什麼一見袁紹沒有當機立斷幹掉董卓,立馬就告別回山東了呢等等,所以,讀歷史,一定要有精雕細琢的精神。

當然,歷史的車輪是滾滾向前的,一時得失並不能說明所有問題。比如這次功虧一簣的袁紹,這次失敗並不影響他是那個時代最頂級的布局大師的事實,後面,他還有很多高光表現。而此時的人生贏家董卓馬上就會急劇日下了。歷史,哪是什麼獨立成篇的短片小說,都是前呼後應的長篇連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