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文友認為自己的詩歌寫的很好但為什麼比不過賈淺淺余秀華呢?

海棠館主李海棠 發佈 2024-01-30T03:16:56.727528+00:00

傳統古體詩歌從主席的《長征詩》以後就再也沒有了,現在所有的寫古體的都是瞎起鬨,這個打擊面大嗎?


傳統古體詩歌從主席的《長征詩》以後就再也沒有了,現在所有的寫古體的都是瞎起鬨,這個打擊面大嗎?不大,因為你現在找不出一句可以耳能熟詳的古體詩,圈內也無,別外名家也不認真寫,寫的再好也超越不了古人,而非要找出一句有點影響的,就是那個「觀音山上觀山水」,反正我這樣的古代文學副教授,也該算半個專家,但你若讓我談古典,也是李杜白蘇辛柳,談不出現當代有什麼人的古詩能傳頌。

而現當代就更亂,很多人寫的其實不是自由體詩,只是他們以為是,有的在網上很火,但紙媒不用,紙媒和網媒的區別是紙媒有權威性,而網媒是有傳播性,有人喜歡標為自己當網絡詩人,不知如何想的,不覺得丟人現眼嗎?就如司馬南是客座教授一樣,成均進士也是進士,但是讓人笑掉智齒!

詩歌和小說一樣,一定要有幾個不能丟的「點」也要有時間地點人物故事結果和觀點。這六點少一個,你寫的就不是詩,然後還有一點叫文字水平,分行也不是亂分,一句詩中間有逗號還是另起一行也不是亂來。

趙麗華的《一個人來到田納西》只有一句「我做的餡餅是全世界最好吃的」,但這一句里六要素全有,加上分行合理,語境成熟,就是名作。

賈淺淺的《晴晴》也一樣,尤其是結束語「就象一個歸來的王」,不論是意象還是語感都超越了很多人的逆向思維和精神緯度,所以才是偉大的作品。

余秀華的《我愛你》時間是「一個午後」地點是「乾淨的院子」,人物是「如一塊陳皮的我」,故事是「一隻麻雀來吃玉米」,結果是「一塊陳皮不亦肝腸寸斷」,然後發出的感慨是「一顆稗子也有春天」,這是一首完美的詩歌,一萬年之後還會有人傳頌的。

有人會問「那到後山大幹一場呢」?很遺憾的說,你一輩子寫不出來,你也別說「我不屑」,你屑也沒用,因為自打你問出這句話,就證明你不過是一個庸人自擾的「魷魚才子」,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