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長城的秘密通道現身:古代偵察兵通過「暗門」進出長城

齊魯壹點 發佈 2024-01-26T16:14:17.303150+00:00

文|聞之日前,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張玉坤團隊宣布,河北秦皇島明長城段有一處突門實物遺存,這是2000多年前《墨子》書中記載長城軍事防禦設施實物的首次發現。「長城不僅僅是大家觀念中的『一道牆』。

文|聞之

日前,天津大學建築學院張玉坤團隊宣布,河北秦皇島明長城段有一處突門實物遺存,這是2000多年前《墨子》書中記載長城軍事防禦設施實物的首次發現。「長城不僅僅是大家觀念中的『一道牆』。」研究團隊負責人、長城防禦體系研究專家張玉坤教授解釋說,暗門是一種矮小門洞,是根據地勢、軍事等需求開設在長城隱蔽段落、朝向關外的「秘密通道」。這些鮮為人知的「秘道」,曾在歷史上發揮過重要作用。

此前,我國對暗門僅有零星研究。而此次暗門「家族圖譜」的發現,得益於天津大學團隊2018年年底啟動的「長城全線實景三維圖像」採集工程。該團隊對明長城全線通過無人機超低空飛行厘米級、無盲區拍攝,獲取了200餘萬張長城圖像,成為寶貴的研究資料。

經過細緻研究,研究團隊發現長城暗門的設置十分靈活。研究人員對130多處暗門實物遺存進行了圖片分析,並實地考察了其中一部分後,發現每一處暗門都與當地地形高度契合,且其構造根據需求各不相同,每處暗門的構造都是獨一無二的。更重要的是,此次研究還首次發現了「暗門家族」中最為隱秘的突門實物。暗門不僅藏著長城的許多秘密,更藏著古人的建造智慧。

據介紹,突門是暗門中最為秘密的出口,面向敵方的一面用磚砌偽裝,面向己方的一側實為空心。敵人從外部根本無法分辨突門位置,當臨近的主關口受敵襲擊或出現其他緊急情況時,士兵可以如雞蛋破殼一樣從內部擊破突門,實施奇兵突襲。

暗門這一歷史遺存,從另一個角度體現出長城的開放性。暗門更多的是兩側交流的通道,證明長城並不是完全封閉的,而是在有秩序地「開放」。如明代官方記載,政府允許遊牧部落通過暗門往返於青海和河套地區放牧,一些較大的可容兩匹馬雙向對過的暗門證明了這一點。

其實,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就有類似突門設施的記載,《墨子·備突》篇中對突門進行了專門著述。此後,唐、宋、明、清學者均對突門有過記述,但現代相關研究論文卻寥寥無幾,一直沒有發現對應的實物證據。晚清時期,著名學者魏源曾用「藏於九地之下為暗,動於九天之上為突」描寫通過突門進行軍事行動的突然性。此外,部分暗門還用於古時候的通商往來。

秦始皇修建萬里長城,還藏有許多秘密。秦始皇成為君臨天下的皇帝後,他最怕兩件事,一個是死亡,故此他不遺餘力地尋找長生不死之藥;第二件事就是怕秦王朝被人推翻。當術士們給秦始皇測出了「亡秦者胡也」的讖語後,他更是堅定了關外的胡人就是秦朝最大威脅的念頭。為了抵拒胡人,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派大將蒙恬討伐匈奴,並用五年時間完成了修建萬里長城的巨大工程。

說到長城,很多人都知道它是世界建築奇蹟,卻不知道它具體強在哪裡,藏有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如今,長城內部的秘密正被層層拆解。長城西起山海關,在它的下方地基部分鋪著每塊三噸重的花崗岩條石,這樣可以抵禦海浪的衝擊,再用蝴蝶形的鐵箍牢牢鎖住花崗岩條石,這樣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大石隨著潮汐漂移,在它的上方鋪著九層堅固的石磚。如今我們看到的這些長城都是明代在古長城的基礎上修建的,早期的長城更多是夯土長城,用來抵禦北方的匈奴入侵。

拆解開明長城的內部,可以看到裡面的古長城是一層一層的夯土堆疊夯土,中間鋪上一層層蘆葦,這些夯土長城高達六米,厚度三米。這樣的夯土中間為什麼要鋪一層蘆葦呢?考古學家在甘肅境內的土長城舊址找到了答案。鋪設蘆葦是為了牆體在受到雨水侵襲後更好的排水。為了抵禦暴雨和強風的侵襲,古人就地取材採用沙漠黃土,這些黃土中含有豐富的碳酸鈣,當它遇到水後會自然固化。古人在建築長城的時候,巧妙地利用了這一化學特性,在夯土的加固下,這些土長城成功抵禦了數百上千年的外敵侵襲。

長城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也是世界建築史上的奇蹟,更是中華民族輝煌歷史、燦爛文化的象徵。如今雖然被歷史的風雨剝蝕成了斷垣殘基,但仍以蒼蒼莽莽的氣勢,威武雄渾的壯闊,濃縮成了一種厚實的文化積澱,以永恆的蒼涼和悲壯,永遠留在華夏文明的史冊里。不管是早期秦始皇建造的萬里長城,還是現在看到的明代巨石長城,都體現了中國人是一個堅毅的民族。長城作為中華民族的象徵,藏匿有我們太多不知的謎團,相信隨著有關研究的加深,許多謎團終會被一一揭開!

新聞線索報料通道: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齊魯壹點」,全省600位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