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陸華柏藝術歌曲《故鄉》

古木之的草記 發佈 2024-01-27T20:44:16.619649+00:00

20世紀20年代,伴隨著一批海外樂手回國,美術歌曲的創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優秀的美術歌曲也相繼出現,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文案|古木之

編輯|古木之


前言

「藝術歌曲」這一術語起源於西方,它一般是指一位作曲家以一首詩人的詩歌為基礎,以鋼琴伴奏為主要內容的獨唱音樂。

20世紀20年代,伴隨著一批海外樂手回國,美術歌曲的創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許多優秀的美術歌曲也相繼出現,並一直延續到了今天。

從詩歌類型上看,這個時期的文藝歌曲可粗略地劃分為兩大類:一是古代文藝歌曲,二是現代文藝歌曲。

我們熟知的《我住長江頭》是南青主以宋朝李之儀的詩作為題。

《故鄉》卻是一首新體詩性的歌,它的創作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

詞曲作者簡介及歌曲創作的歷史背景

《故鄉》是陸華柏先生創作的,他是一位音樂教育家和作曲家。

由於他的一生經歷坎坷,所以他所接受的音樂教育非常有限。

但他卻創作出了管弦樂、歌劇、藝術歌曲、鋼琴曲、清唱劇、兒童歌曲、電影配樂等近30 首音樂作品,是一名具有較高才華的作曲家。

他的音樂教學足跡遍布祖國的每一個角落,培養出了一批傑出的音樂人才。

與此同時,他還積極地翻譯著作曲理論方面的書籍,對我們國家的音樂事業作出了比較大的貢獻。

《故鄉》陸華柏先生最著名的一首曲子,也是他音樂事業走向成熟的標誌這首曲子寫於一九三七年冬天的桂林。

當時正值抗日戰爭之初,七七盧溝橋事件之後,日本人借著國民黨政府的手,試圖以和談的方式來解決這場危機。

一方面,他們拖延了談判的時間,另一方面,他們加速了對中國的侵略,北平,天津以及華北的中心地帶,都在不斷地被攻破

中國的各個階級,各個政治派別,都在呼籲團結起來,共同對抗日本侵略者。

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在這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大背景下,音樂家們創作出了許多的抗日歌曲。

他們的愛國歌曲一波接一波,漸漸形成了一種「哪裡有人,哪裡就有抗日歌曲」的景象。

它在全國範圍內激起了愛國之情,激勵了數以億計的人民保衛家園的鬥志。

此時,剛剛從桂林來到這裡的陸華柏先生看見來自全國各地的難民紛紛湧來,他的心裡就產生了一種無限的憐憫。

看著自己深愛的國家被日本人蹂躪得千瘡百孔,一股悲憤和仇恨湧上心頭。

他曾經這樣寫道:「我在桂林象鼻峰下作曲,情真意切,有感而發,有些音還含著淚水。」

在創作的過程中,歌曲的主調與伴奏形成了一種和諧的形態。

一九三八年,這首歌被金陵大學的一位聲樂老師梅經香演唱,迅速傳播開來,讓難民們想起了他們的故鄉,流下了悲傷的淚水。

誰願意成為一個被征服的國家的奴隸?

每個人都在悲痛中擦掉了淚水,並通過各種方式,表示了對抗日戰爭的支持和參加。

歌曲的曲式結構及藝術特徵

這首歌的前半部分,以中國傳統的五聲為基調,以 D宮為調子,以較低的起拍速度和較多的切分音。

讓這首歌充滿了活力和流暢性,將這首歌的意境烘托得淋漓盡致,描述了日本帝國主義入侵前,祖國的風景秀麗,人民的幸福生活。

在第28小節鋼琴伴奏中,出現了強勁的三卜二分下行音符,旋律轉變成了西洋 b和聲小調。

這一段節奏的時間很短,但卻很有震撼力,一下子就將那些沉浸在對家鄉美好記憶中的人們的思緒給打斷了。

音樂的情感變得更加悲傷,旋律也更加緊張,強烈地控訴了侵略者的罪行。

在40-43小節中,旋律與鋼琴伴奏相互呼應,一問一答,主角似乎陷入了短暫的迷茫,聲音有些哽咽。

但很快就流露出了對敵人的仇恨,一種強烈的歸屬感很快充斥了他的腦海。

在全曲旋律臨結束前,減七和弦的運用,以及結尾鋼琴伴奏中,三十二分音符從高到低以模進的形式再次出現。

將人們悲憤而激動的情緒表現得淋漓盡致,也預示著誓死保衛家園的堅定決心。

這首歌的歌詞充分表現了作者對祖國的愛,以及對入侵者的惡行的痛恨。

在歌曲的第一段,歌曲的畫面感很強,作家通過場景抒情,描繪了一個世外桃源般的家園,以及人們安逸美好的現實生活。

而在歌曲的第二段,歌曲中經常會出現驚嘆號和問號。

這些都表達出了作家對侵略者的仇恨,對現實的無奈,對前途的迷茫,以及對祖國的熱愛。

歌曲整體語言簡潔、質樸,是一種很好的文學表達方式。

歌曲的前半段與後半段有了明顯的調性反差,並伴隨著歌詞內容的變化而形成了一章。

歌曲的開頭是一首充滿詩意的歌詞,配合中國傳統的五音不全的調子,讓人感受到了濃濃的民族性,感受到了一種特殊的情感。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由於使用了 B個小調子,增加了戲劇性,使觀眾產生了一種緊張的情緒。

