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新時期廣西山歌藝術的嬗變

古木之的草記 發佈 2024-01-27T23:06:22.683499+00:00

在二十一世紀社會轉軌的背景下,廣西的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從而改變了廣西民歌的文化生態環境,促使廣西民歌的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盛世,並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文案|古木之

編輯|古木之


前言

任何一種藝術的出現和發展,都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生產和自然條件的基礎上的,廣西民歌藝術也是如此,它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

在二十一世紀社會轉軌的背景下,廣西的經濟建設迅速發展,給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帶來了巨大的改變,從而改變了廣西民歌的文化生態環境,促使廣西民歌的發展步入了一個嶄新的盛世,並呈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傳統廣西山歌的藝術特徵

廣西山歌的生態環境

本文認為,藝術的生態環境是指「自然」與「社會」兩個方面。

廣西地處中國最南端,是一片喀斯特地形,山地眾多,地勢險峻,這裡的人大多都是靠天吃飯,靠地吃飯。

一片土地,滋養著一片人民,也孕育著一片地區的文化和藝術。

「心由境生」,廣西人民在自然環境中所創造出來的民歌,因其所處的自然環境,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藝術風格。

這裡的人們很喜歡唱歌,從古代到現在,從出生到死亡,從天空、地面、田野、花草、飛鳥、游魚,應有盡有。

這位歌唱家就是現場創作,隨心所欲。尤其是春天和秋天的歌會,山間田野,林間小溪,屋外屋外,男女老幼,無不在唱著歌,聽著歌,所以廣西被稱為「歌海」。

因此,廣西的民歌以山歌為主,它在廣西民族傳統文化中占據著很大的一部分。

廣西山歌概況

廣西共有壯,漢,苗,瑤等12個世居民族,民歌是廣西民間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種,每個民族基本都有自己的民歌,但同一種民歌因地域不同而有所區別,這就是「到哪一座山,唱哪一首」。

例如壯族民歌,因受方言影響,聲調各異,通常可分為南北兩路,而每一路民歌之間,又有各自的土語和調式。

廣西民歌的類型,按其內容大致可分為,創世歌,故事歌,勸世歌,勞動歌,農事歌,愛情歌,禮儀歌,道德歌,時政歌,童謠等等。

山歌的體裁和形式

廣西民歌按體裁可分為歌謠、歌曲和唱詞三大類。歌謠是用來歌唱的,所以,它有一套固定的傳統歌謠,這種歌謠在不同的民族和地區有著不同的調子。

例如,壯族民歌在北線大約有300餘首,在中線大約有200餘首,在南線大約有100餘首。

廣西民歌是一種集文樂於一身的古代文藝形態,其詞體結構多種多樣,有三言,四言,五言,六言,七言,十言,十二言,十七言,長短言等,但由於受到漢族七言詩歌的影響,其詞體仍以七言四句民歌為主體。

在句子的前面和後面都有方言的情態詞綴,而在不同的地方,因為語言的差異,情態也會有很大的差異,比如「柳柳切」、「唔」、「咧」等等。

由於民歌是勞動人民在生產和生活中歌唱的一種歌謠,因此,它的韻律較詩詞更為自由,多以通韻為主,常用的有江陽韻、言前韻、流球韻、灰堆韻、懷來韻、遙條韻、中東韻、姑蘇韻、花發韻、波梭韻、人辰韻、特斜韻、一七韻等13種,被稱為《民歌十三韻》

它沒有對偶之說,這也是廣西民歌的一大特點。這樣的押韻方式給了歌手更多的創作自由度,為歌手的即興發揮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山歌的主題和內容

歌謠的題材一般都是單一的,題材的取捨,題材的選擇,主要是根據演唱的地點,對象,氣氛,目的來確定,例如,在「壯歡節」的三月三日,歌曲的題材是戀愛,在祝壽,在新屋上樑等場合,歌曲中就以讚美為主。

它一般是針對某一人、某一物或某一事件寫的,具有主題明確,主題鮮明的特點。

山歌的內容很廣泛,婚嫁、喪事、愛情、勞動、節慶、傳世、道德、法律等等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唱人歌,題材很豐富。

比如,勞動歌中有勞動口號,也有把農事生產的全過程及技術要領用山歌來傳唱的,還可以對後代進行德育教育,告誡他們要珍惜土地,努力工作,比如「泥鰍不能怕泥土巴頭,種田不要嫌屎髒身」。

廣西民歌的題材很廣,內容很豐富,表達方式也很多,能生動而深刻地反映生活的方方面面,它的生命力很強,民族性很強,娛樂性很強,同時又具備了流行音樂的基本要素,因此,它才能一直流傳到今天。

山歌藝術的表現手法

在廣西民歌中,以賦、比和興為表達手法為主。

賦是一種敘事性的表達,表達思想的方式。比喻就是用另一種東西來比喻這一種東西,來解釋道理。

興致是由事物引起的,觸景生情。除此之外,就是堆疊。富於變化的比喻和比興美,結構嚴謹,語言流暢,即興演唱,出口成章,這使得廣西民歌易於演唱、記憶和傳播,並在廣西各族人民之間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廣西山歌藝術的嬗變

在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我們國家的傳統文化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廣西目前活躍的民歌演唱家多為五十、七十歲以上的中老年,青年多以流行民歌為主,基本不會唱自己的民族民歌。

