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胡同錄-關帝廟胡同

衚衕長春 發佈 2024-01-27T00:26:39.166866+00:00

長春胡同錄-關帝廟胡同。因為朝陽寺開山之時尚無長春廳,所以叫做寬城子朝陽寺。從《關帝廟平面圖》中可見,朝陽寺坐北朝南,廟宇院落呈長方五邊形,南北長將近80米,東西寬30至42米,總面積約2400平方米。

長春胡同錄-關帝廟胡同

李春昌

關帝廟胡同是位於寬城子朝陽寺東側的一條胡同。

寬城子朝陽寺,始建於1799年(清嘉慶四年)。因開山僧人了成法師祖籍遼寧省朝陽縣,故廟名朝陽寺。因為朝陽寺開山之時尚無長春廳,所以叫做寬城子朝陽寺。朝陽寺是由多座廟宇組成的,因為關帝廟是朝陽寺的主建築且香火最盛,所以朝陽寺又叫關帝廟。

從《關帝廟平面圖》中可見,朝陽寺坐北朝南,廟宇院落呈長方五邊形,南北長將近80米,東西寬30至42米,總面積約2400平方米。

朝陽寺處在伊通河西岸,緊鄰大橋,水陸交通方便,是當時寬城子最熱鬧的的地方。每年二月和八月的第一個戊日,是祭祀關公日。更有四月初八、十八和二十八的朝陽寺廟會,每到這一天,城鄉婦女及各色雜人,都湧向這裡,往來供香者絡繹不絕。廟會上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唱戲的、雜耍的、吆喝的、閒逛的齊聚在廟前……朝陽寺熱鬧的景象在1950年代還有。

朝陽寺還有慈善、救濟等其他社會功能。朝陽寺依靠廟產和香火錢,不斷擴建。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為配合當時全省戒菸政策,長春在朝陽寺設立了戒菸會。1909年(宣統元年)當時的長春巡警局總辦倡議借用朝陽寺空房,創辦貧民習藝所。1912年長春著名商人在朝陽寺建立粥廠,歷年冬季開辦,救濟貧民。濟貧粥廠延續到了1922年。

1922年的四月十八,朝陽寺香火最盛,過多的香火在夜裡竟死灰復燃,蔓延起火,雖經撲救,但為時已晚,將大殿焚燒殆盡。1923年籌集款項,鳩工復建。經此劫難後,刊立《重修南關朝陽寺碑》,勒石以志,永垂於後。

1948年,該寺廟全部閒置。1951年妙真和尚出任寺廟住持,其他僧人陸續返回寺院,朝陽寺又重燃香火。1960年代後期,朝陽寺內僧人被遣散,寺廟改建為一所小學,就是後來的南關大橋小學。

2000年前後,朝陽寺舊址附近拆除,建設了亞泰大街,舊址東側蓋起了高層住宅樓。2002年,有關單位和人士在高層建築東側伊通河邊高地上修建了一座關公站立塑像,算是一種紀念。

1865年(同治四年)中秋,寬城子四周修築城牆,根據城牆走勢,朝陽寺的西側和北側大牆都充作了城牆,朝陽寺成為全安門外寺廟。

原本朝陽寺建成之後,寺廟院牆外就出現了供人行走的便道。城牆建成後,朝陽寺周邊的便道中斷,這就是關帝廟胡同形成比較晚的原因。

朝陽寺設立之初,是「價領廟基窪地一段」而建設的,朝陽寺位置和南大街相比較,顯然算是「窪地」,如果與伊通河西岸河邊地相比較,那就不能算是窪地了。因此,朝陽寺是處在西高東低,北高南低這樣的地勢之中的。

朝陽寺大門東側不遠,就是全安橋。全安橋是長春城南門外通往雙陽等方向的跨伊通河大橋,又稱南大橋,老百姓習慣稱其為南關大橋。最初是木橋,東北淪陷時期重新修橋,1951年動工擴寬全安橋,竣工後改名為長春大橋。2004年南關大橋拆舊建新。

關帝廟胡同出現在整修南北大街,拆除全安門以及附近城牆之後。關帝廟胡同南起大南門外街,胡同走向跟隨朝陽寺東牆走向,向北通向東頭道街,與扇子面胡同相對。這條胡同打通之後,方便了附近百姓,儘管向北有一個大上坡,也是減少了繞道行走之苦。

《長春市南關區地名志》(1987年)記載,關帝廟胡同,起止點為東頭道街至解放大路,長219米。

2000年前後,關帝廟胡同消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