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仕反哺家族——論魏晉時期琅琊家族文化

孤風婉史 發佈 2024-02-26T16:39:38.555220+00:00

自秦朝以來,雖然每個時代的人傑英雄們都為了太平盛世所努力,但在數千年的歷史當中,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終究還是少數,更多的還是戰爭不斷,皇位更替頻繁的亂世。

自秦朝以來,雖然每個時代的人傑英雄們都為了太平盛世所努力,但在數千年的歷史當中,百姓安居樂業的太平盛世終究還是少數,更多的還是戰爭不斷,皇位更替頻繁的亂世。

比如東漢三國時期、魏晉南北朝時期、五代十國時期等時代,可以說皇權早已衰敗,各地的政權也不再把持在基層官吏手中,反而這些官吏還要聽從當地世家大族才能推行政令。

《後漢書》也提到,其中的佼佼者,甚至「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於四方。廢居積貯,滿於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馬牛羊豸,山谷不能受」。

而積累了無數財富的豪族們,也逐漸讓後世子弟學習儒學書籍,通過入仕等手段成為官員反哺家族,最終成為當地的家族。有名的琅琊世家,如王氏、顏氏、諸葛氏,就是其中的代表家族。

一、源遠流長的琅琊文化

(一)琅琊文化的起源

琅琊,作為古代中原地帶的核心,在歷朝歷代的史書當中都必然會有它的名字出現其中。雖然在近現代以來琅琊逐漸脫離了文化核心的地位,但早在春秋時期,《孟子》裡就記載「琅邪,齊東南境上邑」,而根據《漢書·地理志》的記載,琅琊地區雖然數百年來行政區域不斷變化,但總的來說還是處於山東半島東南部這一塊。

就如同它的地理位置,它的文化也受到了齊魯文化的不斷薰陶,更是存菁去蕪,憑藉自身的地理優勢和歷史優勢逐漸發展出了自己獨有的文化。《吳越春秋》記載「越王勾踐嘗治琅邪縣,起台館」並且在這裡延續了兩百餘年,而在秦國統一天下後,琅琊也成為了秦國掌控華夏東南方的主要城鎮

《史記》記載:「徙黔首三萬戶琅邪台下,復十二歲」。要知道,原先琅琊一帶本就靠近齊魯一帶,在諸子百家的時代,本身就靠近儒家等文化起源,自然受到的薰陶不小,而在秦始皇調動三萬戶百姓遷移到琅琊後,這些移民自然會和當地的居民產生文化上的交流,在融合中不斷產生新的文化,這也對後世的琅琊文化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其次,在古代交流不便。出入都需要嚴加管理的情況下,琅琊反而不像其他內陸郡縣一樣百姓只局限於一地,一生都難見多少外人。古琅琊地處山東,本就是中原腹心,不僅土地肥沃,而且還有海洋資源可以利用。

《中國知識階層史論·古代篇》記載,早在春秋戰國時期,琅琊港就是中國五大港口之一,能夠依靠海路直達北方幽燕,也就是東北一帶,還能夠南下抵達江南一帶。

和平時期,這裡就是最好的商業場所,而商業越是發達,當地的世家大族從中獲取的利益也就越多,見識越是開拓,自然在文化教育上更進一步,比其他缺少對外交流的郡縣快了不知道多少步。

而在琅琊一帶,最有名的莫過於荀子,《史記·孟子荀卿列傳》記載,荀子年輕時曾經三次擔任齊國的學宮祭酒,晚年還在琅琊一帶傳授學說,著書立說,興辦教育,最終埋葬於琅琊一帶。

對於封建社會來說,讀書可以說是萬般諸事第一的,而荀子興辦教育,自然對琅琊文化的發展有了促進作用,隨著時代的發展,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達到了巔峰。

(二)琅琊文化的特點

古代文化,在西漢之後獨尊儒術,而琅琊一帶靠近孔子聖地,自然也是飽受儒學薰陶。漢朝和魏晉時期的儒學尚且還在開拓的階段,不像是後世的程朱理學那般淪為了統治者的政治工具,因此琅琊文化當中,天生就帶著一種經世致用的風氣

如《三國志》就記載,琅琊諸葛亮年輕時躬耕山野,「每自比於管仲、樂毅」,將法家思想貫徹了自己的一生。根據《漢書》的記錄,更早之前的琅琊王吉、貢禹等人更是將《公羊春秋》中「六合同風,九州共貫」的思想運用到了治政上,多以執法嚴明聞名於世。

而除了經世致用之外,琅琊文化還具有封建時代少有的兼容。在古代交通不便的情況下,一個地區的文化往往由當地的世家大族所決定,而當地的資源又是有限的,因此這些世家大族往往在生活資源上互相爭奪,涇渭分明,而為了獲得更多利益,也更加注重家族文化傳承,也就是自家流傳下來的「家學」。