對此,一些學者提出了憂慮,並將其視為民族文化日漸衰落的一個重要標誌。

就廣西民歌的繼承與發展而言,它通過現代化的傳媒手段,把廣西民歌推向了世界,使世界各地的人們都能欣賞到廣西民歌的風韻,在這個層次上,廣西民歌已煥發出新的生機。

本文認為,廣西民歌在當今社會中不斷創新是對新的文化生態的一種適應。廣西民歌在不改變傳統曲調、格式和風格的前提下,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改變。

目前,多媒體技術已成為民歌的主要傳播手段。

傳媒是藝術得以生存與發展的一個重要的物質基礎。在此之前,廣西少數民族歌唱家大多不識漢字,歌唱家們都是憑著口耳相傳的方式,背誦歌曲,再加上交通不便,信息閉塞,所以,歌唱家們才能流傳數千年,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純正。

廣西民歌在這一時期以人為載體。現在是一個資訊時代,有了各種先進的媒體,很多人都想把廣西民歌,推廣到更遠的地方。廣西民歌,在《劉三姐》大受歡迎的同時,也通過影視傳媒向世界傳播開來。

近幾年來,廣西各地各民族的民歌在各種文化活動中爭奇鬥豔,各具特色,各民族的民歌在各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而電視節目的播出,更加深了廣西民歌的了解,擴大了聽眾的範圍。

隨著網絡的出現,廣西各地的民歌愛好者們,紛紛成立了很多民歌QQ群,進行交流和傳唱,這也成為了一條很重要的宣傳途徑。

民歌歌手「武宣婆」在優酷網、新浪視頻等平台上的點擊量已突破數十萬,並已成為網絡上民俗文化的一種代表。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廣西民歌已步入了一個新的、融合的新時期,從藝術傳播的視角看,廣西民歌已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政府和文人都在積極推動民歌的創作。

以往,民歌多由歌唱家以獨唱、合唱為主,單獨或結伴而成,多為自發性,多為應景和抒情。所以,大多數山歌都是中規中矩,充滿了男女之間的曖昧和迷信,很少有好作品流傳下來,只有一些聰明的人,能夠寫出讓人津津樂道的歌曲,並被記錄在書籍上,作為經典。

近幾年,隨著社會各界對廣西民歌的認識與重視,有關部門對廣西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積極組織民歌文藝演出與競賽,組織有關人士對民歌進行調研與研究,積極開展民歌的保護與傳承工作。

比如,百色市就以「烏衣壯歌」「尼的呀」為特色,將其打造成廣西「西部大開發」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並將之作為對外宣傳、「富起來」、「強起來」等經濟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精神支撐。

國家對黑衣壯題材音樂的改編、創作,提出了「高、精、深、美、土」的五個字,並組織專家、音樂工作者深入黑衣壯村落,提煉、整理黑衣壯原生態民謠的素材,創作出了一系列的新民謠,得到了黑衣壯人民的認同和喜歡。

也有部分地方,是由地方政府直接組織民間歌唱家,為宣傳國家政策,宣傳社會主義文化建設而創作的。與此同時,一些學者也對廣西民歌的存續與發展給予了高度的重視,並認識到廣西民歌對於廣西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繼承與保存有著特殊的地位,其理論與實踐意義十分重大。

演出場地的改變。以前,人們在田野里,在山谷里,在河邊,在房子裡,在任何時候,任何地方,隨心所欲地唱歌,沒有特殊的地方。

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政府修建的廣場和公園,也成了人們唱歌的主要地方。

柳州市的江濱公園和羅城縣的中心廣場,每日都有大量的山歌愛好者在這裡合唱,從早到晚,人們都依依不捨地離開,廣場和公園也成了人們歌唱的固定地方。

政府機關舉辦的歌舞團,還把以前在山溝田野里唱歌的歌唱家請到台上表演,造就了一批歌星。

民歌地域的變化,一方面為民歌的流傳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民歌由鄉村走向城市,由田間走向舞台,使民歌的藝術形象得到了極大的提升。

內容更新。在語言方面,傳統民歌多採用方言俚語,多以調情、戲謔為主要特徵。

如今,人們在廣場和舞台上唱山歌,隨著環境的改變,也促使了歌唱者的文明程度得到了提升,在唱山歌的時候,儘可能地使用文明的語言,不進行人身攻擊,不講粗俗的語言。

在內容方面,也從以往的祝壽、調情、敘事等,轉變為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新風尚、新現象的宣傳,從而推動了和諧社會的構建。

結語

廣西民歌的興衰,不僅是時代的原因,更是廣西各民族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所發生的巨大改變。

一門藝術的興衰,除了與其所處的生態環境有關外,還與其自身的生命活力密切相關。

如果不能把握好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的變化,那麼它就會失去它的活力。

在我國「一路一帶」戰略實施的背景下,民歌也可以作為廣西的文化品牌,對廣西的對外推介和對外交流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江宇,劉岩.現代傳媒對廣西壯族地區文化傳承影響[J].文化與傳播,2013,(6).

2.覃九宏.廣西山歌創作談[M].北京:中國文化出版社,2012.

3.陳麗琴.文藝生態學視野下的黑衣壯民歌[J].黃鐘,201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