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剖析魏晉南北朝藝術審美思想

古木之的草記 發佈 2024-01-30T22:16:39.874157+00:00

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代,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斷。在此之前,曾繁榮一時的各類美術,並未因動盪的社會環境而退化。

文|古木之

編輯|古木之


前言

中國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非常特別的時代,政權更迭頻繁,社會動盪不斷。

在此之前,曾繁榮一時的各類美術,並未因動盪的社會環境而退化。

這一時期的社會背景,使得當時的人對美術的美學觀念有了新的認識與追求。

人類對美的追求,在每個人的心中都有一種脫胎換骨的感覺。

「情」在藝術中的「再生」

在過去將近四百年來,在儒家思想教條般的規則之下,人們不再能夠從其中得到思想與情感上的快樂。

相反,他們逐漸感到自己內心的情感被壓抑、思想被束縛。

而情感和思想最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也就是藝術,逐漸變成了一種可以實現某些目標的社會工具。

了這個時候,藝術的本質已經不再是為了表達自己的情緒。

而是為了讓人們用一種機械而又不理智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想法。

人類的美學思維和對藝術的追求形同虛設。

而到了這個時候,人們還沒有放棄對「美」和「真」的追求的觀念,其根源就在於「情」。

人類以藝術的形式,達到了精神和精神的內外統一,達到了人生的圓滿統一。

「情」,是人類突破了自己的思維桎梏,將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怨恨悲傷等情緒,以一種藝術的方式展現在世界的眼前。

從這一時期的許多詩人的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都在抒發著自己的真摯的感情。

「飲酒作樂,能有幾回事?

比如曹操的《龜雖壽》,「白骨在曠野,千里不聞雞」,曹植的《薤露行篇》。

此一時彼一時,如清風拂面」,阮籍的《詠懷詩》,「父子之情,兄弟之恨」,

這些都是那個時代的人,通過文學的方式,把自己的內心對人生,對世界的一種或悲傷,或惆悵,或絕望的感覺表現出來。

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更多地表現出自己的主體美學觀念和感情色彩。

在這一時期,不僅在文學方面更多地注重表達自己的感情,而且在書畫方面,宋宗炳的《畫山水序》中,也提到:「觀畫,心曠神怡。

在書法上,又有「書至妙道」、「心手達情」、「神採為上」的說法。

於是,人類以藝術為載體,來實踐並表達自己心底最深層的個人情感與文化情懷,進而使生活得以實現並賦予其新的價值與意義。

這一切都表明,人類已從原始的美學觀念中解放出來。

除此之外,嵇康在《聲無悲》中所說的「歌述志,舞抒發情感」成為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一種審美觀念,被認為是一種流行的觀念。

《毛詩序》它所描繪的是人的情緒表現是一種一步一步的階梯,而舞蹈則是人的情緒表現的金字塔頂端,是最能概括「宣情」二字的。

在當時比較流行的清代商樂中,其情感的明晰、通神的抒情已是司空見慣。

就拿《白綸舞》來說,它所表現出來的情緒是如此的豐富,從思念到分離,到對生命的哀傷,都是如此的豐富,它所傳遞出來的情緒,遠比普通的悲傷和喜悅要多得多。

從各種不同的藝術形式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人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是一種「真」,沒有任何客觀性的成分。

人類對藝術的美學追求,恰恰是「真」觀念在感官上表現出來的。人們把「真」看作是一種美,並把這個「真」當作一種美學準則。

「真」和「美」是人類的一種美學觀念,並以一種藝術的方式加以表達。

所有人都打破了以前儒學的桎梏,他們不需要壓制自己的情緒,也不需要用觀念去評判自己的情緒。

現在的人類,早已超越了孔夫子的統治下,那種標準的、有感情的東西。

人的個人情緒在藝術創作中逐步表現出來。

「情」是人類內心最深層的一種追求和嚮往,是人類內心最美好的東西。

「藝術理想的實質,就是使外部的東西回歸到內部,使外部的東西與內部的東西相一致,變成內部的東西。

「但這種向內心的回歸,並不是走到抽象的盡頭,而是走到了中間,在那裡,純粹的外部的東西和純粹的內部的東西可以和諧地結合在一起。」

人們不會為了彰顯個性,而將自己的情感表達抽象出來。

他們會將自己真實的情感和理性的思考,以多種藝術表現形式呈現在世界的面前,從而實現自己的價值。

「情」使人不再把自己的感性美學與理性美學相對立,使自己的低級的感性美學與高級的理性美學合而為一。

當「情」以藝術的方式表現的時候,它不是機械地重複著感情,而是把人心中的理性思維和感性知識結合起來。

從而表現出來,「在藝術中,感覺的東西被精神化了。

在這個時候,提升的並不只是美術作品,也能看到人們對美術美學觀念的更高層次的追求。

創造在藝術中的「再生」

說到創作,就不能不提到與創作密切相關的美術教育。

美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時代,孔子是儒家的開山鼻祖,他給自己的學生們制定了一個課程,那就是「禮樂射御書數」,也就是「六藝」。

