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憶歷史」夏伯渝:攀登珠峰「無腿英雄」【張波著 連載一】

中國藝術鑑賞網 發佈 2024-01-29T17:52:09.303662+00:00

知名記者、作家張波用多年時間跟蹤采夏伯渝,一位在中國珠峰攀登史上平凡且特殊的人物。圖 攀登珠峰的「無腿英雄」 夏伯渝。

來源:中國藝術鑑賞網

【編者按】這是一段追憶的歷史。知名記者、作家張波用多年時間跟蹤采夏伯渝,一位在中國珠峰攀登史上平凡且特殊的人物。說他平凡,因為他和我們常人一樣,離不開一日三餐,都有七情六慾,品嘗著生活的點點滴滴;說他特殊,不僅因為他是個失去雙腳的殘疾人,憑藉著假肢,支撐著身體,一次次向峰頂攀去,而是他所擁有的那份堅韌與決心,以及那份超越生活的豁達與樂觀。在這次面對面的交談中,他沉浸在對往日歲月的回憶里,臉上卻始終掛著微笑,沒有絲毫對坎坷命運的委屈和抱怨。

他與珠峰的緣分來自一個偶然的機會,也正是這次機會衍生出他一生揮之不去的夢魘。對於大多數常人而言,無法體會失去雙腳所帶來的痛苦,以及因此造成的生活中的不便,假如有朝一日真的失去,那就意味著人生的黯淡,生活的破碎,無法直面現實,這都是懦弱的表現,因為這個世界並不相信眼淚。而他是一位敢於直面慘澹人生的勇者,在浙江寧海舉行的「中國十大當代徐霞客」的評選中,贏得組委會的一致認可。

珠穆朗瑪,喜馬拉雅山脈的主峰,世界屋脊,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山峰。長期以來,人們把它與地球上的南北極相提並論,稱之為世界第三極。這裡正是夏伯渝一生最難忘的地方,因為這裡有他的青春,有他的夢想,有他的足跡,有他的汗水,更留下了他的雙腿!這些經歷讓他與珠峰結緣,讓他們如此緊密的連接在一起。因為,珠穆朗瑪欠他兩條腿。

圖 攀登珠峰的「無腿英雄」 夏伯渝

珠峰欠他兩條腿

故事還得從他小時候說起。夏伯渝出生在大西南的繁華都市重慶,所以在他的名字中帶一個重慶的簡稱「渝」字,可他卻偏偏與重慶沒有多少交集。五歲那一年,他因為父親工作調動的緣故,舉家遷往當時相對落後的青海省西寧市。他們家有四個孩子,他排行老二,上面還有一個姐姐,下面一個弟弟,一個妹妹。身為家中的長子,他很早就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與無奈。據他回憶,為了貼補家中的生活,他放學後經常到鐵路邊去拾煤球,撿廢紙,這些經歷在今天80後,90後的人看來,是不可能體會到的苦澀,而對於他們那一輩人來說,都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也正是這種磨礪,讓他超越年齡的成熟,具備坦然面對生活的樂觀心態。

夏伯渝的父親,是解放前武漢大學的畢業生,除了專業知識外,還擅長各項體育運動。尤其是田徑,速度和耐力都很好。據夏伯渝在採訪時的回憶,他們家的四個孩子都得到了父親良好運動基因的遺傳,跑得都很快。從小他在學校的運動會上總能獲得不錯的名次。也正是運動天賦加上平時的「活潑好動」,所以體質一直很棒。

有一年秋天,夏伯渝的父親不知從哪弄來了一個皮球送給他。他如獲至寶,每日與它朝夕相伴。於是在操場上,巷子裡,都可以看到他和小夥伴們追逐、嬉戲、踢球的身影。還是據他回憶,那時候他對足球的熱愛到了痴迷的程度。每天放學做完功課後,風雨無阻,一定要去踢足球。到了足球場上,就甩開膀子疾馳狂奔,去拼搶,去射門。汗水打濕了衣服,就索性脫了,光著身子繼續踢。青海地處高原,在高原上踢球、奔跑比在低海拔地區更消耗體力,更困難。加上高原的傍晚溫度也比其他地方低,秋冬天更甚,所以夏伯渝除了身體強健外,又練就了一幅耐寒的身體。平時穿得衣服較少,且臉色紅潤,久而久之便有了個「火神爺」的外號。

