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除「粟林彭」外,最有可能執掌志願軍的第四人選是誰?

史源歷史專欄 發佈 2024-01-27T00:18:45.014093+00:00

而熟悉相關歷史的朋友可能有所了解,最初軍委計劃中的統帥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粟裕,但因病缺席;換句話說,彭總是臨危受命,客觀而言是中央當時的第三人選。


歡迎閱讀史源歷史專欄第3710期。抗美援朝戰爭爆發時,我軍統帥為彭德懷;而熟悉相關歷史的朋友可能有所了解,最初軍委計劃中的統帥為「東北邊防軍」司令員粟裕,但因病缺席;第二人選為四野統帥林總,同樣因為傷病及對戰爭預判的問題,沒有上朝鮮前線指揮。換句話說,彭總是臨危受命,客觀而言是中央當時的第三人選。那麼還有第四人選嗎?除了彭老總之外,1950年誰最有可能帶領志願軍出戰?

除「粟林彭」外,最合適的人選其實是徐向前,但實際情況是徐帥無法出征。紅軍時期四方面軍統帥徐向前指揮戰績最出眾,也是人民軍隊一眾高級指揮員中,帶領大兵團作戰的開山鼻祖。徐向前擅長打大規模運動戰,尤其面對本方火力不足的實際情況,徐帥善於出奇制勝:解放戰爭中他指揮華北第一兵團攻克大半個山西省,憑藉土工作業和爆破作戰的靈活戰術,多次取得奇效。而從抗美援朝戰爭進程來看,運動戰和坑道戰分別是前後期志願軍的兩種主要打法,正中徐帥下懷。

更重要的一點是,徐帥在紅軍、抗戰和解放戰爭的經歷比較豐富,跨戰區指揮過大量部隊。後來的開國將軍中,超過一半的人曾擔任徐帥下屬。抗美援朝時我軍先後有6個兵團赴朝,累計出動兵力超過200萬人,在調動幹部和部隊方面徐帥有很大的優勢。不過徐向前的情況和粟裕、林總比較相似,因受到肋膜炎的困擾,徐帥暫時難以帶兵打仗,甚至無法主持總參謀部的日常工作。1949年徐帥前往青島海濱療養,直到1951年他的身體才有所好轉,參與了蘇聯武器談判和訂購過程。從另一個角度,他也為抗美援朝勝利貢獻了力量。

多病的徐帥無法出征,真正最有可能帶兵赴朝的,是老帥劉伯承。劉帥曾長期指揮129師、第二野戰軍,跟林、彭、粟一樣具備指揮戰略大軍的經驗,並且戰績出色。劉伯承被譽為我軍「軍神」,是公認的戰術水平突出的一代儒帥,理論和實戰能力俱佳。雖然年齡稍大(1892年生人),且負有建設軍事學院的任務,但根據軍事工作的輕重緩急,只要戰爭形勢和軍隊需要,以劉伯承的綜合情況完全可以指揮志願軍抗美援朝。聯合國軍客觀實力強勁,志願軍選帥還是會重點突出軍事指揮屬性,當時如賀老總、陳老總、聶帥等身手全面的老資格統帥,並未真正在軍委的主要考量範圍內。

但1950年彭總選擇勇挑重擔,率領志願軍抵禦外敵。因此在前線軍事統帥方面,暫時不需要更多預案了。1952年彭總雖然回國動手術,但北京方面無需派出同等級的將領赴朝,由陳賡、鄧華等人主持大局足夠:因為戰爭已經轉入相持階段,根據既有方針和作戰態勢,我軍和聯合國軍都難以再大幅度地將戰線向前推移,此時更多是為停戰而進行軍事博弈,爭取更多有利的談判條件。不管徐帥還是劉帥,最終都沒有赴前線指揮志願軍作戰。

「史源歷史專欄」由中國近現代史作家運營,專注於黨史、軍史、戰史研究,以專業視角為您還原歷史全貌,帶來精彩歷史細節。歡迎關注@史源歷史專欄以獲得更多精彩文史內容。作者期待您寶貴的意見建議。本文全網同步,未經許可不得轉載。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