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話,一輩子!紅安兩家人接力守護

法治大別山 發佈 2024-01-28T02:42:02.498729+00:00

紅安縣「無名烈士墓」義務守墓人馮建明:「清明節到了,來看望你,新四軍戰士,政府要把你遷到革命公墓去,和你的戰友們在一起,這是個好事啊,明年到新地方去再去看你。」

又是一年清明,紅安市民馮建明一大早就出了門,今天他要去祭拜一位特殊的「家人」。


紅安縣「無名烈士墓」義務守墓人馮建明:「清明節到了,來看望你,新四軍戰士,政府要把你遷到革命公墓去,和你的戰友們在一起,這是個好事啊,明年到新地方去再去看你。」


在馮建明老人的記憶中,每年清明,父親馮宜朝都會帶著他,為這位無名的新四軍戰士掃墓。

馮建明:「1940年我父親十八九歲,當時我父親聽到有個新四軍被抓,日本人打算在這裡搞鎮壓,日本人要那個新四軍自己挖坑,那個新四軍好堅強,他什麼都不講,坑挖好了之後,日本人就連捅幾刀,就把他捅到坑裡去了。」


1940年,中國的抗戰進入最困難的階段。在黃安縣,也就是今天的紅安縣老城區,一名新四軍戰士因戰鬥負傷被日寇抓住,面對嚴刑拷問,新四軍戰士誓死不透露自己部隊番號和身份信息,最終被殺害。馮建明的父親馮宜朝,正是當年這起慘案的目擊者。


馮建明:「父親跟我們講,他說你們要記著,新中國來得不容易。」


日寇走後,父親馮宜朝帶著幾位村民將新四軍戰士遺體掩埋,並不敢立碑。七十年代末,馮建明和父親一起,在修繕自己家的祖墳的同時,將新四軍戰士的墳墓也進行了修繕,並常年守墓、祭掃。2012年父親去世後,馮建明繼續守護和祭掃這位無名的「家人」,兩代人一守就是83年。

馮建明:「把他們當祖人一樣祭拜,每年都是,革命先烈是為新中國的成立獻出自己最寶貴的生命,你怎麼能不去祭拜他呢?我們每年都是四代人過來,我跟我的孩子講,爺爺交給我們了,我們將來要交給你們,年年要把這個祭下去。」

2021年底,湖北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照「應遷盡遷、集中管護」的原則,對散葬烈士墓實施遷移保護。清明節後,這位烈士的遺骸將遷至在建的紅安柏林灣烈士墓園。


紅安縣退役軍人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秦英:「做好這些烈士墓整修工作,是為了緬懷先烈,讓紅色故事代代相傳,讓全社會尊崇烈士氛圍更加濃厚。」


4月1日一大早,紅安縣七里坪鎮熊家咀村姜家崗灣,一位老人戴上黑絨帽,穿上藏青色薄襖,顫顫巍巍地走到姜家崗紅軍烈士陵園。


摸出鑰匙,打開鐵柵欄門,拿起掃帚,清理陵園。


老人名叫姜能山,姜家崗灣村民,今年85歲,風雨無阻為烈士守墓,至今已有65年。

莊重古樸的陵園內,紅軍烈士紀念碑佇立在蒼松翠柏前。


紀念碑後,立著20座烈士墓碑,只有兩座有名有姓,其他的墓碑上均刻著紅軍烈士墓,還有一座53名紅軍先烈的合墓。


「紅軍幹革命,不要家、不要錢、不要命的,他們找不到親人,我就是他們的親人,我來守護他們。」這便是姜能山守墓的初心。


七里坪鎮熊家咀屬雞鳴兩省、狗吠三縣之地,因獨特的地理位置,成為紅安革命的發源地。1927年,這裡打響了黃麻起義第一槍。


1930年春,鄂豫皖革命鬥爭如火如荼,紅軍戰士浴血奮戰。設在姜家崗灣的紅四方面軍醫院每天收治大量傷員,73位傷員由於傷勢過重犧牲,鄉親們將烈士遺體集中安葬在灣頭山坡。


年深日久,由於墓區長期疏於照看,烈士墓損毀嚴重。「一些墳被刨得不成樣子,只剩下墳頭,有的墳前的木牌也沒有了。」姜能山回憶道,有一天到墓園,發現烈士墓的棺材板已經爛掉了,露出烈士的遺骨。


「將來他們的後人找到了,也有祭拜的地方。」上世紀60年代初,姜能山主動擔起了看護烈士墓的重任。


義務看護,轉眼便是60餘年。

添抔土,拔雜草,栽松柏,姜能山盡己所能改善著烈士墓群的環境。


墓區前有塊平整的土地,還有一片水塘。1976年,一些村民為填飽肚子四處開荒,有人盯上了這塊「寶地」,拿著鋤頭、鐵鍬翻土種茶。


姜能山聞訊趕來,嚴厲制止村民,「你們太令人心寒了。就是餓死,這事也不能幹!沒有人管他們,沒有人給他們上墳,今後我來!」


從此再也沒有人敢打這塊地的主意了。


閒暇時間,姜能山挑來黃土,修葺烈士墓群。每年的清明節、元宵節、春節,他就帶著茶、酒和飯菜看望烈士們。


最大的心願是幫姜家崗的71名烈士找到親人。」姜能山坦言,目睹過烈士與家屬團聚的場景,太震撼人心了。


1994年,姜家崗灣村民程如松的女兒嫁給了河南新縣箭廠河高家灣的高定新,程如松去女婿家做客時,聊到村裡的烈士墓里有名叫高德福的營長。高定新大吃一驚:「他是我的爺爺,我們家人找了他60多年。」


原來,高德福是河南新縣人,當時任營長,在黃安戰役中受了重傷,被群眾用門板抬來姜家崗灣治療,搶救無效犧牲,被埋在山崗上。


2012年,烈士黃民進和親屬相認。黃民進的兒子比姜能山還年長几歲,幾十年間一直在找父親。


「烈士的家屬找到時,我們抱頭痛哭,太不容易了。」姜能山說。

「現在國家政策越來越好,大家的生活也好了。黨和國家都很重視英烈保護工作,還重新修建了烈士墓園,你們可以安心了。」祭拜時,姜能山常常和烈士們講村里、國家的變化。


每一次對英雄的緬懷,都是精神的洗禮,每一次對紅色故事的回眸,都是信念的傳承。「我要把紅軍的故事講下去,把革命精神傳承下去。


姜能山四處奔走呼籲,對於愛心人士的資助,他總是笑著謝絕,將錢用於陵園保護上。


2011年,在愛心人士和社會各界幫助下,烈士墓群修成了烈士陵園,矗立起紀念碑,建了圍牆,空地上栽種了四季常青的樹木,並給20座個人墓和53人的合葬墓修建了墓碑。現在姜家崗紅軍烈士陵園內外環境煥然一新,鳥語花香,松柏常青。


現在,這裡不僅是烈士的安息之地,還是革命精神的傳承地和紅色旅遊地。每年清明節,學校師生、黨員幹部等人都會來到陵園獻花,祭奠先烈。姜能山又當起了義務宣講員,為前來祭掃的人講紅色故事。


從青絲到白髮,時間風化了墓碑上的印記,但未沖淡守墓的誓言,「我在墓碑前發過誓,只要我活一天,就要守護好這些烈士。」



來 源:長江雲 湖北日報 黃岡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