這些家學說明白點,就是每家每戶壓箱底的成名基礎,往往不會輕易示人。但在琅琊地區,這種文化隔閡反而成為了異類。《漢書》就曾記載,琅琊王氏便與郗氏是同郡的世代交情,經常以聯姻的方式加深交流,並將自家家學傳授出去,也會吸收其他家族的家學傳承,推陳出新。

二、琅琊世族的文化傳承

而在琅琊一帶,最為出名的當然要屬「王與馬,共天下」的王氏,還有三國兩晉時期人才輩出「一門三方為冠蓋,天下榮之」的諸葛家族。

(一)琅琊王氏

根據《東晉門閥政治·後論》記載,琅琊王氏「自開闢以來,未有爵位蟬聯,文才相繼,如王氏之盛者」可以說是琅琊一帶最為強盛的家族。其中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比較出名的,一般是王祥和王羲之、王獻之等人。

王祥在後世雖然名聲不如王羲之那麼高,但在古代卻是晉朝的孝道楷模。《晉書·王祥傳》曾記載:「祥性至孝,父母有疾,衣不解帶,湯藥必親嘗。天寒冰凍,祥解衣將剖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之而歸」,也就是晉朝所推崇的二十四孝之首,臥冰求鯉的典故也是出自於此。

除此之外,琅琊王氏在書法文藝上也是頗有造詣,甚至在後世王羲之、王獻之等人被稱之為「書聖」,以至於數百年後的唐朝,唐太宗李世民都對王羲之的《蘭亭序》愛不釋手,想要讓其一起埋入自己的墳墓當中。

《文心雕龍·時序篇》中提到「王、袁聯宗以龍章,顏、謝重葉以鳳彩」,這其中的王,自然就是指的王羲之。而憑藉孝與文,琅琊王氏雖然在魏晉南北朝後期政壇不順,但卻能在亂世之中屹立不倒,綿延百年而不衰敗。

(二)琅琊諸葛氏

提起琅琊諸葛氏,最有名的的當屬三國時期的諸葛亮、諸葛瑾、諸葛誕三兄弟。《世說新語·品藻》中便提及:「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其中的龍、虎、狗當然指的就是諸葛家族的三兄弟。

對於一個家族來說,自家三個子弟在互相敵對的勢力當中都有顯赫的地位,並且還不受統治者所猜忌,基本上是舉世罕見的。

乃至於《晉書》當中都曾記載,「諸葛、王丞相,公爭姓族先後,王曰:「何不言葛、王,而雲王、葛?」,兩個家族都盛名顯赫,甚至連族姓先後都要爭一下先後。在講究門第的魏晉時期,諸葛家族能在三國兩朝當中屹立不倒,反而闖出一番名堂,可見其家族傳承之久遠。

三、琅琊文化的後世影響

當然,在現在看來,所謂的世家大族文化,雖然門面上聽著好聽,但本質上只是士人憑藉皇權衰落而把控了輿論權和基層管理權,並以此獲取利益來反哺家族所導致的。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在封建社會當中,這種社會規則反而還有著一定的先進性

要知道,文化的傳承往往需要一個穩定的社會環境,然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並沒有過於穩定,反而還出現了五胡亂華的情況,邊境匈奴鮮卑等甚至能長期占據中原地區肆意妄為。這段時期文化能夠傳承下去,與世家大族積極傳承文化甚至教化胡族的功勞密不可分

《魏晉南北朝士族文化與中華文明傳承》便坦言「中原經五胡之亂,而學術文化尚能保持不墜者,固由地方大族之力,而漢族之學術文化變為地方化及家門化矣」,在客觀上,因為各個世家大族都相當重視子孫教育和文化傳承,反而在戰亂時期起到了保存中國文化的作用。

而在五胡亂華之後,司馬睿更是被逼的南遷而下,與之同行的就有琅琊一帶的世家。當時的江南一帶因天氣炎熱且山高水深,多有瘴氣難以生活,自然在文化發展上就遠遜於北方中原。

但琅琊世家南下後,反而還起到了文化交流融合的作用,同時也讓南地長時期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響,在細膩、華麗的風格當中增添了少許北方的豪邁和質樸,為中國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四、總結

琅琊文化自春秋戰國時期逐漸興起,最終在吸收了儒家精華後,逐漸展現出淳樸而又經世致用的深厚文化底蘊。

而在這基礎上,更是延伸出了琅琊王氏、諸葛氏等世家大族,這些世家大族雖然有著自己的階級缺陷,但在封建社會當中,卻又起到了保存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後代教育的作用

在五胡亂華之後,琅琊世家們也隨著司馬睿南遷,將琅琊文化傳播到了南方,不僅改善了南方文化落後的現象,也讓中國文化在江南地區不斷出傳播,從而讓南北關係更加接近,而在北方的文化傳播,也加快了胡族漢化的過程,對消弭南北地域對立起到了重要作用,最終為唐朝的文化繁榮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

1. 《後漢書》

2. 《孟子》

3. 《漢書·地理志》

關鍵字: