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帖大師:「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背後的故事!

氣場滿滿 發佈 2024-01-28T07:13:43.252092+00:00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縱34.2厘米,橫199.5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縱34.2厘米,橫199.5厘米,行書十七行,129字,現藏台北故宮博物院。

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 人生之嘆。《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 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蘇洵長子。與父洵弟轍合稱三蘇,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其詩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少數詩能反映民間疾苦,指責統治者的奢侈驕縱;詞開豪放一派,與黃庭堅號稱蘇黃;擅長行書、楷書,取法李邕、徐浩、顏真卿,而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並稱宋四大家。

《寒食帖》的誕生本身就是一段撲朔迷離的經歷。元豐二年(1079),蘇軾被調往湖州任知州,他當即給宋神宗寫了《湖州謝表》,結果引起政敵的污衊。幾個月後,蘇軾就被莫名其妙的逮捕入獄,這就是著名的「烏台詩獄」。

烏台詩案,把蘇軾應試入仕和終老宦途均分前後半程。此前,是萬眾矚目聚光燈下的高光時刻,而後,命運在此拐了個彎,是漫漫難挨起伏不定的貶謫生涯。如當頭棒喝,烏台詩案讓才華橫溢的蘇軾遭受人生最為沉重的打擊。

蘇軾以為要被處以死刑,在獄中受到了不小的驚嚇。當時蘇軾的兒子每天到獄中送飯,他們約定日常只送普通飯菜,如果死刑定沌則送魚作為暗號。結果一天蘇軾的兒子出城辦事,委託朋友給蘇軾送飯,這個朋友不知道他們的約定,猜測蘇軾一定喜歡吃魚,於是做了熏魚給他。蘇軾見到後大驚失色,於是寫下了絕命詩:"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暗自亡身。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與君世世為兄弟,再結來生未了因。"

蘇軾的詩也許是感動了宋神宗,經過皇太后和親友的幫助下,蘇軾被輕判,發配黃州。遭受103天牢獄之苦後,蘇軾死裡逃生,撿得一條性命,被貶,再次如喪家之犬被押送黃州。

在被貶黃州後,蘇軾對「做官」這件事算是徹底死了心,他開始專心於文學創作,在黃州先後寫下了《赤壁賦》、《後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千古名作。

蘇軾在黃州的歲月是對他人生的磨礪,在偏遠的地方沒有朋友可以傾訴,經濟上的拮据更加使得生活窘迫。於是在元豐五年(1082),一個淒風苦雨的寒食節夜晚,蘇軾親筆寫下了著名的《寒食帖》。

寒食節亦稱「禁菸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這一日,禁菸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後來逐漸發展出祭掃、踏青、鞦韆等風俗。

《寒食帖》章法老辣蒼勁、流暢不拘,起伏跌宕、一氣呵成。用筆或正或攲,或提或按;結字或大或小,或長或扁;用墨飽滿,酣暢濃烈。心境變化寓於落筆之中,先輕後重,先疏後密,能感受書者心緒複雜起始平緩到波瀾起伏的過程。強烈的感染力,讓觀者與書者一體共情,悲傷書者的悲傷,痛苦書者的痛苦,沉鬱書者的沉鬱,難怪多年後黃庭堅看到此帖,捧讀再三,嘆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台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