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必戴著有色眼鏡看待年輕人從事殯葬業 | 新京報快評

新京報 發佈 2024-01-30T12:52:56.939775+00:00

資料圖。從事殯葬業的年輕人正在錄製視頻為客戶代客祭掃。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很多人追憶逝者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可能經歷著一年裡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就是殯葬業的從業者。

資料圖。從事殯葬業的年輕人正在錄製視頻為客戶代客祭掃。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在很多人追憶逝者的時候,還有一些人可能經歷著一年裡最忙碌的時候。他們就是殯葬業的從業者。

據鳳凰周刊報導,95後壽衣電商從業者任賽男就是其中之一,面對媒體採訪的鏡頭,她坦率而平靜地講述自己的從業經歷,認為自己做的只是一件很普通的事。

「唯恐避之不及」是很多人對殯葬業的態度,但是,或遲或早,每個人都要跟這個行業打交道。這可能發生在為親人籌備喪事時,也可能是在自己逝去以後——在任賽男的講述里,不乏有人在生前為自己準備後事,為自己挑選一套好看的壽衣。

大多數人不會在日常生活中頻繁接觸殯葬服務,對其印象要麼來自他人的敘述,要麼來自某些影視文學作品的文藝化描寫,這種印象往往也是失真的。

每一種正當合法的職業都需要尊重,只有摘除對殯葬從業者的「有色眼鏡」,才能讓殯葬業健康發展,提供更優質的服務。

因為公共話語禁忌,殯葬業總是面臨是是非非。在一些人的觀點裡,殯葬業就是暴利行業,殯葬服務是只能「挨宰」的消費;與此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殯葬業「晦氣」,從業者在家庭關係、社會交往、戀愛婚姻等方面承受著外界難以感受的困難。

客觀來說,社會觀感里殯葬業的一些問題確實存在。但是,社會的非理性認知,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這個行業的封閉。唯有消除成見,打通溝通的橋樑,才能讓殯葬業走到「陽光下」。

近年來,加入殯葬業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他們用務實的行動消除外界偏見,通過創新給這個傳統行業注入新力量。

在提供差異化服務方面,年輕人就有顯著優勢。面對多樣化的市場需求,很多行業里的年輕人會參與產品設計,做出新的壽衣以後自己先穿出來試試,「像是自己的作品一樣」。年輕從業者大膽創新產品與服務,從中感受到職業成就感和獲得感,也活躍著行業空氣,提高了服務的品質。

雖然日常工作圍繞著逝者及其家人,但殯葬從業者並不冷酷無情。服務過程中的溫情與悉心,讓他們贏得客戶的尊重。

比如,面對獨生子女,在銷售壽衣以後,會指導他們如何處理後事;在與老年客戶溝通時,耐心推薦適合他們的款式;大多數人不會提前準備壽衣,深夜加急送貨是常態……社會在認識這一行業時,要看到從業者特殊的付出與努力。

據報導,在任賽男的公司里,95後和00後的占比達到了54%,他們的崗位包括壽衣設計、電商運營和新媒體運營等。隨著觀念的開放和社會對新式殯葬服務需求的增加,相信會有更多年輕人進入這個行業,用行動扭轉外界的偏見。

在這些從業者的眼裡,這不過是一份普通工作,他們也有棘手的職場難題、職業壓力;而在工作以外,他們也有著普通人的喜怒哀樂,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情感需求。關注這些年輕從業者的需求,讓他們融入社會、被社會包容,也是促進殯葬業健康發展的應有之義。

撰稿 / 南木(媒體人)

編輯 / 劉昀昀

校對 / 吳興發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