美術教學在這方面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人類社會中,美術教育是一種合理的行為,它對人類在自然界與社會生活中所擁有的某些規律進行了整理和總結。

並與其他教育結合起來,將其傳授給人,進而幫助人構建出一套完整的思想素質體系。

美術教育和美術創作都有自己的兩面性,也就是感性與理性,兩者之間也是相互統一的,但不能將兩者混為一談。

美術教育的終極目標就是美術創作。

從表面上看,美術教育僅僅是美術創作的外部條件,但它卻是美術創作的內部驅動力。

這兩個方面都是互相促進、互相發展的,如果其中一方停滯不動,那麼另一方就會喪失自己的存在意義和價值。

阮籍在《樂論》一書中,提出了「禮亦隨變,樂亦隨時」的觀點,並以此為依據進行了論述。

這是一種普遍性的法則,即「禮」、「樂」等人的思維方式,在人類的歷史、時代、社會、文化的發展過程中,都會產生相應的改變。

對於藝術來說,所謂的變化並不是指它的外表,如果僅僅是對它的外表進行了改變,那麼它的外表就會喪失它最基本的價值。

黑格爾曾經說過:「藝術不能僅僅依靠模仿來與自然抗衡,因為它與自然抗衡,正如一條蚯蚓與一頭大象抗衡一樣。」

「贗品總是不如天然的圖紙,所以,只有為了樂趣才能創造出與天然相似的東西。

一個人用他的工作、技術、勤奮,他對他所擁有的一切都是一種樂趣。

然而,仿製品越像大自然的原型,它的喜悅和驚奇就越少,甚至變得厭煩。

因此,簡單的機械的模仿不僅喪失了藝術本身的意義,而且使人感到厭煩。

藝術發展的根本是創作,而不是那種具有思想的流水線式的、空殼的、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模仿。

這種模仿只是改變了它的外部形式,但其內部的藝術美學思想和美學意識仍然保持不變。

因此,真正的藝術創作一定是人類內心深處的情感,通過對其進行理性的思想認知,根據自己所要表達的意識和欲望表現出來的。

人在創作過程中是發自內心的,是認識自己、反思自己、實現自己的過程。

在創作的過程中必須建立起一種好的美學觀念,才能在創作中獲得一種正確的美學經驗,進而獲得一種真正的美學價值。

在創作時,畫家用什麽方式來與自己的心交流?

這就是所謂的藝術想像力。

「由於一件藝術作品的本質特徵,也就是鮮明的圖像,和感性的感覺,一定要符合藝術家的自然性情和自然的衝動。

而這種自然的感覺是在潛意識中發生的,因此,就需要人的自然天賦來把握。

藝術家們利用他們的才能,把他們的思想聯繫在一起,在他們的創作中,他們將自己的思想通過一種感官的方式,傳達給了觀眾。

人類是用藝術想像來表現自己內心世界的,也是用這種方式來表現自己的藝術美學觀念。

藝術依託於創作而獲得了良好的發展,創作者的藝術想像力以藝術的表現方式來表現。

藝術的美學觀念在創作中被升華,二者相互補充,相互受益。

結語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在不斷地從藝術的情緒表現中發現自我,了解自我,從而在藝術的美學觀念上產生了「再生」。

人類把已經快要消失的「情」轉化成了觀念,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現,不管是從理性的角度,還是從感性的角度,都賦予了藝術一種全新的生命力。

人們把藝術想像和自己的靈魂進行交流,用藝術教育來完成自己的創作,讓他們的藝術美學思想有了一種良好的傳承。

在魏晉南、北兩個時代,「再生」的美學觀念有著重大的歷史意義,其承上啟下,使得文人美學觀念得到了很好的傳承和發展。

這就像是一個羅盤,為人類未來的美學觀念的發展指明了一個正確的道路。

【參考文獻】

1.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2.袁禾.中國舞蹈美學[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黑格爾.美學(第一卷)[M].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6.

4.顧毅白.藝術教育與藝術創造活動[J].常州師範專科學校學報,2004,(01).

5.丹尼爾·戈爾曼.情感智商[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