圖 年輕時期的夏伯渝在踢球

後來他進了青海大學附中讀書,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原因而停學、停課。那是一段「陽光燦爛的日子」。大人們忙著「鬧革命」、搞「批鬥」,於是他有更多的時間去追尋足球場上的快樂,盡情地揮灑著青春的汗水,率性地享受無拘無束的日子。有時候他還能幸運的遇到技癢的體育老師傳授幾招絕技,讓他的技術更加嫻熟,就此告別了以前踢野球的日子。

回想起那段陽光歲月,他至今依然激動不已。他為我們翻開那塵封的相冊,看到的是一張張發黃的黑白照片,當年的颯爽英姿立刻出現在我們的眼前。大力射門,倒掛金鉤,一個個矯捷、標準的動作,永遠被定格在那段快樂時光的隧道里。假如他與足球的緣分更深,也許這世上會多一位足壇健將,在足球場上追逐著榮光,但也因此會少了一位登山界的傳奇人物,世事就是如此難以捉摸。「好景不長」,夏伯渝很快告別了快樂的中學生涯,被招入工廠,成為一名普通工人。但是他依然幸運,遇上一個熱愛足球的廠長。廠長將全廠足球踢得好的工人組織成一個工廠足球隊,工作之餘就同其他工廠進行比賽。夏伯渝的球技當然不會逃過廠長的眼睛,他成了廠隊的「球星」。

1974年,註定要在夏伯渝人生的軌跡里留下一段揮之不去的記憶。這一年,中國國家登山隊到青海省選拔登山隊員。由於出眾的身體素質,傑出的運動天賦,夏伯渝很快便被推薦到登山隊的領導面前。在那個完全信息閉塞的時代里,夏伯渝哪裡知道什麼叫登山運動?什麼叫攀登珠穆朗瑪?在他心裡,想的全是足球這個小精靈。但是在那個特殊的時代,一切的一切都必須服從黨和領導的安排。就這樣,夏伯渝心不甘情不願地到登山隊參加面試。根據夏伯渝的講述,當時還是有一個讓他心動的理由,那就是可以免費參加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這對已經成年的夏伯渝來說,彌足珍貴。須知,當時的醫療條件非常落後,很多人都在不知不覺中,惡疾纏身而丟了性命。

無心插柳柳成蔭,他只為有機會參加體檢參選,卻幸運地脫穎而出,入選中國國家登山隊。照他的說法,當時並沒有想太多,只覺得是去參加一次登山旅行,人生的歷練而已。結束後,他還會回來繼續踢足球。就這樣,他開始了新的征程,到北京進行艱苦且漫長的登山訓練。

據他回憶,那個時候訓練的條件很苦,每天要負重三十公斤攀爬香山上下四個來回。文革時期,生活物資匱乏,食堂供應的糧食根本無法滿足因為運動而產生的消耗,時常還要半飢半飽去訓練。好在這批隊員都是青海高原上下來的,在平原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個個步履如飛。後來他才從書本中了解到,因為高原地勢高,空氣稀薄,運動員的血液輸氧能力強;運動員上高原訓練就是利用氣壓低的條件,來提高血液的輸氧能力。當運動員返回平原時,就會感到輕鬆,比賽成績能顯著提高。於是他才明白當時領導為什麼要去青海選拔隊員,真可謂用心良苦。

轉過年來的1975年,全體登山隊員在北京集合,準備參加我國第二次對珠峰進行的科學考察活動(1960年舉行過首次攀登珠峰活動)。此次登珠峰可謂聲勢浩大,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一次登山活動。中國珠峰登山隊在黨委書記王富洲,隊長史占春的率領下,由漢、藏、回、蒙古、朝鮮、土、鄂溫克等7個民族的隊員組成,共434人,其中,運動員有179人(包括女運動員36人),其餘255人為科考、氣象、通訊、新聞、醫務、交通運輸、炊事及其他後勤人員,絕大部分成員來自工、農、兵單位。總後勤部派遣汽車就有幾十輛,滿載著各種登山物資,場面尤為宏大、壯觀。全體隊員乘火車回到了青海西寧,然後改坐汽車向珠穆朗瑪進發。一路上總是走走停停,目的是為了讓運動員們更好地適應高原反應。就這樣,顛簸半個多月才到達珠峰大本營。