這首歌的創作技巧是中西音樂的完美結合,在當時可謂是一次大膽的創新。

這首歌的鋼琴曲非常好。

在這首歌的首部,以一首抒情的曲調和一首琶音的鋼琴曲,為整首歌增添了一種節奏感。

第二段的鋼琴曲,則是用了更多的鋼琴曲,來表達自己的憤怒和憤怒,讓整個曲子看起來更加的有力。

尤其是「三十二」這個低音,更是把緊張的氣氛烘托得淋漓盡致,就像是敵人的馬蹄一次又一次地把人推入絕望的深淵。

又像是一聲聲急促的鼓點,喚醒了千千萬萬的子民,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而戰鼓而戰。

歌曲在教學中的意義

時至今日,這首歌仍被國內各大藝術學院的聲樂老師們廣泛用於教學,也是訓練男高音和女高音的必須演唱的曲目,可以看出,這是一首不可多得的聲樂訓練好教材。

它在教學中的意義是:從演唱的角度來看,首先,這首曲子是先抑後揚的。

第一段是平緩抒情的,第二段是充滿了戲劇性的,在演唱的時候,聲音要連貫抒情,要有張力和爆發力,並且要有很好的嗓音控制力,

這樣才能做到對聲音的收放,體現出這首歌的對比和戲劇性。

這就需要歌手們加強呼吸的訓練,確保有良好的呼吸支撐,才能完成對這首歌的演繹。

其次,這是一首民謠,民風淳樸,儘管這首歌很輕鬆,也很有激情。

但是在演唱的時候,一定要按照樂譜上的標註,要對音準、節奏、力量、情緒的變化進行精確的控制,不能添加任何多餘的花哨的聲音。

要唱得優美乾淨、強勁有力,又不能嬌滴滴做作或歇斯底里的咆哮,一切都要控制得恰到好處,要符合民國時期人們的審美特徵。

準確地掌握該歌的風格,有利於養成一絲不苟的歌唱習慣。

此外,它有一個比較完善的故事,宣敘性、抒情性和戲劇性兼備,且常在演奏會中演唱,與西方演奏會中的詠嘆調作品非常類似。

所以,這首曲子是一種很好的中介,可以協助學員由歌唱藝術性的歌謠轉為演唱歌劇性的詠嘆調。

從藝術的角度來說,這首歌雖是一首抗日歌謠,卻比一般的群眾抗日歌謠更文雅,是一首中國文藝歌謠的經典之作。

歌詞運用敘事和對比的手法,清晰地傳達出作者「思鄉之切,離鄉之苦」的主題思想。

音樂與歌詞互相呼應,運用各種作曲手法,使音樂形象更加豐富,層次分明,烘托出跌宕起伏的情緒變化。

旋律一會兒是講述,一會兒是抒情,一會兒是悲壯,它深刻地表現出了歌詞的內涵,反映出了當時流亡人民的真實情緒,鼓勵人民奮起反抗。

在這首歌中,微弱的十六分音符,休止符,切分節奏,延長音,都被巧妙地運用到了旋律之中。

將這首歌的語言邏輯重音,語氣停頓,以及它所要傳達的思想感情,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突出了日本帝國主義者,對我們人民所做的一切,都是不可原諒的。

從道德教育的角度來看,這首曲子對當今的人們有著良好的警醒與教育功能。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日本侵華是一種難以磨滅的痛苦。

歌曲中的每個字,每個音符,都飽含著一種國家危難之際,國家生死存亡的憂慮,表達了一種對家鄉的依戀,一種對美好生活的渴望。

在當今全球經濟一體化、多種文化交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升的時代,人們對這一歷史的認識更多地停留在文字資料上。

在聽唱這種藝術性較高的抗日救亡歌曲的過程中,能夠讓大家更加深刻地體會到那個時候,家破人亡、四處逃難的悽慘生活。

從而認識到落後就要挨打,要牢記歷史,珍愛和平,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要為建設富強的祖國而努力奮鬥。

結語

李嵐清曾經說過:「住在桂林,或者去桂林聽音樂會的人,都會唱《故鄉》,」1993年,這首曲子被譽為「20世紀世界上最著名的中國歌曲」。

由此可見,它對中國音樂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陸華柏的《抗日文藝歌》在吸收了不少西方作曲技巧的基礎上,將中國音樂的因素巧妙地融入其中,表現出抒情、敘事性和戲劇性的特徵。

七十餘年來,感動了一群又一群的觀眾,激勵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民。

【參考文獻】

1.王小昆.魂牽夢繞故鄉情——藝術歌曲《故鄉》淺析[J].桂林抗戰音樂文化研究[M].北京:大眾文藝出版社,2005.

2.唐婧玲.簡論桂林抗戰時期陸華柏的藝術歌曲創作[J].音樂時空,2014(1O).

3.丁衛萍.陸華柏研究述評[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09(12).

4.丁衛萍.簡論陸華柏抗戰時期的群眾歌曲創作[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2009(O8).

5.戴鵬海.陸華柏音樂年譜[M].南寧:廣西藝術學院,1994.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