夏伯渝回憶道:「當時來自全國各民族的登山隊員大多都是青年人,在當時革命熱情的鼓舞下,在火車上、汽車上用本民族的歌曲來讚頌毛主席,高唱革命歌曲。由於他們有很多人是第一次來到青藏高原,當看到雪山、鹽湖的時候都很激動。很快,興奮感被強烈的高山反應替代,嘔吐、呼吸困難折磨著他們。雖然他們有很多人是作為預備隊或志願組、測量組的身份來到這裡,但是我很擔心他們是否受得了這種苦。後來證明我的擔心是多餘的,車隊行進緩慢,大家這段時間裡慢慢適應了起來。看來當時的領導早就做足了功課,想到了前面。

等真正到達珠峰北坡大本營,藏族同胞和我們青海籍的隊員還是體現出巨大的身體優勢,完全沒有任何不適應,立刻就能投入到訓練中來。於是領導進行了分工,將來自高原的年輕隊員和上次登頂的老隊員組成突擊隊,主要負責科考和登頂,而其他人只是從事些輔助性的工作。我因為身體條件出色,且長期在高原生活,所以幸運的分配到了突擊隊。」

我國現在的珠峰北坡大本營位於絨布寺南部,由一群帳篷旅館圍成,中間樹立一面國旗和一面珠峰保護區旗幟。珠峰大本營主要是為遊客及登山者提供住宿、補給的條件,還設有衛生院和帳篷郵局。衛生院和帳篷郵局的位置都創造了我國相關機構的海拔位置最高記錄。而當時卻沒有這些現代化的條件。我們從下面這張當時只有二十多歲夏伯渝的黑白照片上可以看出當時環境是多麼的艱苦,多麼的惡劣。

圖 1975年,夏伯渝在珠峰大本營

那個時代的登山者,無論裝備器材、醫療救援、通訊保障、生活物資等方面與今天相比,都完全不能同日而語,就連最基本的氣象預報都是錯漏百出,完全不能給登山隊提供準確的氣象信息。根據夏伯渝老師回憶,當時多次組織隊伍嘗試攀登珠峰,結果都被大雪、大風給颳了下來,困難顯而易見。這是我們這些一直生活在大城市中的人完全沒有經歷過的,更是那些80後、90後、00後的「大孩子」「特寶兒」們想都難以想像的。空氣的稀薄,道路的艱辛,氣候的嚴寒,時刻都可能發生雪崩,處處掩藏著危險,時時刻刻都在考驗你的意志,動搖你的決心。

我們不得不佩服夏伯渝老師他們那一批人。他們用堅強的意志克服了一道道生與死的考驗,用血肉之軀闖過了一道道難關,他們吃的是粗茶淡飯,卻總是顯得生機勃勃,勇於登攀。他們忠於祖國,忠於事業,更忠於自己那無悔的青春。夏伯渝老師之所以對珠穆朗瑪這樣念念不忘,絕不僅僅是因為在這裡丟掉了雙腿,更多的是對那段青春歲月的緬懷。在那裡有辛苦,有歡樂,有記憶,還有許許多多曾經的故事,曾經的領導和老師,曾經並肩戰鬥、生死與共的兄弟姐妹。終於,向珠穆朗瑪峰發出挑戰的時刻來臨了。夏伯渝因為良好的身體素質和平時優秀的訓練成績分配到突擊隊。既然是先遣突擊隊,就要走在大部隊前面,除了正常行進以外,還頗有些逢山開路,遇水搭橋的意味。珠峰的路無比陡峭難行,說是路還不如說是一段段和死亡搏鬥的「筆記」。

珠穆朗瑪峰自然條件異常複雜,特別是北坡,氣候比南坡更加惡劣,地形更加險峻。從頭年10月到第二年3月的整個冬季,都刮著強烈的西北風,有時達到十二級以上。五月末開始從東南吹來季風,一直要吹到9月底。這段時間,山頂隨時都可能降雪。山頂上氣溫很低,通常都在零下三、四十攝氏度。從北坡攀登珠穆朗瑪峰,除了要克服高空的嚴寒、缺氧,戰勝陡峭的岩坡、懸崖,以及冰川裂縫、冰崩、雪崩和隨時而來的暴風雪之外,還必須越過兩個最艱險的地帶——「北坳」和「第二台階」。(作者:張波(楚慎為) 原央視記者、現中國藝術鑑賞網顧問)

責任編輯:劉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